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區際產業聯動的研究進展及展望

2011-02-19 10:57:38偉,聶銳,張燚,張
中國軟科學 2011年5期
關鍵詞:區域研究

高 偉,聶 銳,張 燚,張 磊

(中國礦業大學 管理學院,江蘇 徐州 221116)

一、引言

我國區域協調存在的突出問題是:發達區域與欠發達區域間基本是產業“梯度轉移”關系,且轉移的產業存在顯著的“無根性”;發達區域產業也多處于全球價值鏈低端,無力惠及欠發達區域,同時欠發達區域由于產業基礎、區位條件、吸收能力和融資能力等限制,不容易接收發達區域高新技術產業部門的技術溢出和轉移擴散;產業發展中普遍存在技術低下所產生的“低門檻”效應,導致區際產業同構和“逐底競爭”。這些問題導致我國區域梯度差距特征明顯且不斷擴大,發達區域產業處于國際分工的價值鏈低端,欠發達區域則又處于發達區域的價值鏈低端,國家產業總體無法最終實現協調發展。

對于我國區域間產業協調問題,早期觀點認為區際產業轉移是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的有效路徑。然而,盡管多年來我國一直實行東部向中西部產業轉移、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等協調政策,區域間發展差距還是在持續擴大。其原因與東部沿海地區處于“世界加工廠”地位,同時中西部處于“原材料和勞動力供應基地”地位的區際產業分工體系有關。進一步分析產業轉移案例,可以發現發達區域向欠發達區域轉移的多屬于加工制造環節,而附加值較高的研發、運營等環節并沒有轉移,這反而強化了欠發達區域的純粹“原材料基地”地位。同時這種基于產業轉移的區際產業關系是不穩定的,尤其在當地生產成本持續上升時,企業就會考慮向其他地區轉移,很難與本土企業形成網絡嵌入關系,“無根性”明顯,因此難以形成區際協調發展。

實際上,我國的區域協調發展問題,已經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產業轉移和產業鏈延伸,不但具有產業鏈、價值鏈和知識鏈等維度[1],還具有區域間和企業間關系治理的維度,在全球化背景下還具有GVC網絡嵌入維度。研究區際產業聯動升級,需要揚棄傳統產業轉移理論,超越傳統產業轉移模式限制,追求系統整合和帕累托效應,注重國內市場培育、技術趕超和區域整合與產業互動,利用區域的異質性和產業鏈零碎性特征,形成區域整合能力和國家產業的系統效率。劉志彪(2008)[2]等提出在東部沿海地區已有的價值鏈基礎上,延伸和發展國內價值鏈,建立起“國家價值鏈”體系。而構建“國家價值鏈”體系的關健,在于能不能使區際產業關聯方式,從線性生產工序、生產工藝分工,演變為平面甚至立體網絡功能分工,形成構建以本土企業為主體、區際要素均衡流動與GVC并行且相對獨立的區際產業聯動網絡。通過構建區際產業聯動網絡,可以實現區城經濟良性互動,培養國內產業能力,最終實現與GVC的均衡對接,逐步實現產業升級形成國際競爭力。典型的例子是“亞洲四小龍”創建國際制造業品牌的過程[3]。

區際產業聯動的研究需要由觀念傳播、概念詮釋向理論體系建構階段轉變。由此,本文從區際產業聯動的提出和認識總結出研究的內涵,從區域協調、集群的跨區域發展和全球價值鏈相關理論三個方面歸納研究的理論視角,從產業組織研究方法、投入產出表的產業關聯分析、網絡分析方法等方面總結研究方法及進展,最后總結研究的進展和展望。

二、區際產業聯動的提出和認識

(一)理論的提出

國外學者早就提出了通過分析區域間經濟聯系來研究區域發展的思路。Dicken(1976)[4]研究了跨區域企業的地理空間和控制能力之間關系,認為控制效果與被控企業的空間位置關系很強,因此企業的地理空間不僅影響其控制地位,而且影響了其結構和產品生產特征整體的動態變化。Massey(1979)[5]則認為,區域不均衡并不僅僅是由自然因素造成的,更多是由區域間生產能力和區域政策差異,以及由此造成的勞動力、資源等要素流動造成的綜合結果。Massey和 Doreen(1984)[6]進一步指出,區域的發展應該基于區域之間的上下游產業鏈關系和投資關系,形成“空間的分工”。顯然,這些研究都認為區際合作影響了區域產業的發展和演化,但是對于如何調控區際產業關系卻沒有提出明確的建議或措施。

進入1990s之后,區際聯系的研究視角或多或少被區域經濟研究中處于主流地位的“新區域主義”所忽視,這一時期的研究多集中在產業的區域集聚即產業集群方面。一些學者通過對硅谷和“第三意大利”等區域進行的案例研究,認為區域政策以及區域內部的企業間關系是影響區域發展的主要因素。比如 Scott,Storper(2003)[7]認為欠發達國家(或區域)應該采取非均衡發展政策,促進產業的區域集聚,核心區域先發展起來,帶動外圍區域發展,至于這種非均衡發展政策可能產生的區域間差距過大問題,他們認為這是一種必然現象,只要采取適當的政策措施,就可以把這種差距限制在一定的范圍之內。Scott,Allen J.(2006)[8]進一步認為,非均衡發展模式不但對于發展中國家和區域適應,而且對于發達國家也是適應。近年來,隨著全球化的進一步深入,一些學者又開始將研究視角從區域內企業的協作和信任關系,轉變為關注全球范圍內的產業網絡關系,Coe等(2008)[9]認為更應該關注欠發達區域如何與全球價值網絡建立鏈接關系,充分發揮區域的發展潛力。

