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娜
(運城市信息工程學校,山西 運城 044000)
基礎會計教學改革初探
楊麗娜
(運城市信息工程學校,山西 運城 044000)
《基礎會計》課程是會計專業的入門課程,此門課程教學效果的好壞,對后續課程將起到決定性的作用。文章探討了如何將學生帶進專業大門,讓學生了解和掌握這門會計入門課程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操作技能。
入學教育;語言生活化;案例教學;理論聯系實際;道德教育
(一)由老師進行
會計專業新生入學后要做的第一項工作就是進行專業教育,一方面可由專業教師對會計工作的重要性、目前市場對會計人才的需要現狀、學生畢業的發展方向進行講解;另一方面,由于專業課內容對多數學生來講是比較生疏的,學生覺得它復雜深奧、難以理解,無形中就給自己設置了一道屏障,而且這種觀念的存在也是教學中一個很大的障礙。所以教師在講授專業課之前,應當先給學生介紹專業特點、課程設置及專業技能要求,進一步導入本課程在專業教學中的地位,以及學習要求和學習的方法。教師用通俗的語言給學生講解一些貼近生活的案例,激發學生對新鮮事物和未知領域的好奇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明確學習的目的,這樣才能解除他們的心理壓力,以輕松的心態面對學習。同時,要明確地告訴學生,在這個階段要形成自己的學習方法,凡事要多問個為什么,要勇于鉆研新知識,這樣學習才能提高。
(二)可邀請往屆優秀畢業生返校與新生進行交流
讓他們以自己的切身體會談談學生在校努力學習、練好基本功的重要性,讓新生明白,沒有堅實的專業理論基礎和技能是不能適應社會工作的。
《基礎會計》教學內容的技術性較強,趣味性不夠,如果仍然采用傳統的“一言堂”的教學方法,勢必會使學生感到枯燥無味,失去學習興趣,難以實現培養目標。為此,要有效地開展《基礎會計》教學,必須改革教學方法和手段。
(一)成立學習小組,營造學習氛圍
學習小組最好是以座位臨近為單位。成立學習小組,一方面便于學生之間互幫互學,對學習中的問題隨時展開討論;另一方面,在今后的案例教學、分組討論、分崗位實訓操作中都可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進行,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適應企業公司對人才的要求,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二)以引導啟發為主,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
在課堂教學中,要確立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主導作用的關鍵是“導”,是啟發,是引導,當好“導演”而不是主演。教師要運用有效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這就要求教師對課堂教學的每一環節都要精心設計、精心安排。在具體授課過程中,教師要以“大綱”為原則,對理論部分的教學體現以應用為目的,以“必需、夠用”為度,把課本中較為重點的知識進行系統的梳理,以多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去思考、討論、歸納、總結。而不是僅僅告知結果,簡單地從理論上來論證是非。此外,每次課可留出一定時間,讓學生提出問題,教師進行釋疑解答或進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課堂訓練,這樣會起到鞏固知識、集中學生精力、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良好效果,從根本上避免“一言堂”或簡單重復的教學方式。
(三)風趣幽默,課堂教學生活化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所以,教師要善于挖掘教學內容中的生活情境,讓會計知識貼近生活,讓學生感悟到會計問題的存在,引起一種學習的需要。
學習會計,術語很多,學生感覺枯燥無味,在會計教學中,根據會計的內在特點,用自擬的形象化語言對各知識點進行描述,使學生感到形象生動而倍感親切。在講解“權責發生制原則”時,以學校的餐廳為例,學校實行包餐制,有的學生有可能一下就交了三個月的伙食費450元,但對于餐廳來講,只有150元是屬于本月的收入,而另外300元只能是餐廳欠我們學生的飯,那就是餐廳的債務,這樣學生就很容易理解了。在學習“資金的籌集與取得”過程時,讓學生分析企業資金從哪里來,學生分析了“投入、借入、接受捐贈”三條渠道后,又說“偷”、“搶”、“騙”、“走私”等,學生全都開懷大笑,氣氛相當活躍。葉圣陶先生說:“教師的任務,就是用切實有效的方法引導學生下水,練成游泳的本領。”老師用風趣幽默、調皮的、生活化的語言,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加以點評,能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對會計產生深厚的興趣,使學生把會計學習當作一種愉快的享受,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四)正確引導學生進行自學,提高自學能力
