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建軍 浙江省永嘉縣花坦鄉中學
王劍鋒 包頭鐵道職業技術學院機械教研室,包頭014040
《科學》課堂教學中學生參與意識的培養
邵建軍 浙江省永嘉縣花坦鄉中學
在科學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讓學生自主地參與到科學探究的過程,關系到科學教學的成敗。本文從課堂環境、教學方法、學習方法、及教師角色的轉換等方面來探究如何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論述了怎樣創設寬松、和諧、民主、平等的課堂環境和創設問題情境,通過學生小組合作、討論交流,開展科學探究活動及新課程中通過教師角色的轉換等方面來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
科學課堂;學生;參與意識;探究
現代教育的基本特征是強調個體的全面發展或者說個性發展。而科學課程的核心理念就是全面提高每一個學生的科學素養,使每一個學生學習科學的潛能都能得到充分發展,因此教師在教育觀念上應該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和個體發展的需要,強化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習是學生個體發展的需要,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全過程, 促進他們知識能力在參與的過程中得到全面提高。因此,在科學教學中,我們應該盡量淡化單純的知識傳授,更不要急于讓學生獲得結論,而應該把教學的重點放在培養他們良好的參與意識和能力方面。
面對素質教育的要求,教師的首要任務就是轉變觀念,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寬松、和諧、民主、平等的課堂教學氛圍,是培養學生參與意識的基礎,是學生樹立信心、主動參與學習過程的前提。心理學家羅斯認為:一個人的創造力只有在讓人感覺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環境下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表現。因此,教師必須真正樹立“與人為本”的教育教學觀、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他們的個性,在科學課堂中實施民主教學,創造寬松、和諧的參與環境,才能夠提供學生足夠的心理安全感,激發他們產生學習的需求和興趣,帶著信心和勇氣主動地投入自主性的學習活動,從而培養他們的參與意識。學生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獨立人格的人,而不是盛裝知識的容器。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了解學生,只有這樣才能在情感上與學生縮短距離,贏得學生的信任,成為學生朋友式的師長,從而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中學階段的孩子,學習動機大多取決于興趣,而孩子一般會對自己喜愛、信任的教師所執教的課程表現出極高的學習熱情。這就是所謂的“親其師,信其道”。學生不僅是受教育的人群,而且也是時刻向師長們提供教育的人群。我們常常會在天真無邪的孩子們身上發現品德的閃光點,令人們嘆服和敬佩。科學課由于包含了天文、地理、物理、化學、生物等諸多的自然科學知識,所以在教學中科學教師會遇到學生提出的五花八門的問題,甚至會被學生提出的問題難倒。當今社會正處于各種信息迅猛發展的時代,學生會通過各種媒體,獲得大量的、多種多樣的信息,而教師絕非圣賢,被學生問住是很正常的。教師應該通過各種途徑尋找答案,耐心得為學生解答。
愛因斯坦說過:“最好的老師莫過于熱愛。”中學生好奇心強,能引起他們有意注意和學習動機的最主要的內因就是興趣。面對當今新時期的青少年,服務于這樣一群充滿生氣、有真摯情感、有更大可塑性的學習活動主體,教師決不可以越俎代庖,以知識的講授替代主體的活動。所以,教師應在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上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頭腦中不由自主地形成許多疑問,并且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問題情境中來。例如,在《凸透鏡》一課的教學過程中,筆者在上課開始時把一根火柴用夾子固定在投影儀的升降桿上,使火柴位于放映鏡頭和載物玻璃之間,而火柴頭剛好處于凸透鏡的焦點處,然后打開投影儀的開關,幾秒鐘后,火柴燃燒起來。這個演示實驗使學生立刻產生了一系列的疑問:沒人摩擦火柴,它為什么會燃燒?是誰點燃了火柴?是光使火柴燃燒了嗎?火柴上方懸著的是什么?這時學生已經對這一現象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們自然會全身心地參與到探究問題答案的過程中去。
學生個體是存在差異的,這種差異主要表現為認知方式與思維策略的不同,以及認知水平和學習能力的差異。因此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創造能滿足多樣化學習需要的環境,學生才可能人人參與,然而教學要求卻要在較短的課堂時間內集體完成教學任務,因此對于接受能力較差的學生,常常因沒有掌握某個知識點而不能參與課堂。小組合作、討論交流的學習方法則可較好地解決這一矛盾,能發揮群體智慧使學生在和諧的氣氛中,共同探索、互幫互學、相互啟發,相互提高。同時,心理學家認為:良好的人際關系能促進學生的認知、情感和行為三種不同層次的學習心理狀態的提高。小組合作、討論交流為學生創設了一個能在課堂上積極交往的機會,對于學生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及在交往中養成良好的合作意識,培養合作能力等方面都是有極大的作用。另外,除了師生討論外,學生之間的多向交往,允許生生互動,有利于形成積極的課堂氛圍,有利于各類信息的溝通,從而形成一種良好的學習科學的氛圍,學生更易主動參與其中。未來的《科學》課堂上,學生所獲得的科學知識不僅來自封閉的課本,還可以吸收來自科學教師個人領域的知識,更需要吸收來自學習伙伴和探究過程中師生互動而碰撞出來的知識。因此,教師若經常性地創設有一定開放性、探索性的問題,抓住時機讓學生在獨立思索、小組合作、討論交流中解決問題獲得知識,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參與意識。
美國未來學家約·奈比斯特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在不斷變化的世界上,沒有一門或一套課程可以供可見的未來使用或可供終生受用,現在需要的最重要的技能是學會學習”。二十一世紀教育委員會也把“學會求知”作為教育四大支柱之一。《科學》課程標準強調體驗科學,重視學生的直接經驗,鼓勵學生對科學問題的自我解讀、自我理解。可見,獲取科學探究的鑰匙十分重要。所以教師要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美國學者蘭本達認為:兒童探究越充分,卷入越深,越有動力。愛因斯坦給科學下的定義是“探求意義的過程”。無數事實證明,意義來源于豐富的經歷。什么是科學,只有在探究的過程中領悟才有意義。因此在教學中把學生封閉在課堂上、書本里,是很不科學的。這樣會使他們的視野變得狹窄,喪失探究自然奧秘的興趣、意識和能力。讓學生搞科學探究,就是讓學生親自去收集信息、發現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并最終解決問題。這樣的探究任務僅憑45分鐘的課堂教學是難以完成的,必須將其有機地延伸到課外。
總之,根據素質教育的要求,科學教學成功與否要看探究的氣氛是否濃郁,而探究的氣氛是否濃郁又取決于學生是否具備良好的參與意識和能力。因此,教學中教師要千方百計地激發、培養并保護學生的參與意識和能力,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1]科學(7~9年級)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2]杜強,張文霞.培養學生參與意識.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四川教育學院學報.1999·12第十五卷,第12期
王劍鋒 包頭鐵道職業技術學院機械教研室,包頭014040
摘 要高職機械類專業核心課程《機械制造技術》標準的設計,應以工作過程為主線,以工作任務為引領,以就業為導向,以培養能力為目標,為更好地指導教學活動、提高教學質量、打造精品課程奠定基礎。
關鍵詞工作過程;職業能力;課程標準
10.3969/j.issn.1001-8972.2011.06.066
DOI:10.3969/j.issn.1001-8972.2011.06.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