區域視角的新區域主義和網絡視角的全球化研究都強調產業鏈主體間的互動是提升產業鏈關系的核心內容,但是前者強調區域內部如產業集群企業、機構等互動的重要性,而后者則強調全球生產網絡主體間互動的重要性,這體現了區域研究的二分法。因此,Dicken(2005)[10]指出,需要構建一個涵蓋相關主體、力量和空間維度的可拓展的研究框架,在區域內部-全球化網絡的二分法之間建立一座橋梁。

(二)區際產業聯動的認識

許多學者對產業聯動的概念、主體、驅動力和效應等進行了探索性研究,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聶銳(2008)[11]認為是以產業關聯為基礎,位于產業鏈同一環節或不同環節的企業之間為了降低交易費用,減少經營風險而進行的產業協作活動;呂濤(2007)[12]認為其本身是一種互利行為,政策對產業聯動有重要影響;劉寧寧(2008)[13]等認為是指產業之間相互促進、相互協調、聯合發展,并可以分為單個區域的產業聯動和多個區域之間的產業聯動。關于聯動的主體,呂濤(2007)認為最終還是表現為企業之間的合作,或企業內部不同產業部門之間的協作,只有企業自主的產業聯動行為才是深入、穩定和長久的;王紅霞(2007)[14]則認為與產業集聚的微觀主體推動不同,產業聯動一般是在地方政府直接政策的推動下進行的。

關于產業聯動的效應研究比較豐富,存在的分歧也較多,這主要體現產業聯動的效應究竟是正效應還是負效應。林蘭(2010)[15]認為產業聯動會產生資金、(普通)勞動力、人才、技術等由欠發達地區向較發達地區高速集聚的效應,地區極化過程迅速;郭明杉(2007)[16]認為會產生優化資源配置、規模利益、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刺激投資、加速成員經濟發展等動態長遠的積極效應;陳紅兒(2002)[17]認為產業的區際布局是發達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重要途徑,是欠發達區域經濟起動與發展的良好契機,也區域產業結構升級轉換的可行方略;聶華林(2000)認為東部向中西部的產業轉移為中西部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提供了契機,有利于提高中西部產業的科技總水平和形成產業規模經濟,有利于緩解西部產業趨同現象[18]。但是也有學者認為,產業的區際重新布局在短期內會促進產業移入地區的經濟發展,但就長期而言,由于欠發達區域的產業基礎較差和吸收能力較弱,存在當地相關產業關聯效應差,與當地企業的交流較少,對當地的技術溢出效應和學習效應不明顯,不一定真正嵌入或植根于當地,具有較大的流動性[19]。一旦當地的區位條件發生變化,這些企業又會整體性遷移,可能會造成當地產業的空心化,當前一些臺資企業從珠三角轉移到內地的現象[20],已經說明了這一問題。

從以上分析可見,眾多學者從宏觀、中觀和微觀層面,從聯動的主體、效應和影響因素等多個方面,逐漸形成了區際產業聯動的理論體系。當然,這一理論體系研究還有待進一步完善,這體現在:一是產業聯動主體的界定比較模糊,其主體是政府還是企業,或者其他機構;二是對產業聯動模式的分類不是很明確,具體如何分類,依據何種標準分類;三是產業聯動的驅動因素沒有很好確定,聯動主體為何要進行區際聯動,原因有哪些;四是區際產業聯動的效應受哪些因素影響,如何調控從而產生正向的帕累托效應。

三、區際產業聯動的研究視角

區際產業聯動的研究視角涉及到區域協調發展理論、區域產業與外部聯系理論和國內產業鏈與GVC對接的理論,下面從這幾個方面進行梳理。

(一)區域協調發展

我國區域經濟合作的程度加深,合作范圍和領域不斷擴大,其中,影響較大的有“長三角”、“泛珠三角”、“環渤海經濟發展圈”、“成渝”和“長株潭”等區域的研究,但諸多區域經濟合作進展緩慢。關于區域間協調的內涵,陶希東(2010)認為跨界區域協調包括目標與功能定位、利益、思想與行為、重大實體性互利性、政策與規章制度等方面的協調,實際上是相鄰雙邊或多邊實體進行互動、交流、協商與妥協的區域組織化過程,旨在促進空間經濟有序化和產業結構整體升級的一種手段和方法,主要包括協商、分工、協作和仲裁等[21]。關于區域不協調的根源,林毅夫(2005)[22]認為區域間不協調問題的根源在于違背比較優勢的發展模式;卓凱等(2007)[23]認為缺乏有效的制度基礎,現有行政區劃的利益剛性使得相互間的利益交換或讓渡很難實現;汪陽紅(2009)[24]認為缺乏宏觀層面的總體指導、缺少專門性的法律法規、制度化建設程度有待提高、區域合作的公共服務體系有待完善。

對此,許多學者提出了區域間協調的機制、模式和對策。鐘昌標(2003)[25]指出為了調節區域間相互合作,政府必須從宏觀層面制定產業政策、稅收政策、財政轉移支付政策和金融政策。國家發改委地區經濟司課題組(2007)[26]對長三角地區協調發展中所出現的產業同構、重復建設、過度競爭以及利益補償等問題進行了研究,提出創新區域互動機制、加快建立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和政策環境、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對策建議。洪銀興等(2003)[27]、陳建軍(2005)[28]則按照合作主體、結構安排、空間結構和互補關系等探討了區域合作模式問題。王霞(2009)[29]借鑒美國區域協調的實踐經驗,提出我國的區域協調發展應堅持立法先行、管理機構及其職能明確、援助條件明晰,強調提高落后地區教育、科研和職業培訓的重要作用。安虎森(2010)[30]基于我國塊狀經濟現實,提出需打破不斷強化發達地區區位優勢的循環累積因果機制,而要打破這種循環累積機制,必須在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之間設立一定的“政策梯度”。陳秀山(2010)[31]認為當前必須以區域利益協調為主線,著力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區域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圍、地區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市場一體化、資源有效利用且生態環境得到保護和改善等動態組合。

