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虹 曹艷霞
(四川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 四川 綿陽 621000)
試析校企合作培養現代中醫養生保健技能型人才*
金 虹 曹艷霞
(四川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 四川 綿陽 621000)
分析了中醫養生保健技能和管理人才的需求以及目前中醫藥養生保健產業存在的突出問題,提出大力發展中醫養生保健產業教育、培養造就創新性專門人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并對校企合作培養中醫養生保健技能型人才的途徑、措施和辦法進行了探討。
校企合作;中醫養生保健;技能型人才;培養
根據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 (2010-2020年)》提出的“努力培養造就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的目標,為貫徹落實教育部 《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精神,高等教育發展應樹立多樣化人才觀念,選擇多樣化的人才培養體制以適應國家和社會發展需要,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和創新教育教學方法。因此,21世紀中醫類人才的多層次培養更應及時跟蹤市場需求的變化,主動適應區域、行業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對中醫類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改革,建立培養中醫類技能型人才和管理人才的新模式,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醫療和保健需求。
世界經濟的重心已轉向服務經濟。美國《財富第五波》作者保羅·皮爾澤指出,繼汽車、電腦、微波爐、網絡之后的財富第五波,全球下一個兆億產業將是保健產業。根據人們對保健的需求,未來醫學任務也將從防病治病為主逐漸轉向維護和增強健康,提高人的生命質量為主。隨著中國經濟高速持續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類疾病譜的變化、大量亞健康人群的產生,人們的保健意識不斷增強,對保健服務的需求也不斷增加,中國醫療保健市場將是一個巨大的潛在市場。據有關資料統計,到2005年,中國醫療產業總份額為6400億人民幣,到2010年從事保健產業的企業總數已達60多萬家,相關鏈產業300萬家,從業人員3000萬人,年產值超過2000億人民幣。中國保健協會理事長張鳳樓預計,中國保健產業生產總值在2010、2015和2020年將分別達到 9600億、24800億和57200億元的規模,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速度將達到200%。其中,中醫藥養生保健服務業市場發展前景尤為廣闊。一方面,傳統醫學的“上工治未病”是中醫藥理論體系中重要的預防保健思想,表現在“治未病的”預防保健的手段與方法上豐富多樣,而且在預防保健上突出了人文化、人性化和個性化,具有豐富的文化底蘊并與人文哲學緊密相關;在人性化方面主張重人貴生,在個性化方面強調整體觀,強調因人、因時、因地制宜地提供個性化醫療保健服務,這正符合現代人對提高生活質量,從人的生理、心理、社會多方面整體個性化地維護人的健康的需求。另一方面,為落實國務院《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意見》和《國務院印發關于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近期重點實施方案 (2009-2010)》,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已組織開展了“治未病”健康工程,并在17個省(區、市)確定了46個試點單位,在全國推廣了一批“治未病”的服務方法、技術和設備,在“治未病”服務政策及人員、體制機制、機構管理和技術規范等方面加強了研究和探索,中醫治未病服務得到了高度重視,從而加快了中醫特色預防養生保健服務體系的構建。綜上所述,中醫藥服務已從過去注重中醫藥治療逐步轉向同時注重預防保健服務,并由此促使中醫養生保健產業的形成和快速發展。
與此同時,也應該清楚地看到,目前中醫藥養生保健產業存在突出問題:一是在中醫行業重治療、輕保健;二是中醫養生保健企業資本和規模較小;三是服務結構單一老化,以推拿按摩為主要手段;四是服務標準缺失,市場良莠不齊,存在假冒偽劣宣傳和從業人員無序競爭;五是具有中醫養生保健技術的技能型人才和企業管理人才嚴重缺乏。這些都是制約目前該產業發展的關鍵問題。而要解決以上問題,關鍵是必須有一批掌握中醫養生保健技術的技能型人才和執掌中醫養生保健產業的企業管理人才作為支撐,形成一批以國家標準規范服務和技術的大型企業,在挖掘繼承中醫藥傳統保健技術的基礎上提升創新,優化服務結構,建立先進的現代服務管理體制,在管理思想、方法、模式上進一步創新,發展具有全面健康管理功能的保健服務。因此,大力發展中醫養生保健產業教育,是培養造就創新性專門人才的唯一途徑。
在“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前提下,目前中醫教育根據不同層次分為專科和中職進行分方向培養,同時又按照學生的興趣和愛好和各自的職業規劃,把中醫類學生分為醫療方向和技能型方向(技術型和企業管理型)。目前,大中專院校的培養模式和定位均屬前者,定位技能型方向(技術型和企業管理型)的學生則側重中醫技術、養生保健知識、企業管理知識的學習,需要學校與企業共同進行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改革。
(一)建立校企合作聯合培養的途徑
選擇合作的中醫養生保健企業 學校應根據企業資質,認定具有大型資本和大型規模,經營業務結構以中醫理論、基本保健技術、中國傳統文化指導等中醫養生保健服務為主,并以國家標準規范中醫養生保健技術和管理行為,具有一定的品牌影響力,社會信譽度較高,建立了自己的企業文化和先進的服務管理體制并走上連鎖化經營道路的企業。企業還必須有自己的培訓學校或培訓中心,有一支技術優良的帶教隊伍。
采取“訂單式”培養 中醫養生保健服務技術豐富多樣,因而養生保健行業的每個企業經營業務有一定的特異性和差異化,了解合作技術服務特點和人才需求量以便定向為企業培養人才。大專層次的中醫類專業屬處方類專業,課程設置應滿足培養醫療型人才的需要。校企合作的企業應分階段到學校進行中醫養生保健行業宣傳,公布企業人才需求狀況和相應的工作單位及崗位,物色選拔需要的人才,然后校企雙方根據各企業經營業務的特異性和差異化,以及技術服務特點和職業能力構成、崗位需求,量身定制不同的選修課、頂崗實習和以崗位為前提的培訓。
