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忠華
[關鍵詞]金融危機;中小企業;發展策略
經濟危機對我國中小企業的生存必然會產生直接影響,但更加值得我們深思的是經濟危機所暴露的我國中小企業自身的劣勢。經濟危機一方面使企業的生存環境惡化,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它也是大浪淘沙的過程,優勝劣汰的過程。因此,在經濟危機的影響下,我國中小企業如何在金融危機下應對挑戰是值得人們思考的一個問題。
一、金融危機對我國中小企業的沖擊
首先,經濟危機引發全球性的原材料成本上漲,導致我國中小企業生產成本上漲,而產品的價格或者沒有漲幅,如包裝業,或者略有漲幅,但遠不及成本的上漲幅度。并且我國中小企業內部管理不規范,內耗巨大,使企業增加了很多不必要的運營成本。加之中小企業多為生產加工業,且產品外銷為主,隨著經濟危機的影響波及到實體經濟,海外訂單的減少也使我國中小企業的情況進一步惡化。在以上因素的影響下,我國中小企業的利潤空間受到嚴重擠壓,甚至出現虧本經營的狀況,從而使一些中小企業陷入困境。
其次,我國中小企業缺乏科學有效的管理,組織結構不合理、銷售管理不透明,內耗巨大。大部分企業只注重對外的訂單數量、銷售渠道,疏于企業的內部管理,多由家族內部人員負責管理,而這些人缺乏科學的管理知識與理念,造成內部管理混亂,資源浪費,這也是企業運作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
再次,我國中小企業生產以勞動密集型為主。導致一方面企業生產的產品技術含量不高,而在經濟危機的大背景下,更加會凸顯國際市場上競爭的激烈性,這種技術含量低的產品在這種情況下很難占據優勢地位。另一方面,企業的生產成本受勞動力價格的影響較大。這兩方面都使我國中小企業的競爭力明顯減弱。
最后,我國中小企業融資渠道主要為民間資本的擔保、借貸,而非正規的資本市場的融資渠道,企業之間的互相擔保現象極為普遍,從而在一家企業因經濟危機發生生產困難,資金鏈斷裂時,會誅連多家企業,從而引發資金緊缺的連鎖反應。
二、我國中小企業在金融危機下的機遇
隨著全球金融危機的擴散,中國經濟發展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一些困難和挑戰。但我們也應該樂觀地看到危機是危險也是機遇。當前應對金融危機應在自主創新方面進一步開拓思路,在國家的戰略指導下尋求關鍵領域的主導地位。經過改革開放,我們改變了過去用市場換技術的辦法,在各行業積累了豐富的優勢資源;在對外合作中,要利用綜合資源展開合作,提升對外合作的層次。所以,在困難和挑戰面前我們應認識到金融危機帶給中國的機遇。
我國中小企業首先需要解決的是創新問題。目前一些我國中小企業重復性比較強,產品缺乏個性,企業本身缺乏創新,這樣的企業將無法在競爭激烈的商業環境中立足。目前全球中小企業的發展趨勢是走向個性化、定制化、高附加值化,對企業的規模已經要求不大。
這次危機對于我國中小企業來講,更多的是機會。企業機制越靈活,在競爭中生存的時間就越長,“小企業機制靈活,得到的機會就會更好”。
三、我國中小型企業面對金融危機的發展策略
企業是市場的主體,也是擴大內需、促進增長的能動力量,既要立足當前千方百計開拓市場、穩定生產,又要著眼長遠推動轉型升級,增強發展后勁。隨著金融危機的不斷發展,世界經濟調整也不斷加快。企業要在應對危機中發現和培育有利因素,不斷增強我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
這就需要我國中小企業必須具備三個方面的準備來解決這個問題,以便在金融危機中“全身而退”。第一,我國中小企業需要進行“技術升級”和“產品創新”。其實,我國中小企業的很大的弱勢就是缺少技術,研發和創新的能力,過去依靠低勞動力所占的出口優勢逐漸被喪失,于是,需要在產品創新和技術設備的升級上投入更多的精力,這也是未來中小企業必須認識到的一點。第二,我國中小企業,特別是以出口型為主的中小企業,需要配備一些熟知經濟和金融領域的人才。面對現在的金融動蕩的局面,企業要想考慮到自身的生存問題,就必須對包括出口匯率等相關知識和外貿政策有必要了解。甚至,需要專業方面的人員來研究和分析匯率的變化等現象,以此對企業發展給予必要的指引。第三,在國際經濟和金融體制融通之下,企業要了解和掌握國際的金融政策的變化。 企業了解國際的金融政策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外貿企業,這里面比較重要的是國際“銀根變化”。這些政策很可能會根據國家的宏觀政策來不斷的進行調控。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各國之間結合地更加緊密,輕微的政策調整都可能影響到企業的利益,尤其是,出口企業的利益,外貿政策的調整將對出口產品價格以及出口成本產生很大的影響。這就需要企業在一個時期內,將國際國內的銀根方面的變化糅合到自己的生產決策中。這對我國中小企業未來發展是很重要的思想變革,也是基礎性準備。金融危機下,中小企業面臨的困難可能比大企業還要嚴重,包括產業結構矛盾還比較突出,融資難、貸款難的問題還沒有得到解決,企業內部的抗風險能力亟待提高。長期以來,我們對中小企業的重視非常不夠,很多重視僅僅是在口頭上,實際行動卻很少,其本質是長期以來對于民營企業根深蒂固的歧視。由于中小企業在提供就業方面的作用非常突出,當前逐漸受到關注。有專家更是指出:“現在對于中小企業來說是一個難得的機會,希望借助這場金融危機能解決我國中小企業國民待遇問題。對于中小企業來說,需要在國民待遇上實現突圍。”
救助中小企業,緩解生產經營困難。需要相關部門在融資、出口退稅、技術革新等方面出臺更多的政策進行扶持,幫助企業渡過難關,引導企業轉型。對于目前我國中小企業最突出的融資難問題,要加快推進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建設,切實解決我國中小企業融資擔保難問題。銀行要根據我國中小企業短、頻、急這樣的貸款特點,改革銀行的信貸體系,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同時,政府、金融機構和民間資本應提供小額信貸鼓勵和支持破產、失業人員再創業。
金融危機“寒流”,也許會給我國中小企業“走出去”帶來難得的戰略機遇。全球金融危機造成國際購買力下降,人民幣升值不僅影響外資到中國采購原材料,而且影響中國制成品出口。此時,對于中小企業來說,開展海外投資,實現當地生產、當地銷售是很好的時機。一方面,可以避免人民幣對美元升值的出口劣勢;另一方面,有競爭力的產品直接到國外銷售可以降低出口成本,繞開貿易壁壘。國外一批遇到了發展“瓶頸”的中小型制造業也亟須中國這樣具有制造優勢的合作伙伴。□
(編輯/李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