總之,上述研究都表達了一個相似的觀點,即通過區域合作,建立區域間協調互動機制是解決區域發展中的“多元結構”問題,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途徑。上述研究和探索,對于豐富區域協調發展的內涵,提出區域協調發展的模式、路徑和政策措施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對區域合作中微觀要素主體的內在激勵及合作困境等尚缺乏深入研究,其中有些建議措施還存在相互矛盾和對立現象。

(二)區域集群的外部聯系

傳統集群的研究多側重于區域內部的治理,而把區域與外部的聯系簡單地看做作是一般的業務關系,或者是貿易關系[32]。金融危機的影響下,集群內的企業轉移到它地甚至它國,一些地方的集群正在逐漸衰退或消亡。因此,關于集群的研究不能再局限于區域內部,研究范圍的拓展不僅包括企業向其他區域整體轉移以形成新的集群,也包括產業鏈的延伸,即不同區域間的集群銜接問題。Giuliani(2005)[33]強調了當地產業集群的外部聯系對于產業升級的重要作用,比如可以生產更好的產品、提高效率和提升到附加值更高的價值鏈環節。Porter(2000)[34]也強調了集群外部聯系的重要性,認為“集群是促進出口和吸引國外投資的重要驅動力。同樣,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認為產業集群的發展對于中小企業嵌入全球價值鏈來說是至關重要的,由于規模經濟效應、熟練勞動力、專業互補的企業網絡[35]。王輯慈(2007)[36-37]認為,為了使處于價值鏈低端的集群升級為處于價值鏈高端具有創新能力的集群,需要探尋集群內外的非貿易依賴關系。朱華晟(2005)[38]認為集聚體實際上跨越了多個行政地域。阮建青(2010)[39]通過對浙江省典型產業集群質量升級過程的案例分析,發現重大危機往往會引發地方政府和企業家的集體行動,合適的行動會促進產業集群質量的升級,但是尚未深入探討危機與制造業產業集群質量升級的內在機理。

集群與外部供應商特別是龍頭企業(leaderfirms)聯系的意義也逐漸得到學者的關注[40-42]。研究集中在當地集群與全球買家(Schmitz and Knorringa 2000),以及當地集群和全球價值鏈[43],與國外買家的聯系紐帶通常決定集群升級的模式、面臨的潛在挑戰,以及當地集群的演化。全球價值鏈模型勾畫出全球分散生產商和全球買家之間的復雜聯系,強調了龍頭企業(leaderfirms)在協調全球生產和營銷中的支配角色,因此對區域主體具有重要影響[44-45]。龍頭企業(leaderfirms)在供應商關系中具有很多不對稱權利,比如決定生產什么、如何生產、在哪里生產、在何種條件下生產,一般是通過交易成本來研究這種支配模式,企業間聯系紐帶的治理模式。減少組織鏈的成本,分散協作,以及選擇供應商,解決專用型資產,是龍頭企業(leaderfirms)主要解決的問題。Krugman和 Venables(1996)[46],以及 Fujita 和 Thisse(2002)[47]等提出的新經濟地理理論(NEG),在模型中加入了壟斷競爭和報酬遞增的條件,這為解釋區域產業集聚和跨區域發展問題提供了經濟學理論基礎。

這些研究并沒有回答產業集群之間如何協調,也沒有解決產業集群在全球化條件下是如何組織和運作的問題。對于我國產業升級與區域之間的關系協調來說,區際產業的整合和協調的模式、路徑和調控機制可能比集聚和區位問題更加重要。

(三)全球價值鏈理論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定位于“GVC低端”的增長戰略,實踐證明是具有高度成效的,逐步形成了經濟起飛的基礎。但這種發展模式產生的“低端鎖定”和“弱化地區間產業聯系”的負面效應也是明顯的。相反,那些起初以定位于GVC低端后來卻轉型為并行地構建根植于國內價值鏈(National Value Chain)體系的后進國家和地區的企業,卻出現了逐步的產業升級,形成了一定的國際競爭力。因此,全球價值鏈理論也是研究區際產業聯動的一個視角),我國擁有巨大本土市場且消費結構正處于高級化階段,實現國內價值鏈和GVC協調,是全球化條件下實現產業升級的最重要的問題和戰略(劉志彪,2009)。

Gereffi等(1994)提出GCC是研究全球范圍內的產業是如何聯系,完整的產業鏈主體有哪些,如何勾勒出這些主體之間的關系[48-49],強調全球購買者(主要是零售商和品牌營銷商)在全球范圍內的生產和分銷網絡中,如何發揮生產的驅動效應,但是沒有深入揭示網絡各種不同的結構模式。Gereffi(2001)[50]根據GCC理論和實證研究結論,提出了GVC 框架,Domanski(2005)[51]進一步指出GVC的供應鏈管理、產業鏈治理、集群和邊界等內容,涵蓋價值附加鏈和全球化的分散生產,處于全球價值鏈上的企業從設計、產品開發、生產制造、營銷、出售、消費、售后服務,到最后循環利用等各種增值活動,涉及到生產活動的組織及其利潤分配關系,不同知識背景的主體內部、以及主體之間的治理結構。Gereffi(2005)[52]按照鏈中主體之間的協調和力量不對稱程度從低到高依次排列為:市場、模塊網絡,關系網絡、資本網絡和層級制,用交易的復雜程度、用標準化契約來降低交易成本的程度(對交易的標準化能力)和供應商能力等三個變量來解釋五種價值鏈治理方式。