對于教材中一些淺顯易學的內容,可留給學生去自學,教師應事先對所要學習的內容提出要求,指出應掌握的重點問題以及參考書目,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去查閱有關參考資料,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同時,也可轉變角色,讓學生參與教學,即教師選取某一章節內容,讓學生自己備課講授,講完后,老師進行點評,使學生從中體會到教學不是一項簡單的工作,體會到教師的艱辛和付出,體會到自己知識面的狹窄。通過這種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勝過單純的苦口婆心的說教。此外,還可指導學生閱讀某些報刊、雜志、書籍和網站,通過書本之外的各種途徑,培養學生主動學習和思考的興趣及能力,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授學生以“魚”不如授學生以“漁”,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
(五)注重案例教學的作用
所謂“案例教學”,是指教師本著理論與實際有機結合的宗旨,遵循教學目的要求,以案件教材,通過師生、生生之間的雙向和多向互動,積極參與,平等對話的研討,并使學生充分理解的重要教學形式。通過案例教學,可以突破教學中的難點問題,克服死記硬背的現象,而且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和充分激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針對某一問題,從多角度進行討論、爭辯、探究,以達到發展學生智力和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的目的。
中等職業教育必須面向社會、面向市場,培養較高綜合素質以及操作能力的人才,這是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然而,現實中的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在走向社會、走向工作崗位后,其動手能力很不理想,因而中等職業教育以“培養知識技術應用型人才為基本任務,以適應社會需求為目標”的教育人才模式及目標難以實現。對此,重視、開展、加強實踐性教學活動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措施。
《基礎會計》中,“憑證”、“賬簿”、“報表”、“核算形式”這四部分內容,也是以抽象的理論形式給出的,雖輔助具體經濟業務加以說明,但仍給學生一種紙上談兵的感覺。如果按理論的模式講授,課堂效率、效果并不理想。故教師應先對“證”、“賬”、“表”、“核算形式”從理論上作一概要講述,讓學生初步了解它們的概念、種類、格式及操作。然后采用分散式與綜合式練習,具體做法如下:首先是填制憑證的分散式實踐。填制憑證的分散式實踐結合理論的講解,每一種憑證皆列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當堂令學生動手填制,完成憑證的分散式實踐教學,促進學生快速掌握憑證填制的基本技能。其次是填制賬簿的分散式實踐。賬簿的形式多種多樣,填制要求更加嚴格,但只需要零散的賬頁即可,不需要提供訂本式賬簿。學生邊觀察實際賬頁邊學習賬簿的種類和填制要求,并當堂練習填制。此環節的目的是加深學生對賬簿的感性認識,并實現理論向實踐的升華。雖然前兩個階段的實踐教學是間斷的、零散的,但能使學生身臨其境,對所練習的部分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最后,給出一套綜合練習題,發給每個學生一系列的憑證、賬簿、報表,并規定具體核算形式及其他一些條件,要求學生親自模擬從“制證”到“出報表”一整套實際財務工作的程序,切身感受、理解、掌握書上的理論。之后,再針對模擬過程中的問題加以修正、解釋,最終,對上述理論再作全面、綜合的總結,使學生輕松、深刻、條理、系統地由技能操作過渡到理論的掌握。
大多學校所開設的會計專業課程當中,除了《審計》和《職業道德教育》外,其余均很少涉及職業道德問題。而近幾年來的一系列會計丑聞,深刻地揭示了喪失正直、不講誠信所產生的巨大經濟損失和人力成本。現在的學生就是明天的初、中級會計人員,其職業道德的好壞關系到整個會計業的誠信問題。而目前會計專業課程建設中卻缺少這一培訓、教育。我們有理由認為,會計人員水平越高,若其職業道德缺乏的話,給社會造成的危害將越大。作為專業教師,要在授課時不僅是單純地讓學生學習專業理論知識,還應將會計“職業道德”教育不斷地深入學生意識中,培養他們的品德。教師通過教學的各個環節,既要做“經師”又要為“人師”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完成應有的責任和義務,從而加強學生的職業道德和法制誠信意識。
G718.5
A
1673-0046(2010)6-002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