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海娟
(山西大同大學渾源師范分校,山西 渾源 037400)
近二十年我國高師教育類課程研究綜述
郭海娟
(山西大同大學渾源師范分校,山西 渾源 037400)
教育類課程是教師教育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目前對高師教育類課程的研究并不多見,綜述更是微乎其微。經由綜述提出合理的反思和建議,是當前一個非常重要而又現實的問題。
教育類課程;綜述;20年
教育類課程也被稱為教育專業課程或教育科學課程,是指根據教師教育素養訓練的目的和所要達到的目標而設計的課業及其進程的總稱。它是教師教育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為培養合格的師資而開設的師范專業課程,它直接關系到教師教育素養的質量和規格。據不完全統計,20世紀90年代以來近二十年時間,我國公開發表的教育類課程的研究報告、論文有四十余篇,有關著作筆者還沒有見到。綜述我國高師近二十年來的教育類課程,目的是為了總結經驗、反思得失、展望未來。
目前已有的教育類課程定義繁多,幾乎每個課程工作者都有自己的界定。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人們都是帶著各自的文化背景和獨立的見解以及不同的角度給“教育類課程”下定義。國際差異、文化差別、知識結構的不同,導致了教育類課程概念的多樣化。目前,關于教育類課程有多種不同的解釋:(1)教育類課程是指師范生從師素質和從師能力培養的課程。(2)教育類課程是指高師各專業開設的有關教育、教學理論與方法、技巧、實踐等的教師職業訓練課程,是解決未來教師“如何教”的問題的課程。(3)教育類課程主要是指高師各專業開設的有關教育教學的理論、教學技能技巧等教師職業素質訓練的課程。(4)教育類課程是培養師范生教師職業素養和技能的課程,是高等師范教育所獨有的特質課程,在高等師范教育課程體系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5)教育類課程是以現代先進的教育理論和教育觀點為支撐點,側重在更新學生的教育觀念和提高實際操作技能上下工夫,真正把現代先進的教育思想內化為新型教師堅定的教育信念,提高教師教育素養的課程。(6)教育類課程主要是指教育學、心理學和各科教學法等課程。(7)教育類課程是高等師范院校的重要課程,是師范院校區別于其他院校的重要標志,同時也是提高師范教育專業化水平和教師職業專門化程度的重要保證。(8)教育類課程是教師課程的特色,是教師教育教學中“師范性”的體現。一般來說,師范生正是通過教育課程的學習,才會懂得如何較好地將所學知識傳授給學生。(9)教育類課程是指培養未來教師從教素養與技能的同質學科體系,是教師教育區別于他類教育的獨有特征。它不僅是教師教育的質的規定,也是教師教育特色所在。上述種種觀點,盡管有的側重目的,有的強調功能,還有的重視內容,可從中我們不難看出:(1)教育類課程是教師教育課程的一種或一類;(2)教育類課程是師范院?!皫煼缎浴钡臉酥菊n程;(3)教育類課程是培養教師職業教育素養的課程。綜上所述,我們認為,教育類課程也被稱作教育專業課程或教育科學課程,是指根據教師職業教育素養訓練的目的和所要達到的目標而設計的課業及其進程的總稱。在師范教育課程中,它與普通教育課程、學科專業課程共同構成課程體系,是學校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首都師范大學徐玉珍教授將該校教師教育專業教育類課程分為教育理論基礎、教育實踐基礎、教育科研基礎和教育實習見習四個部分。
由于教師職業的專業性及教師專業教育的不可替代性,大多學者認為教育類課程不同于其他公共課,它是師范生的職業基礎課,具有專業課性質。理論上的探討是這樣,實際上的調查也證明了這樣的觀點。就“您是如何對教育類課程的性質定位的?1.主要專業課2.次要專業課3.主要公共課4.次要公共課”問題,我們對部分現任小學教師進行了調查,有86.7%的小學教師認為是主要課程,67.8%的小學教師認為是專業課程,58.9%的小學教師認為是主要專業課程,25%的小學教師認為是主要公共課程。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內研究者們圍繞教育類課程的重要性、教育類課程的發展現狀、教育類課程的改革構想等方面的問題展開了大量的理論和實踐研究。
畢業生對高師教育類課程改革進行了哲學思考,并在《高師教育類專業課程改革的哲學思考》中表明,要想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必須面對現實,從思想觀念入手,以求治本又治標,即在文化價值層面要重塑理性價值信仰,體現人文基礎真諦;在運行過程層面要運用內在邏輯尺度,充分前瞻整體效應;在具體操作層面要嚴格規范課程設置,形成良性循環機制。黃偉娣的《高師教育學科(教育類)課程體系的構建與改革》從高師教育類課程的地位和教學現狀、課程體系的構建與改革兩方面分析和闡述了教育類課程體系的整體優化與教學模式的改革實施,并指出教育類課程改革首要的是樹立現代化的教育思想觀念,在整體構建課程體系的基礎上建設一支數量足、質量高、穩定優化的師資隊伍是實施教育類課程的關鍵。周曉蓮從國際比較的視角出發,在《對高等師范教育類課程改革的展望》中指出,增加教育科學課程在全部課程中的比重是高師課程結構改革的必然趨勢,刪減“純理論”內容、開設多樣化的教育理論課、強化教學技能課程是未來高師教育類課程改革的基本方向,延長高師教育實習的時間,加強對實習的有效監控,并使其更富實效是高師教育類課程改革的必然趨勢。