Coe(2004)[53]綜合了 GCC、GVC 和主體網絡理論(ANT),基于權利、價值和嵌入的交互概念,提出GPN(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方法。這種方法產生于經濟地理的研究中,研究全球范圍內,通過產品和服務連接起來相互聯系的企業和非企業組織形成的生產、營銷和消費的基本結構和關系,目的是揭示跨國生產系統的多主體和多種合作形式,強調系統的區域分散性、制度復雜性、動態性和全球網絡聯系。GPN方法致力于提供一個包含時間和空間維度的研究框架,Levy(2007)[54]認為 GPNs同時包含了經濟和政治現象,超越了國家界限的主體、機構和規則組成的連接關系,包括主體間的互動、經濟關系的形成和演化、治理結構、正式的制度規則、以及非正式的規則等,是一種單獨的組織形式,而不僅僅是Gereffi and Kaplinsky(2001)所認為的是介于市場和企業之間的混合組織形式。GPNs也是社會和文化現象,GPN的結構和特征也受到社會、經濟和文化的影響,尤其是技術水平的影響。Daniel(2009)[55]分析了臺灣PC產業在蘇州和東莞的投資,通過實證研究表明了兩個觀點:第一是產業內企業間治理模式具有很大的不同,因此不贊成僅僅從行業來對治理方式進簡單分類;第二,通過對蘇州和東莞的比較,證明即使在單一的生產系統中,GNP和當地產業的耦合之間也存在地理的差異,地理和區域的復雜性對于分析GPNs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Hansen(2008)[56]研究了兩個挪威救生艇公司進入我國市場的案例,分別從關聯企業和當地競爭對手的視角進行了研究,認為為了研究跨國公司和當地生產系統的動態關系,需要深入探討跨國公司和當地企業互動和相互依賴的具體多邊網絡關系,并提出了一個本地企業融入全球產業鏈的過程模型。

GCC和GVC框架涵蓋了多維的地理空間,尤其是提出了全球化的視角,但是空間問題被高度簡化為核心-外圍區域,而且過于強調區域政策等制度因素對于經濟發展的影響[57-58]。GCC和 GVC與GPN的比較來看,GCCs、GVCs方法基本上是線性的,而GPNs方法致力于構建網絡的結構;GCCs、GVCs方法主要考慮企業間的交易關系,而GPNs方法則強調多元和異質主體,以及區域經濟與全球化的關系;一般認為GPN網絡的社會和文化成分比經濟成分更多,這也是GPN框架的優點所在,因為GPN框架研究的是不同區域和不同層次的主體(比如國家到地方)[59]。

實際上,GPN有超越GCC、GVC的意愿,實際上卻區別不大,過于強調競爭,偏離了最初的耦合與共贏思想,還沒有在區域發展和全球化之間建立緊密的聯系。區際產業聯動需要分析兩個因素,即區域的內生增長與區域間的協作,需要考慮區際聯動主體間關系的復雜性、不同區域的地理變量,如何協調不同區域的經濟制度,以及區域產業網絡和全球范圍的產業網絡之間的互動過程,因此可以借鑒GPN網絡的研究框架,研究區域間的產業鏈銜接問題。融入GVC雖然為我國制造業帶來了空前的發展機遇,但是也給其進一步的產業升級設置了某種可察覺的障礙,并且由于產業之間聯系的弱化對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產生不利影響。國內價值鏈網絡的構建既是我國擺脫單一依賴出口導向、實現可持續升級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之一,也是促進區域產業進一步一體化的動力,這兩者都可以得益于區際產業聯動系統的發展和完善。

四、區際產業聯動的研究方法及進展

關于區際產業聯動的研究方法,大致可以概括為區域間產業結構差異分析、基于投入產出表的產業關聯分析和復雜網絡研究三種方法。

(一)基于區域產業結構差異的聯動度分析法

我國一些學者基于區域產業結構差異,認為產業聯動的直接驅動力源于區域產業結構差異,因此可以通過建立產業結構度模型,運用統計數據測量區域間的結構差異,以此作為區際產業的聯動度。比如董曉菲(2009)[60]運用灰色關聯度方法分析了東北地區沿海經濟帶海洋產業與內陸腹地各產業的關聯度,探究海陸聯動發展的內部驅動力與海陸產業鏈的構造;沈正平(2007)[61]建立了區域產業結構差異模型來測度區域間產業聯系潛力,并代表產業聯動程度;李國平(2001)[62]利用聯系作用量模型和隸屬度分析深圳與珠江三角洲的其他中心城市的空間經濟聯系及其作用范圍,用經濟聯系量或稱作空間交互作用量,來衡量區域間經濟聯系強度,分析經濟中心輻射潛能及其強弱的空間變化;車冰清(2009)[63]運用三次產業相似系數、區位熵灰色關聯和產業合作潛力模型,得出了蘇北、魯南、皖北、豫東四大板塊三次產業結構相似系數、灰色關聯度。

這些研究實質都是對區域間產業聯動潛力的測度,聯動潛力的測度是研究區域產業聯動的重要方面之一,但并非衡量區域產業聯動程度的指標,區域產業聯動程度是指區域產業聯動目前的狀態,是轉化為現實的聯動潛力,如何測度區域產業聯動程度,還需要做更深入的探討和研究。

(二)基于投入產出表的產業關聯分析

產業關聯理論最早可以追溯到法國經濟學家魁奈用來表明產業間貿易關系的《經濟表》。Leontief(1941)發表了《美國的經濟結構1919—1929》,建立了投入產出模型,并系統地闡述了其原理,形成了把一個復雜經濟體系中各部門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系統地數量化方法。隨著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需要,目前我國共編制了1987、1990、1992、1995、1997、2000、2002、2005 年度的投入產出表,此外國家信息中心編制了我國第一份8區域間投入產出表[64],近年來國內學者以我國的投入產出表為基礎,進行了產業關聯的相關研究:中國投入產出學會課題組(2006)[65]利用全國2002年投入產出表測算我國目前的產業關聯現狀及其特點,并提出對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建議。王岳平(2007)[66]利用投入產出分析技術和全國2002年和1997年投入產出表數據分析了國民經濟中產業結構的關聯特征;陳安平(2007)以八區域的產出為變量建立向量自回歸VAR模型,來研究區域經濟的互動關系[67]。彭連清(2008)利用區域間投入產出表的基本流量數據測算了我國八大區域之間的產業前向關聯和后向關聯效應[68];王德利(2010)[69]基于對投入產出分析方法的擴展運用,建立指標體系,構建區域產業分工模型與跨區域產業聯動模型,包括區域間引力模型、產業間引力模型、跨區域各產業間聯動模型,從具體產業角度探索中國跨區域產業分工與聯動的特征。