校企合作建立實訓基地 培養中醫養生保健人才,根據行業需求必須突出實踐技能,由企業提供資金、設備、行業技術、部分場地、技能教師,學校提供部分場地和師資,校企雙方共同建立實訓基地加強學生實訓,切實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和就業競爭力。一般可采取三種模式:(1)在學校內建設與企業真實經營環境高度仿真的實訓基地,以保證學生的校內實訓。(2)企業自身建立培訓學校或培訓中心,接納學生頂崗實習前的工作過程培訓。(3)以企業經營場所為實訓基地,推行工學結合和頂崗實習:中專層次的到相關企業帶薪頂崗實習一年,大專層次的在二甲以上醫院臨床實習6~8月后轉入企業頂崗實習2~4個月。
校企雙方共謀學生職業發展 在培養中醫養生保健人才的過程中,學生除了學習中醫養生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術,熟悉以崗位為前提的工作過程外,校企雙方還需在學生頂崗實習期間根據學生的性格特點、興趣愛好、知識結構,幫助學生做好職業規劃和就業指導,或從事技術服務、或從事技術研發、或從事企業管理。企業建立技術服務或管理崗位升級考試制度,使學生自我發展目標明確,能積極主動地按照自己的職業規劃提升自己的綜合水平。
(二)校企合作聯合培養的措施
課程設置改革與特色教材開發 校企合作課程建設是校企合作非常重要的環節。目前,高職教育校企合作開展課程建設存在形式單一、范圍有限、內容和理念有誤的問題,課程建設層次有待提高。針對我國大專院校培養的中醫類人才主要定位于臨床醫療工作,培養掌握中醫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能熟練運用中醫學及相關西醫知識對臨床常見病、多發病進行診斷、治療和預防的基層醫務工作者,那么,中職則定位于技能型中醫類人才,主要培養其掌握中醫基本理論,特別是中醫養生保健理論、中醫保健基本技術,運用中醫傳統養生知識和現代養生保健技術,從事中醫養生保健企業技術工作和管理工作,工作地點主要在企業。因而,在培養方案中,課程設置不能單純從學科出發,應從職業崗位需求出發,除了中醫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術外,更應將中醫養生保健理論、中醫文化、中醫傳統養生保健技術、中醫現代保健技術、企業管理知識、各相關崗位任職要求、工作流程等知識納入教學內容中,將工作過程導向的教學理念融入課程設計中。通過校企雙方共同開發,編寫特色教材,使得課堂教學與實際工作保持一致,使培養的技能型中醫養生保健人才與行業和企業需求一致。同時,為配合國家對中醫養生保健企業人員必須持證上崗的規定,在課程設置中還應將相關職業資格(按摩師、公共營養師、刮痧師、反射療法師)標準內容納入課程體系中,改變現行教材重理論輕實踐、內容重復和滯后的弊端,實現學歷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雙證或多證并舉,為學生擇業就業以及創業提供有利條件。
共建“雙師型”教師隊伍 目前,醫學類的大中專院校教師的知識結構主要面向培養從事臨床醫療工作的人才,因而要培養中醫養生保健服務的技能型中醫類人才,校內專職教師必須做到以下幾點:(1)改變教師觀念,重視對中醫養生保健人才的培養;(2)加強教師對中醫養生預防保健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術的學習和提高,加強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3)指導專業教師及時跟進行業技術發展動態,及時更新知識結構;(4)專業教師定期到相關企業兼職,通過對企業進行養生保健技術培訓、技術研發、技術管理,在對企業的技術服務工作中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提升自己的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5)除考取高校教師資格證和執業醫師證外,考取相關職業證書,如《按摩師證》、《反射療法師證》、《公共營養師證》、《刮痧師證》等,在相關職業證書的考取過程中學習職業標準,提升自己的理論水平和管理水平。組建企業教師隊伍,主要針對學生技能培訓和工作過程指導,提高企業教師隊伍的帶教能力。要求:(1)到學校學習專業教師教學的基本方法、教學技巧,掌握教學環節和教學規律,提高教學水平;(2)到學校提升中醫理論和中國傳統文化素質;(3)到學校擔任兼職教師,講授校企合作教學改革后與企業人才需求一致的課程內容;(4)學生頂崗實習的帶教。
2008年,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制定了《中醫藥行業特有工種職業技能鑒定實施辦法》,這是在全社會實行學業證書、職業資格證書并重制度的重要舉措,對于繁榮和發展中醫藥事業、進一步滿足社會大眾對健康保健服務需求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知識經濟社會的健康產業呼喚以校企合作共育高素質的中醫類技能型人才,在科學發展觀指引下,探索創新中醫藥人才培養模式,讓中醫養生保健服務于社會民生。
[1]涂文濤.四川高校科學發展理論與實踐研究[M].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9.
[2]陳傳偉,胡珍.西部高職教育發展的現狀、問題與對策[J].職業教育研究,2008,(12).
[3]董偉杰.淺談校企合作培養高技能人才對接的原則及模式[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0,(5).
[4]劉建湘,文益民.高職院校校企合作課程建設探討[J].中國高教研究,2010,(10).
[5]徐涵.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0,(3).
G718
A
1672-5727(2011)07-0146-02
*本文系2010年度四川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科研基金課題《中醫類專科人才校企合作培養模式的探討》(課題編號:10R05)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金虹(1963—),女,重慶市人,四川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教授,研究方向為教學管理。
曹艷霞(1965—),女,四川江油人,四川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針灸推拿與教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