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君
(云南省教育科學研究院 云南 昆明 650223)
云南省中等職業教育的調查分析*
劉海君
(云南省教育科學研究院 云南 昆明 650223)
在課題研究的基礎上分析了云南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現狀和面臨的問題與挑戰。近年來,云南中等職業教育規模得到了跨越式發展,辦學條件極大改善,職教集團辦學格局基本形成。但云南中等職業教育可持續發展仍然面臨一系列問題,特別是辦學質量、“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與行業企業的深入合作以及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的能力等內涵建設方面仍有待大力加強。文章結合云南職業教育發展規劃和實際,提出了云南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的對策建議。
云南省;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現狀;問題;對策建議
近年來,云南省職業教育快速發展,取得較大成績,但實現中等職業教育的可持續發展依然面臨新的挑戰與機遇。本課題組通過全面深入的調查對這些問題進行了分析。
(一)云南中等職業教育學生規模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云南省中等職業學校的招生人數從2005年的11.36萬人發展到2010年的31.19萬人,招生規模增加了近兩倍,在校生人數從2005年的32.52萬人擴大到2010年的66.87萬人,在校生規模擴大了一倍,云南中等職業教育學生規模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各類中等職業學校的規模發展略有不同,職業高中和技工學校在校生人數增長較快,其中技工學校在校生從2005年的3.71萬人發展到2010年的9.34萬人,職業高中在校生從2005年的11.81萬人發展到2010年的27.96萬人;普通中專學校增長稍顯緩慢,這是由于部分中專學校升格為高職院校;成人中專學校學生人數下降較大,因為社會需求逐漸減少。
(二)云南中等職業教育基礎設施條件極大改善
云南省中等職業教育全面實施了校舍改擴建工程。從2006年起,省政府明確規定,每年安排1.5億元專項資金和3000萬元的貼息資金用于中等職業教育建設。2005~2009年,國債項目投入校舍建設資金7.1億元,其中中央資金2.61億元,其余資金由省、市、縣校配套。到2009年底,曲靖、昆明、玉溪、楚雄、大理、普洱等地區共投入30多億元,用于職教園區建設和校舍改擴建工程,投入經費都達到歷年新高,學校占地面積極大增加。其他地區也在進行職業教育中心建設的規劃,并繼續加大對職業教育的投入。到2009年,校舍面積為452.89萬m2,生均9.6m2,占地面積為21041畝,生均29.7m2,設施設備也有所增加。
(三)對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實行生活補助和免學費政策
從2007年開始,云南省所有中等職業教育的學生每人每年可獲得生活補貼1500元,分月發放。從全國來說,主要是農村學生可以獲得這種資助,大約占學生的80%。從2008年起,我省中等職業學校涉農專業實行免學費教育,2009年始,免學費學生比例逐漸擴大到30%。這項資助政策符合云南作為邊疆民族地區的實際,也符合云南職業教育學生主要來源于農村的實際,增加了職業教育的吸引力,極大促進了云南職業教育的發展。
(四)實行“特聘教師”政策,改善專業教師隊伍結構
2007年,云南省在全國率先建立中等職業學校特聘教師制度。2007~2009年,每年由省級財政安排1500萬元專款,設立1000個特聘教師崗位,每個崗位每年按15000元標準發放津貼,2010年設立2000個特聘教師崗位。特聘教師不占學校編制,由中職學校按程序向社會公開聘請專業技術人員、生產一線有實踐經驗的能工巧匠到學校任教,這項措施加強了中職學校實踐環節教學,緩解了師資數量不足和專業課教師緊缺的問題。但名額仍嫌太少,平均經費不高,操作方式還不太便利,需要進一步加強和完善。
(五)組建職教集團,集團化辦學格局基本形成
在省委、省政府職教改革精神推動下,各地充分利用現有職教資源,發揮各類學校的優勢,組建職教聯合辦學體,積極與行業、企業聯合,建立職業教育集團,推進職業學校與企業之間形成校企合作,提高職業教育整體辦學效益。到2010年,全省已經建立起輕工、旅游、工業、冶金礦業、交通、農業、經濟管理、藝術、工藝美術、建筑、文藝、林業、國土資源、糧油、水利水電、技工、體育等20個省級職業教育集團。昆明市、玉溪市、大理州、紅河州、昭通市等地區建立了州市級職業教育集團10個,云南省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格局已基本形成。
(一)中等職業教育的吸引力仍顯不足,與云南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不適應