在投入產出表數據滿足準確性和時滯性不是很長的前提下,通過計算和分析各部門的直接消耗系數、完全消耗系數、影響力程度和影響力系數、感應程度和感應度系數、各項最終需求的誘發額和誘發系數、各部門對最終需求的依存度、總體聯系等指標,分析國民經濟中產業結構的關聯特征,可以定量地分析一定時期內國民經濟各產業部門在社會再生產過程中所形成的直接和間接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技術經濟聯系。但是就投入產出表的形式和功能來說,并不能用來研究區際產業的鏈接、衍生和結網等微觀行為的中觀表現和宏觀效應,原因在于部門間投入產出的數量關系與區域間具體產業鏈關系是完全不同的兩碼事。

(三)復雜網絡分析方法

近幾年學者們利用復雜網絡方法對經濟系統進行了嘗試性研究,代表性的標志是2007年《Management Science》專門拿出一期來刊登有關復雜網絡在管理中的應用(volume 53.number 7.july 2007)。Amaral,Luis and Uzzi(2007)[70]在卷首語中做了簡要概括,認為復雜性理論對于管理的主要貢獻在于提供研究組織復雜性的方法和工具,其中的核心工具就是網絡分析法,網絡分析可以一個量化的組成部分和相互作用任何類型的交換系統、行動者和關系。Hanaki[71]研究了網絡結構如何通過模仿、互動和試錯方法影響學習,以及反過來學習如何影響網絡的演化。這些研究將網絡分析方法與經典的囚徒困境、兩難選擇和聯盟構成研究(以往都是基于理性主體的心理研究),結合起來,形成一個嶄新的研究視角。Ohand Jeon[72]通過理論描述和模型構建,分析了網絡結構變量如何影響效率、資源配置、分散系統的魯棒性。Cesar A.Hidalgo等人利用國際貿易的數據建立了進出口產品間的網絡關聯,一定程度上解釋經濟發展與產品比較優勢演化之間的關系[73];Yoshi Fujiwara利用日本企業的數據,建立了以投入產出關系為主形成的生產網絡,發現其具有無標度、異向匹配、社區結構、部門或地區模塊等統計特征[74]。Tsutomu Nakano對日本產業區進行了研究,發現其既不是小世界網絡,也不符合無標度模型,而是一種具有明顯層級結構的非循環有向圖[75],對于研究大規模的產業網絡提供了新的視角。國內學者也有相關研究,比如方錦清等人考察中關村科技園網絡、全國高新科技園區網絡、全國高科技企業網絡和世界五百強企業網絡,結合隨機性和確定性,提出統一混合網絡模型[76];胡鮮等人研究了廣東省軟件產業中企業間競爭關系的演變[77],并對網絡的一些的拓撲結構特征給出了產業組織學的解釋,比單純的定量研究更進了一步;聶銳和高偉(2008)[78]基于要素跨區域流動視角,構建了區際產業聯動網絡模型,認為區域間產業聯動網絡是指在市場機制作用下,基于要素價值比較、價值互補和價值創新,由具有自適應性和自主決策能力的要素主體所構成的一個網絡狀的組織模式;高偉(2010)[79]基于企業合作伙伴選擇過程,研究網絡的鏈接和演化機制。

復雜系統和復雜性研究的需求,對傳統的建模與仿真方法提出了挑戰,基于復雜網絡的區域產業鏈關系研究是將經濟學科、管理科學和物理科學結合起來的嶄新領域,以往的研究都發現產業網絡結構與績效之間的存在相關關系,但是對于產生這種相關關系的原因(解釋性變量),缺乏基于區際產業聯動現實案例的深入揭示。

五、研究結論和展望

產業聯動的概念和內涵具有模糊性和復雜性,作為一種理論體系目前還處于研究的初期。根據以往的研究,本文對區際產業聯動形成以下認識:

第一,區際產業聯動是以本土企業、政府和產學研機構為主體,以區域間協調發展產生帕累托最優效應為目的,所形成的與GVC并行且相對獨立的區際產業鏈接網絡。這一研究特指在我國區域發展不協調的時代背景下,政府和理論界基于區域間稟賦差異、發展差別和非均衡發展的現實,所提出的區域協調發展的政策措施和理論體系。

第二,區際產業聯動的目的,是從聯動主體間的價值互補、增值和創新入手,依據生產要素的差異布局和區位特點,將產業鏈各環節配置在相應具有稟賦優勢的區位,以發揮特定環節的最佳效應,區域間形成優勢互補、聯動創新的產業分工體系,實現國家宏觀層面的區際協調發展,從而達到優化國家產業結構、提升產業能級、增強國家產業競爭力。

