武丙云
(臨汾職業技術學院,山西 臨汾 041000)
培養面向社區服務的實用型醫學人才
武丙云
(臨汾職業技術學院,山西 臨汾 041000)
為培養面向社區服務的實用型醫學人才,應整體優化課程結構和教學內容,激發學生學習動機,使其明確學習目的,培養學生認真思考的習慣和獨立思維的能力以及長期識記能力。
醫學教育;課程設置;實用型醫學人才
醫學教育改革的中心任務,是使其規模、層次及培養的人才素質符合我國國情,適應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要使醫學生畢業后適應并跟上醫學技術發展的步伐,在學校教學中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結合我國實際,培養適應基層服務工作的合格人才是醫學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為了實現培養目標,適應醫學模式的轉變,必須整體優化課程結構和教學內容,以臨床教學為起點和立足點并貫穿于全部教學過程。
學習動機是推動學生為了達到一定目的而去學習的內部動力。以臨床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是指在一定的基礎知識學習后,學生去臨床見習、接觸病人,觀察到許多臨床癥狀,而帶教教師則要有意識、有目的地設置需要基礎課知識解決的問題。這樣到了基礎深化階段,以病例和病案討論方式進行教學時,擺在學生面前的不是一堆基礎課書本,而是一個個活生生的病人。就病人的癥狀可直接向學生提出與基礎課知識有關的問題,許多問題是學生聞所未聞的,從而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探究愿望。這種愿望就是形成學習動機的主要心理因素,即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對學習的直接興趣。由于這種自覺性是建立在對所學問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較明確認識的基礎上,學生可立即產生積極的學習行動;而對學習的直接興趣,也使學生對學習的對象即臨床問題本身產生一種力求認識、力求接觸的積極情緒。
以臨床問題為中心的基礎課教學模式,與傳統的教學模式有所不同。這種模式打破了學科界線,不強調每個學科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而是以臨床的需要為出發點,充分顯示了基礎課學習活動的指向與結果,增強了學生基礎課學習的目的性。
良好的思維方法和思維品質,是促進學生能力形成和提高的關鍵。思維一般都是從問題開始的。在實踐中碰到困難或發生矛盾時,思維就開始進行。從教育心理學來看,教師向學生或學生之間不斷提出新穎、有難度且學生通過自學和討論能解決的問題,啟發學生用自己的話語獨立回答,可以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培養其思考習慣,使其逐步掌握解決臨床問題的途徑、原則、方法和步驟,形成臨床思維的邏輯性和推理的嚴密性。
創造性思維是能力的核心,需要較長期的訓練才能形成。在教學過程中應用啟發式教學法,啟發學生思維,可以促進其對知識的理解、運用和智能的發展。在臨床教學中以病例為中心組織教學,開展病案討論和教學查房等,不斷引導和啟發學生進行臨床思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綜合能力和想象力,可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發掘學生的創造潛能。
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是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目的之一。為此,應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自己動眼、動腦、動口、動手,通過獨立思考,獲取書本上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并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學會如何看書、掌握學習方法,發展自己的獨立性和創造性。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當學生學習臨床課知識時,基礎課知識已大多遺忘。學生往往是在近景性學習動機(為了獲得好成績,為了應付教師檢查)的促使下學習,基礎課學習目的、任務不明確。而在以臨床教學為起點和立足點的教學模式下,學生是在遠景性學習動機的促使下學習,知道學習的目的、任務不僅是為了獲得好成績,更是為了滿足今后醫學工作的需要。
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法的價值,在于從學生接受醫學教育起就培養其將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知識相互結合的能力。學生將來要成為醫生,需要應用來自所有學科的知識。學生在校期間,不可能學到所有與醫學有關的知識,他們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須不斷學習,掌握最新的醫學知識。因此,學生在校學習階段,學校必須大力加強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推行參與式或發現式教學,提高學生面向社區服務的綜合素質。同時注意傳授文獻檢索等知識和技能,為他們畢業后接受繼續教育和提高服務能力奠定基礎,從而培養出“留得住、用得上”的實用型醫學人才。
G420
A
1671-1246(2010)07-0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