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雄杰
目前,全國高職院校有上千所,半數以上高職院校開設應用電子技術專業。由于電子技術應用范圍太廣,所以各高職院校應用電子技術專業的課程體系各具特色:有些偏重微電子技術、有些偏重通信電子技術、有些偏重音視頻技術、有些偏重電子產品制造業。根據寧波市區域經濟特點,我校應用電子技術專業偏重電子產品制造業,即畢業生面向中小型電子產品生產企業。如何設計好面向電子制造業的應用電子技術課程體系,是課程建設中非常重要的第一步。
本專業在課程體系開發過程中,邀請企業專家參與,以電子制造業的高職生職業崗位為基礎,然后分析各崗位職業能力,確定專業主干課程體系,并根據典型工作任務分析、確定學習領域課程及難度等級,最后確定學習領域支撐平臺課程,從而形成面向電子制造業的應用電子技術專業課程體系。
要開發職業教育課程,首先要定位專業所面向的職業崗位,職業崗位定位是職業教育課程開發的起點。若畢業生面向電子制造業,則必須通過調研,對電子制造業進行職業崗位分析。
通過廣泛的企業調研,在電子產品制造業,通常完成一個電子產品生產的基本序列是:提出產品設計要求→電原理圖設計→PCB板設計與制作→元器件采購與測試→電路板組裝→電路調試、測試與排故→產品總體裝配→電子產品質量檢驗→電子產品銷售→產品售后維修服務。
根據電子產品生產過程,高職畢業生的職業崗位群如圖1所示,七個職業崗位是:設計員、采購員、工藝員、管理員、檢驗員、維修員及營銷員。

圖1 電子制造業職業崗位分析
職業崗位確定后,接下來應分析各職業崗位應具備的職業能力。職業能力分析必須邀請來自企業相應職業崗位的實踐專家參加。
根據畢業生的職業崗位群,職業能力分析如圖2所示。應用電子技術專業畢業生欲在電子制造業七個崗位上就業,應具備八方面的職業能力如下:電子元器件的識別和檢測能力;電子電路閱讀選用能力;電原理圖繪制和PCB設計能力;儀器儀表使用及調試、測試能力;電子產品工藝與生產管理能力;電子產品維修能力;電子電路及小型智能電子產品開發能力;電子元器件采購與產品銷售能力。
從圖2可知,七個職業崗位都應具備電子元器件的識別與檢測能力及電子電路閱讀選用能力,因此,要加強這兩個方面的能力培養。

圖2 職業崗位能力分析
應用電子技術專業應培養畢業生具備圖2所示八方面的職業能力,則應開設如圖3所示專業主干課程。10門主干課程如下:電路與電工技能、電子技術基礎、電子技術綜合實訓、電子產品生產管理、單片機技術應用、電子產品設計、電路繪圖與制板、電子產品測試、電子產品故障檢修、電子元器件采購與產品銷售。
從圖3可知,電路與電工技能、電子技術基礎是培養學生各崗位職業能力的基礎課程。單片機技術應用是培養學生電子產品設計崗位能力的基礎課程。
“學習領域”是德文“Lernfeld”的意譯,它是兩個德文單詞Lernen(學習)與Feld(田地、場地,常譯為領域)的組合詞[1]。學習領域課程方案針對職業教育的特點,在課程結構上摒棄了學科結構系統化的原則,提出了“工作過程系統化”的思想,是職業教育課程理論與開發的一個革命性的嘗試。學習領域作為面向21世紀的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改革中誕生的一種新的課程方案,或稱課程模式,其所體現的“工作過程系統化”的實踐探索與理論創新,正在成為職業教育理論實踐一體化課程開發的一種新范式。

圖3 確定專業主干課程
學習領域課程的開發方法稱為BAG法[2](德文“典型職業工作任務”Berufliche Arbeitsaufgaben的縮寫),通過實踐專家研討會確定典型工作任務,每一個典型工作任務描述了職業教育課程中的一個學習領域課程。典型工作任務不是具體的職業工作或工作環節,它在一個復雜的職業活動中具有結構完整的工作過程,這個完整的工作過程包括計劃、實施以及工作結果的檢查和評價等步驟。
根據實踐專家研討會分析,確定電子電路制作與調試、電路繪圖與制板、電子產品測試,電子產品工藝與管理,電子產品故障檢修,電子產品設計具有典型工作任務的特征,因而可列為學習領域課程。
根據職業成長規律理論,人的職業能力的發展。是按照初學者到專家過程進行的,這個過程共經歷了約5個階段[3],即初學者、高級初學者、有能力者、熟練者和專家。圖4說明了從初學者到專家的5個階段和每進入到下一個階段所需經歷的工作任務及所需獲得的知識類型。

圖4 從初學者到專家的成長規律
職業教育的任務,是把處于初級階段的人通過合適的方法帶入到更高級的階段。根據職業成長規律,應用電子技術專業的學習領域課程可分為4個難度等級,如表1所示。

表1 課程難度等級
在培養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過程中,單純的學習領域課程體系難以適應教學要求,需要相對系統的理論知識和熟練的單項技術、技能支撐[4]。因此,要建立學習領域課程支撐平臺、職業領域公共課程平臺,設立職業崗位拓展型課程。基于上述考慮,則面向電子制造業的應用電子技術專業課程體系如圖5所示。
學習領域支撐平臺課程有:電路與電工技能、模擬電子技術、數字電子技術、單片機技術等;職業領域公共平臺課程有:思政基礎、思政概論、大學英語、計算機文化基礎、高等數學等;職業崗位拓展型課程有:PLC控制技術、AUTO-CAD等。

圖5 面向電子制造業的應用電子技術專業課程體系
專業課程體系確定后,可接著編制專業教學計劃表及課程標準。對于學習領域課程,課程標準應包括典型工作任務描述、學習目標描述、工作與學習內容選擇、學習情境設計等內容。
本專業在課程體系設計過程中,邀請企業專家參與,以電子制造業高職生就業崗位為基礎,然后分析各崗位職業能力,確定專業主干課程體系,并根據典型工作任務分析,確定學習領域課程及難度等級,最后確定學習領域支撐平臺課程、職業領域公共程平臺課程、職業崗位拓展型課程,從而形成面向電子制造業的應用電子技術專業課程體系。兩年來,本課程體系實施情況良好,人才培養質量明顯提高,學生的就業率達到95%以上。
[1]姜大源,吳全全.當代德國職業教育主流教學思想研究[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2]歐盟Asia-Link項目“關于課程開發的課程設計”課題組.職業教育與培訓學習領域課程開發手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趙志群.職業教育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開發指南[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4]高林,鮑潔.高等職業教育專業課程體系改革與創新[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