第三,區際產業聯動的主體,涉及到國家及省市等各級地方政府,各種企業、相關產業和市場機構等產學研主體:在企業層面表現為企業跨區域的投資、并購等經營活動,企業間基于產業鏈的垂直聯系或基于聯合技術攻關、市場開拓等共同目標的水平合作企業跨區域的供應鏈等聯盟、生產環節配置、產權交易和總部生產基地的布局等活動;在政府層面,表現為了區域的共同發展而采取的共同制定產業規劃、產業政策等產業合作行為,制訂共同的產業標準、行業規范等行為;在高校和研究機構等方面表現為通過與企業、政府和國外等合作創新和技術研發。以往關于產業網絡的研究和區域集群的研究,多是將企業作為研究核心主體。這顯然是有道理的,因為企業是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分析投資、利潤、競爭優勢、就業和創新不可避免都要以企業作為主要研究對象。但是,如果要在更廣泛的范圍內研究區域的發展,企業或許不是唯一的,有時甚至不是最好的切入點,比如我國的區域協調實踐中,政府有時會起到主要的作用。

第四,產業聯動的效應,包括聯動區域產業規模、產值、技術水平、基礎設施、生產設施及其配套設施的變化,對欠發達區域的效應包括要素注入效應、技術溢出效應、關聯帶動效應、優勢升級效應、結構優化效應、競爭引致效應、觀念更新效應等。值得注意的是,區際產業聯動所產生的效應是有條件的,這與區域的產業基礎、區域的學習能力和吸收能力、政府的政策和企業行為等多種因素有關。

第五,區際產業聯動網絡化研究的必要性。區際產業聯動的研究需要揚棄傳統產業轉移理論,超越傳統產業轉移模式的限制,追求整合能力、系統效率和網絡效應的模式,注重國內市場的培育和市場趕超,實施技術本地化戰略、發揮區域差異提供的空間優勢、強調國民經濟體系的循環累積因果聯系所形成的鏈條,強調區域整合與產業互動,體現區域間的整合能力和產業網絡效應,發揮國內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之間的關聯作用,利用異質性和零碎性的特征對技術本土化的訴求,運用產業聯系的組織和治理機制,發展協同創新的能力,形成自身的競爭優勢,整合能力和系統效率。目前,學者們雖然在定量分析區際產業聯動時,已經提出了基于復雜網絡的建模方法,并對仿真設計和計算機編程提出了一些設想,但尚未從理論上精確定義和區分網絡的類型,網絡宏觀性質的微觀生成機制,以及描述產業聯動網絡基本性質特征量的定量與定性分析方法,不僅是幾何描述,還有物理和信息描述,從隨機方法、確定性方法到混合方法以及相互轉變關系。作為區域經濟的不斷發展和集群的形成和拓展,區際聯動網絡提供了一個在更為寬泛范圍內分析的研究框架,運用網絡分析方法,更能將涉及到區域間、全球間聯系綜合起來分析。

從根本上說,社會經濟系統的運行及其外在表現-經濟現象,都是由微觀層次上的人的經濟行為及其相互作用決定的。研究市場經濟條件下產業聯動的運行規律,其中的關鍵問題是為產業聯動理論尋求堅實的微觀基礎,解析科學的運行機理,得出合理的制度解釋,未來的研究中有必要采取網絡化模擬、實證和案例方法,分析宏觀聯動現象的微觀涌現機理,建構優化區際產業聯動網絡的調控機制,將是引導要素跨區域合理流動,從而形成邏輯自恰的經濟學體系,并為產業聯動實踐探索提出可行的政策建議。

[1]吳金明,邵昶.產業鏈形成機制研究-“4+4+4”模型[J].中國工業經濟,2006,(4):36-43.

[2]劉志彪,張少軍.我國地區差距及其糾偏:全球價值鏈和國內價值鏈的視角[J].學術月刊,2008,(5):49-55.

[3]Alice H.Amsden,Wan-wen Chu.Beyond Late Development:Taiwan's Upgrading Policies[M].Cambridge,MA:The MITPress,2003.

[4]Dicken,Peter.The Multiplant Business Enterprise and Geographical Space:Some Issues in the Study of External Control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J].Regional Studies,1976,(10):401-412.

[5]Massey,Doreen.In What Sense A Regional Problem?[J].Regional Studies,1979,(13):233-243.

[6]Massey,Doreen.Spatial Divisions of Labour:Social Structures and the Geography of Production[M].London:Macmillan,1984.

[7]Scott,Allen J.and Storper,Michael.Regions,Globalization,Development[J].Regional Studies,2003,37(6/7):579-593.

[8]Scott,Allen J.The Changing Global Geography of Low-Technology,Labor-Intensive Industry:Clothing,Footwear,and Furniture[J].World Development,2006,34(9):1517-1536.

[9]Coe N M,Dicken P,Hess M.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Realizing the Potential[J].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2008,8(3):271-295.

[10]Dicken,Peter.Tangled Webs:Transnational Production Networks and Regional Integration[R].SPACES 2005-04,Phillips-University of Marburg,Germany,2005.

[11]聶銳,呂濤,張炎志,劉玥.產業聯動:西部能源可持續開發利用的戰略選擇[J].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08,(1):12-13.

[12]呂濤,聶銳.產業聯動的內涵理論依據及表現形式[J].工業技術經濟,2007,(5):2-4.

[13]劉寧寧,沈正平,簡曉彬.區域產業聯動的主要機制研究[J].商業時代,2008,(31):91-92.

[14]王紅霞.產業集聚是否就是產業聯動[N].解放日報,2007-08-27.

[15]林蘭,葉森,曾剛.長江三角洲區域產業聯動發展研究[J].經濟地理,2010,(1).

[16]郭明杉,張陸洋.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的區域經濟一體化效應分析[J].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93-96.

[17]陳紅兒.區際產業轉移的內涵、機制、效應[J].內蒙古社會科學,2002,(1):16-18.

[18]聶華林,趙超.我國區際產業轉移對西部產業發展的影響[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5):11-15.

[19]鄭勝利.復制群居鏈——臺商在大陸投資的集群特征分析[J].經濟評論,2002,(5):71-76.

[20]富士康內地轉移影響上下游廠商抉擇[EB].http://www.sina.com.cn,2010-07-15,財新網.