在職業教育招生和經費投入上,明顯放在普通教育之后的次要地位,招生錄取批次靠后,對職業教育的年財政經費投入較之同期的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都要少,且呈逐年下降之勢。再加上現實中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就業質量和就業條件相對較差,職業學校學生繼續升學受到一定限制,職業教育的吸引力仍顯不足。
云南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結構、類型、數量與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需求不很匹配。職業教育對區域經濟發展要求、產業結構、勞動力市場缺乏調查預測能力和服務能力;職業教育發展規模、效益、結構、規格及專業等不能適應經濟發展需要,特別是對本區域支柱產業的發展不夠適應。根據云南省教育廳《2010年云南省各中等職業學校的開辦專業目錄》,我省職業學校適合新興產業的專業不多,重復設置的專業很多,如計算機應用專業,幾乎每所職業學校都開設,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 和旅游服務與管理專業,三分之二的職業學校開辦,造成學校較少考慮專業特色、培養條件、培養質量和社會需求。
(二)專任教師嚴重不足,“雙師型”專業課教師比例偏低
幾年來,我省中等職業學校的教師隊伍增量不大,而學生規模加倍增長,呈現出教師數量嚴重不足、專業教師缺口較大、“雙師型”教師比例偏低、生師比偏高的問題。2009年,全省中等職業學校的生師比為29∶1,其中普通中專學校高達31.4∶1;2010年生師比更高,遠遠高于教育部規定的18∶1。
目前,仍有較多教師學歷不達標。按教育部要求,職業學校專任教師原則上都應是本科學歷,國家級重點學校不低于98%,省部級重點學校不低于90%,合格學校不低于85%。而我省中等職業學校專任教師學歷達標率低于80%,2010年全省中等職業學校專任教師學歷達標率為78.4%。總之,云南省中等職業學校的師資隊伍從數量、學歷和專業結構上嚴重制約了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
(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與機制改革較難推進,沒有調動起行業企業興辦職業教育的積極性
當前,我國職業教育辦學還相對封閉,職業教育的辦學理念、辦學方針、管理體制、辦學模式、運行機制等還沒有根本轉變,基本沿用計劃經濟的方式,教育資源沒有得到有效配置和功能釋放,職業教育自我發展、自我調節、自我約束、自我管理的能力不強,缺少與企業等外部經濟社會組織建立起深入合作關系,企業和行業組織興辦職業教育的積極性不高。目前主要是在學生實習實訓、畢業生就業等方面校企合作較多,而市場調查、專業設置、課程開發、教學改革、技術研發和質量評估等方面,企業對職業教育難以介入,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難以有效推進。
(四)面向民族地區和農村地區的職業教育發展緩慢
當前,我省中等職業學校大部分是職業中學。職業中學主要分布在農村和少數民族地區,多數學校是從普通中學轉化而成,學校專業教師缺乏,與行業企業聯系相對較少,而且職業學校的辦學環境欠佳,教學與實訓設備不足,專業教學質量不高,特別是涉農專業的職業學校發展比較緩慢甚至萎縮。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大和產業結構調整,農村勞動力轉移人數增多,農村地區需要到職業學校進行職業技能培訓的人越來越多,地方經濟發展的人才需求越來越大,但面向農村地區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和條件欠佳,不能滿足市場需求,特別是不能適應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需要。當前,少數民族學生生源比例還較低。根據調查,2005~2009年,云南中等職業教育少數民族的生源比例只從21%增長到23%,發展緩慢,而且與少數民族占總人口三分之一的比例相差較遠,需要多方面發展面向農村地區的職業教育,增強職業教育的吸引力。
(一)加強“雙師型”教學團隊建設,大力推進“專業群建設工程”,使職業教育與產業發展對接
大力培養“雙師型”教師團隊,使其成為職業學校教學的中堅力量。按照師生比落實教師編制,在保障教師數量足夠的前提下,努力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專業技能和教學教研水平。繼續完善用人機制,按一定比例從企業引進優秀人才進入職業學校,優化“雙師型”教學團隊的結構和功能。加強職業教育的研究、規劃和法制建設,加強教育教學質量的監測與評估。創新專業教學方法,強化實習實訓課程與實踐活動,完善教師深入企業工作與學習制度。