徐靜竹對我國六所高師教育類課程結構進行了調查,并在《高師教育類課程結構的現狀分析及改革構想》中表明,進一步豐富教育理論,構建新的教學實習模式,重視學生技能、技巧訓練,加強與中學的聯系,以學分制取代學年制。徐玉珍對首都師大展開教師教育課程體系改革嘗試與反思的基礎上,在《職前教師教育教育類課程結構的改革與構思》中指出,要明確教育類課程設計的基本觀點和理念,構建包括教育理論基礎、教育實踐基礎、教育科研基礎和教育實習見習四大板塊的教育類課程新體系。李方、劉曉玲從新課程對教師教育素養提出的新要求著手,在《新課程實施與高師教育類課程變革》中指出高師教育類課程改革較理想的思路,完善教育類課程體系,增加教育類課程學分,確立多元化課程目標,拓展課程教材意義,貼近新課程教學實踐,改革課程教材行文方法及轉換課堂教學模式。羅明東從分析教師專業化問題入手,在《高等師范院校教育學科類課程結構整體優化的探索》中表明了教育學科類課程結構整體優化的基本思路,使教育學科類課程的重建符合多元化教師培養目標,確立教育學科類課程立體化結構應突出整體性。
目前,關于小教大專師范教育類課程的研究較少,但小教大專師范教育屬于高等教育,因此小教大專師范教育類課程的研究對高等師范教育類課程研究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王琳、胡鐵軍《關于五年制師范教育類課程創新體系的構想》對新辦學體制下教育類課程改革創新的思路進行了理性的思考,并在對課程體系構建的立論依據和原則歸納分析之后,提出了教育類課程體系框架的設想:形成由教育基本知識類、教師職業基本技能的知識及訓練類、教育提高課程、教育特長課程和教育實踐課程五大板塊組成的“課程群”;設計由綜合課和劃塊課結合,系統課和專題課、長期課和短期課結合,必修課和任選課、理論課和實踐課結合的多樣化的課程形式;根據五年制師范的培養目標編寫新教材。潘金林在《從教育實踐課程的國際比較到五年制師范全過程教育實踐課程的構建》中指出,我國教師教育的實踐課程內容單一,形式封閉,把教育實踐等同于教育實習,教育實踐也僅僅是鍛煉備課、上課的技能,學生很少參與學校生活。鑒于此,他建議五年制師范要重視教師職業技能訓練,搞好教育實踐,進一步進行教育科研方法訓練和開展暑期教育實踐——“陽光假日學?!?。
縱觀國內學者對教育類課程的研究,我們發現這些研究大多是針對高等師范教育進行的,對小教大專師范教育類課程的研究尚不多見。盡管這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在教育類課程領域的學術水平,但研究的內容比較分散,也不系統。再者,從研究方法上看,定性的多,定量的少;宏觀的理論性探討多,具體的實踐性研究少。
反思我國師范院校教育類課程的歷史沿革,從我國師范院校教育類課程的歷史延續性上可以得出如下結論:(1)我國師范教育對教育類課程的重視程度每況愈下,盡管在理論與觀念上要求改革課程設置以期提高其地位的呼聲日漸趨高。(2)教育類課程的設置模式基本上是局限于教育學、心理學、教學法外加教育實習,且20世紀80年代后對教育實習的重視程度有所減弱。(3)新中國成立之前,教育類課程是比較受寵的,一般占總課時的11%以上,最高達27%。新中國成立之后,20世紀50年代初教育類課程占師范教育總課時的比例高達30%。20世紀五六十年代,教育類課程所占比重明顯減少,1981年以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課時比不足10%。
總結發達國家教育類課程的發展趨勢,綜合教師問卷調查的反饋信息,結合教師教育教育類課程的實際,同時考慮到師范生的學習需求和學習效果,我們將我國高師教育類課程設置及實施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概括為以下五個方面。一是在課程觀念方面:重學術性輕師范性,職業素養特色并不明顯;二是在課程結構方面:外部內部各自為政,溝通不暢矛盾十分突出;三是在課程內容方面:陳舊重復實用性差,嚴重脫離小學教育實際;四是在教材建設方面:空泛刻板知識中心,缺乏體驗難以形成共鳴;五是在課程實施方面:方法手段單一落后,弱化評價教學效果不佳。針對問題,筆者提出如下建議:一是協調兩性爭論,彰顯師范特色;二是注重整體優化,完善課程體系;三是更新課程內容,聯系小學實際;四是著手教材開發,浸潤生命體驗;五是強化師資隊伍,保證順利實施。
[1]王海生,張迎春.山西省“新師?!苯逃愓n程的改革探討[J].滄桑,2008,(2).
[2]李其龍,陳永明.教師教育課程的國際比較[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3]徐玉珍.職前教師教育教育類課程結構的改革與構想[J].課程·教材·教法,2003,(7).
[4]陳學恂.中國近代教育文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5]劉捷,謝維和.柵欄內外:中國高等師范教育百年省思[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6]高謙民.試論中國師范教育的經驗和教訓[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4,(3).
G658.3
A
1673-0046(2010)5-008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