[21]陶希東.跨界區域協調:內容、機制與政策研究——以三大跨省都市圈為例[J].上海經濟研究,2010,(1):56-64.

[22]林毅夫.經濟發展戰略與公平和效率[J].宏觀經濟研究,2005,(10):41-42.

[23]卓凱,殷存毅.區域合作的制度基礎:跨界治理理論與歐盟經驗[J].財經研究,2007,(1):55-65.

[24]汪陽紅.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區域協調合作機制回顧與展望[J].宏觀經濟管理,2009,(2):38-40.

[25]鐘昌標.我國區域產業整合與分工的政策研究[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3,(6):59-63.

[26]國家發展改革委地區經濟司課題組.長江三角洲地區協調發展面臨的重大問題及工作重點[J].宏觀經濟管理,2007,(6):31-32.

[27]洪銀興等.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發展的模式和機制[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28]陳建軍.長三角區域經濟合作模式的選擇[J].南通大學學報(社科版),2005,(2):42-46.

[29]王霞,孫中和.美國區域協調發展實踐及對我國的啟示[J].國際貿易,2009,(7):35-38.

[30]安虎森,高正伍.經濟活動空間聚集的內生機制與區域協調發展的戰略選項[J].南京社會科學,2010,(1):22-29.

[31]陳秀山,楊艷.區域協調發展:回顧與展望[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0,(1):70-74.

[32]Humphrey and Schmitz.How Does Insertion in Global Value Chains Affect Upgrading in Industrial Clusters[J].Regional Studies,2002,9(13).

[33]Giuliani,Elisa et al.Upgrading in Global Value Chains:“Lessons from Latin American Clusters”[J].World Development,2005,33(4):1-25.

[34]Porter,Michael E.Location,Competition,and Economic Development:Local Clusters in A Global Economy[J].Economic Development Quarterly,2000,14(1):15-34.

[35]UNCTAD.Developing business linkages[Z].TD/B/COM.3/EM.28/2.Geneva.UNCTAD,2006.

[36]王緝慈,林濤.我國外向型制造業集群發展和研究的新視角[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6):1-8.

[37]王緝慈,李鵬飛,陳平.制造業活動地理轉移視角下的我國產業集群問題[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7,(5):1-5.

[38]朱華晟,王玉華,彭慧.政企互動與產業集群空間結構演變——以浙江省為例[J].我國軟科學,2005,(1):107-113.

[39]阮建青,張曉波,衛龍寶.危機與制造業產業集群的質量升級——基于浙江產業集群的研究[J].管理世界,2010,(2):69-78.

[40]Gereffi G.The Organization of Buyer-Driven Global Commodity Chains:How United States Retailers Shape Overseas Production Networks[A].in G.Gereffi and M.Korzeniewicz(eds),Commodity Chains and Global Capitalism[C].Westport,CT,Praeger,1994.95-122.

[41]Harrison B.Lean and Mean:The Changing Landscape of Corporate Power in the Age of Flexibility[M].New York:Basic Books,1994.

[42]Rabellotti R.How Globalization Affects Italian Industrial Districts:the Case of Brenta[A].in H.Schmitz(ed).Local Enterprises in the Global Economy:Issues of Governance and Upgrading[C].Cheltenham:Elgar,2004.

[43]Humphrey J,Schmitz H.Governance in Global Value Chains[A].in Schmitz,H.,(ed.),Local Enterprises in the Global Economy[C].Cheltenham:Edward Elgar,2004.

[44]Gereffi G et al.The Governance of Global Value Chains',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J].2005,12(1):78-104.

[45]Altenburg T.Governance Patterns in Value Chains and their Developmental Impact[J].European Journal of Development Research,,2006,18(4):498-521.

[46]Krugman P,Venables A J.Integration,specialization,and adjustment[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6,40(3-5):959-967.

[47]Fujita M,Thisse J.Economics of Agglomeration:Cities,Industrial Location,and Regional Growth[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48]Dicken,Peter.Tangled Webs:Transnational Production Networks and Regional Integration[R].SPACES 2005-04,Phillips-University of Marburg,Germany,2005.

[49]Yeung,Henry Wai-chung.Situating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the competitive dynamics of 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an East Asian perspective[J].Regional Studies,2008,(42).

[50]Gereffi,Gary,and Kaplinsky,Raphael,eds.The Value of Value Chains:Spreading the Gains from Globalisation[R].Special issue of the IDS Bulletin 32:3.University of Sussex,2001.

[51]Domanski,Boleslaw.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and the Post-Socialist Economy:Learning the Ropes and Forging New Relationships in Contemporary Poland[A].in Alvstam,Claes and Schamp,Eike(eds.),Linking Industries Across the World.Processes of Global Networking[C].Aldershot:Ashgate,2005.147-172.

[52]Gereffi,Gary,John Humphrey,and Sturgeon,Timothy.The Governance of Global Value Chains[J].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2005,12(1):78-104.

[53]Coe N M,Hess M,Yeung H W C,Dicken P,Henderson J.Globalizing Regional Development:A 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 Perspective[J].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New Series,2004,29(4):468-484.

[54]Levy D L.Political Contestation in 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7,(32).

[55]Daniel you-ren yang and Neil M.coe.The Governance of 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A Case Study of Taiwanese PC Production Networks Growth and Change[J].2009,40(1):30-53.

[56]Hansen,Gard H.The Far Side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Local Initiatives in the Global Workshop[J].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2008,8(1):1-19.

[57]Dicken,Peter and Malmberg,Anders Firms in territories:a relational perspective[J].Economic Geography,2001,77(4):345-363.

[58]Henderson,Jeffrey;Dicken,Peter;Hess,Martin;Coe,Neil;and Yeung,Henry WaiChung.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 and the analysi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Review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2002,9(3):436-464.