推行“專業群建設工程”,加強與云南支柱產業、特色產業密切相關的專業群建設和課程開發,更好地使職業教育與產業對接。云南職業教育要加強冶礦類、旅游類、生物類、能源類等專業群建設,規劃和調整學校的專業結構。實施“專業群建設工程”要籌建不同專業的職教指導委員會,明確其任務和職責,制定日常工作機制;要優化專業設置,深入開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推進專業核心課程、教學資源庫的開發;擴大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加大基礎教學設施的投入力度,發揮重點專業群和特色專業帶動地方經濟發展的示范作用。
(二)改革評估機制,吸收企業參加教育質量評估,引導教學改革,增強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的緊密聯系
建立職業學校評估機構,改革評估機制,對職業學校教育教學質量進行評估監測,吸收企業參加教育質量評估并進行評估結果公示,實現職業學校教育與崗位技能需求對接,提高學生就業質量和職業學校對區域經濟發展的貢獻能力。
在專業設置與評估上,要認真研究云南省經濟社會發展對職業教育的影響并做出反應。職業學校要在專業設置上認真研究工業化、城鎮化對產業結構及其就業結構產生的影響,了解服務業、建筑業、制造業的市場就業信息和社會用工情況,適應我省發展戰略調整的格局,及時設置和調整專業,服務地方經濟建設。
在教學內容改革與開發上,應考慮云南省職業教育和經濟發展的需求。一要以現有課程為基礎,加強課程的校本開發,不斷補充、完善新技術和新工藝,盡可能適應社會、企業的需求;二要多考慮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的職業崗位需要,以職業崗位能力培養為核心,教育與培訓的內容以職業標準為導向。
(三)加強職業學校的現代管理,創新職業教育集團內部管理機制
構建符合現代教育理念,以學生質量為中心,適應云南經濟社會發展要求,適應云南中等職業教育現代化要求,以人為本、依法管理、民主參與、科學高效、環境和諧、運轉順暢的中等職業學校現代管理制度。推進職業教育的集團辦學模式,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有效管理機制和教學模式,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保障制度和長效機制。加強職業教育集團內部管理,創新職業教育集團管理體制和機制。以龍頭學校為核心,充分發揮龍頭學校的作用,以各方法人代表為重要成員,堅持平等協商和民主決策的原則,建立健全強有力的決策、執行和監督機制;探索按照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的原則實行股份制改革,把職業教育集團辦成相當于獨立法人資格的實體,增強行業企業及勞動人事部門等利益相關者的深度參與力度。
(四)加大職教專項投入,整體加強中等職業學校基礎能力建設,重點支持邊境地區和農村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的發展
繼續提高財政對職業教育的投入,引導職業教育發展,改善職業學校的基礎設施建設。建設一批國家級和省級公共實訓基地,完善實訓基地校企合作和資源共享機制。完成一大批“雙師型”教師培訓,繼續實施、完善和擴大中等職業學校教師特聘、特崗、特邀“三特”計劃。
重點加強縣域職業教育中心的建設,理順農村職業教育體制,大力實施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和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工程,以縣級職業學校(職教中心)為主體繼續完善縣、鄉(鎮)、村三級農民職業教育培訓網絡建設和管理,統籌農村教育資源,促進農科教結合。在培養方向上,要加強對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培訓服務,適應農村城鎮化的需要,培養進城務工經商的創業者,兼顧培養新農民。加快建設好25個邊境縣、市、地區職業學校(職教中心),積極吸納當地生源接受職業教育,盡量在本區域就業,促進邊境和農村地區職業教育事業持續、穩定發展。
[1]云南省統計局.云南統計年鑒(2009)[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0.
[2]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2009年中國職業教育年度報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教育部發展規劃司.中國教育統計年鑒2009[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4]顧明遠,石中英.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有話職說
充滿著歡樂與斗爭精神的人們,永遠帶著歡樂,歡迎雷霆與陽光。
——赫胥黎
G710
A
1672-5727(2011)07-0005-02
*本文系教育部重點課題《邊疆少數民族地區中等職業教育可持續發展研究》(課題編號:GJA080026)的階段性成果
劉海君,男,碩士,云南省教育科學研究院職業教育研究室副主任,主要從事職業教育研究和專業建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