[59]Hess M,Yeung H W-C.Whither 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 in Economic Geography?Past,Present and Future[J].Environment and Planning,2006A,38(7):1193-1204.

[60]董曉菲,韓增林,王榮成.東北地區沿海經濟帶與腹地海陸產業聯動發展[J].經濟地理,2009,(1):31-35.

[61]沈正平,簡曉彬,施同兵.產業地域聯動的測度方法及其應用探討[J]. 經濟地理,2007,(6):952-960.

[62]李國平,王立明,楊開忠.深圳與珠江三角洲區域經濟聯系的測度及分析[J].經濟地理2001,(1):33-37.

[63]車冰清,朱傳耿,杜艷,沈正平.基于產業聯動的區域經濟合作潛力研究-以淮海經濟區為例[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9,(4):46-51.

[64]國家信息中心.我國區域間投入產出表[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65]中國投入產出學會課題組,許憲春,齊舒暢,楊翠紅,趙同錄.我國目前產業關聯度分析-2002年投入產出表系列分析報告之一[J].統計研究,2006,(11):3-8.

[66]王岳平,葛岳靜.我國產業結構的投入產出關聯特征分析[J].管理世界,2007,(2):61-68.

[67]陳安平.我國區域經濟的溢出效應研究[J].經濟科學,2007,(2):40-51.

[68]彭連清.我國區域間產業關聯的實證分析[J].產業經濟研究,2008,(4):16-21.

[69]王德利,方創琳.中國跨區域產業分工與聯動特征[J].地理研究,2010,(8):1392-1405.

[70]Amaral,Luis A.N.and Brian Uzzi.Complex systems:A New Paradigm for the Integrative Study of Management,Physical,and Technological Systems[J].Management Science,2007,53(7):1033-1035.

[71]Nobuyuki Hanaki,Alexander Peterhansl,Peter S.Dodds,Duncan J.Watts.Cooperation in Evolving Social Networks[J].Management Science,2007,53(7):1036-1050.

[72]Wonseok Oh,Sangyong Jeon.Membership Herding and Network Stability in the Open Source Community:The Ising Perspective[J].Management Science,2007,53(7):1086-1101.

[73]Cesar A.Hidalgo,Ricardo Hausmann.A Network Viewof Economic Development[J].Developing Alternatives,2008,12(1):5-10.

[74]Yoshi Fujiwara,Hideaki Aoyama.Large-Scale Structure of a Nation-Wide Production Network[Z].arXiv:0806.4280v1.

[75]Tsutomu Nakano,Douglas R.White.The Large-Scale Network of a Tokyo Industrial District:Small-World,Scale-Free,or Depth Hierarchy?[R].Working Papers,http://www.coi.columbia.edu/pdf/nakano_white_lsn.pdf.

[76]方錦清.從網絡科學發展觀考察多層次的高科技企業網絡[J].世界科技研究與發展,2008,(5):667-674.

[77]胡鮮,楊建梅,李得榮.企業競爭關系演變的復雜網絡分析——以廣東省軟件產業為例[J].軟科學,2008,(6):52-73.

[78]聶銳,高偉.區際生產要素流動的網絡模型研究[J].財經研究,2008,(7):87-97.

[79]高偉,聶銳.基于嵌入關系的企業網絡鏈接模型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0,(10):55-59.

猜你喜歡
區域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永久基本農田集中區域“禁廢”
今日農業(2021年9期)2021-11-26 07:41:24
2020年國內翻譯研究述評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分割區域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新版C-NCAP側面碰撞假人損傷研究
關于四色猜想
分區域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日本| 国产自在自线午夜精品视频| 国产综合日韩另类一区二区| 重口调教一区二区视频| 亚洲天堂网2014| 不卡午夜视频| 中文字幕久久亚洲一区| 国产欧美日韩一区二区视频在线| 欧美专区日韩专区| 中文字幕久久波多野结衣| 国产97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欧洲美色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免费人成视频网| 欧美日韩亚洲国产| 97久久人人超碰国产精品| 又爽又大又黄a级毛片在线视频| 久久这里只精品国产99热8| 日韩福利视频导航| 成人毛片免费观看| 青青草原偷拍视频| 亚洲 欧美 日韩综合一区| 国产精品白浆无码流出在线看| 人妻精品全国免费视频| 成人无码区免费视频网站蜜臀| 亚洲男人在线| 久久中文字幕不卡一二区| 国产av一码二码三码无码 | 欧美a级完整在线观看| 国产日韩欧美中文| 日本三级精品| 狠狠干欧美| 成人毛片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高清在线精品| 亚洲精品第1页| 中文无码毛片又爽又刺激| 99视频精品在线观看| 欧美五月婷婷| 青青青草国产| 波多野结衣无码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 国产成人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内射人妻无码色AV天堂| 尤物视频一区| 丁香婷婷久久| 在线欧美a| 国内精品小视频福利网址| 国产精品护士| 国产97视频在线|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日本午夜网站| 91青青在线视频| 黄色网页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h在线观看网站站| 91在线播放国产| 国产精品欧美在线观看| 亚洲美女AV免费一区| 精品国产自| 亚洲欧美另类久久久精品播放的| 99免费视频观看| 亚洲AV无码不卡无码|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免费看京| 亚洲区第一页| 日韩毛片在线播放| 中国国产高清免费AV片| 一级毛片免费不卡在线| 中日韩欧亚无码视频|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人成aaaa | 午夜啪啪网| a免费毛片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亚洲第一| 色综合天天娱乐综合网| 美女无遮挡免费视频网站| 青青青草国产| 国产黄视频网站| 欧美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 精品国产免费第一区二区三区日韩| 精品国产网| 国产午夜一级毛片| 波多野结衣一二三| 青草视频在线观看国产|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97网| 黄色一及毛片| 四虎AV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