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衍高
(福建龍巖財經學校,福建 龍巖 364000)
當代中專生往往表現出強烈的獨立精神和獨特的個性,并且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想法。而我們的教育目標是把學生培養成基礎實、素質高的全面發展的人才,這就對教師的工作提出了一個很高的要求:一方面,不能失去教育的原則和宗旨,另一方面,要盡量尊重每一個個體,因材施教。
關愛就是對他人的一種關心和愛護。關愛是人類特有的一種情感,它是一種感覺,一種體味,一種身心超越現實的純美反應,它牽動著整個身心和悲喜情緒,而且力量巨大。中專生也不例外,學生需要關愛,教育呼喚關愛。關愛像一團火,能點燃學生心頭的希望之苗;關愛像一把鑰匙,能打開學生心頭的智慧之門;關愛是灑滿學生心靈的陽光,能驅散每一片陰影,照亮每一個角落,融化每一塊寒冰。
1.關愛是師生溝通的重要橋梁
今天的中專生大多是獨生子女,不論其家庭是貧是富,都是家庭的中心和寵兒,進入中專后,當這一切不復存在時,就會產生失落感,原本脆弱的心靈會變得更加多疑敏感。加之這個年齡段的學生正處于青春躁動期,渴望友誼、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信任,然而不善于和人溝通、交往,不會主動去理解他人。他們想和教師談學習和生活的感受,聆聽教師的教誨,期待教師的關心,但同時又有畏懼感,不敢與教師接近,不敢主動交往,甚至見了教師會驚慌失措。這就要求教師自覺主動地深入到學生中間,了解他們的憂愁、煩悶和苦惱,耐心地傾聽他們的心聲,幫助他們排憂解難,走出心靈的困境,用師愛架起與學生心靈溝通的橋梁。教師對學生的關心和愛護,學生會以其特有的敏感,經過自己的觀察和體驗,感受到教師的善意和真誠,就會對教師產生親近感,消除畏懼感,敞開心扉,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向教師傾訴。
2.關愛是中專生健康成長的精神動力
只有關愛學生,才能積極主動地去接近學生、了解學生。每個學生都有各自不同的興趣、愛好、個性特點。只有深入細致地了解他們的家庭情況、學習態度、學習成績、興趣、愛好、特長、性格、脾氣,以及當前的思想狀況,才能因材施教,把思想工作做到點子上。其次,教師關愛學生,才能充分尊重、信任學生,從而贏得學生對教師的尊重和信任,學生才會向教師敞開心扉,傾吐心聲,教師才能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再次,中專教師關愛學生,使學生的人格受到尊重與信賴,才能營造一個寬松和諧的心理氛圍和學習氛圍,學生才能充分發揮創新精神和潛在能力,從而做到人格與心智的同步發展。教師關愛學生,才會有強烈的事業心、高度的責任感,才會投入全部力量從事教育事業;關愛學生,才會自覺自愿地約束自己,規范自己的言行,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都有教育作用,這就要求教師做到為人師表,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去感染學生和教育學生。
3.關愛是中專學校德育工作的要求和重要環節
學校德育工作的一個環節就是加強教師與學生間的多層面交流,引導學生健康成長,教師與學生的交流,不僅要注重交流的信息質量和信息強度,而且要講究學生的心理態勢和接受情緒。學生在和教師的交流中應有正常的情緒生活,這種“正常的情緒生活”來自師生的心靈相印和感情相通。教師必須情緒飽滿,激情洋溢,把對學生的關愛通過具體的活動體現出來,使學生在輕松愉快、和諧友愛、理解信任的互動氛圍中學習知識、接受教育,教育心理學家專門研究過師生互動交流對于學生的影響,發現在友好和諧的氛圍中,學生心情愉快,精神舒暢,反應靈敏,容易形成師生之間的思想交流,激起感情共鳴。學生會感受到教師的熱情和愛,并把對教師的愛遷移到所交代完成的任務上去,增強對相關事物的興趣和信任度。只有親其師,才能信其道。這種關愛互動的交流有助于實現教育的功能。要使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實處,教師就必須堅持以育人為本,師德以師愛為魂。我國現代教育家夏丏尊說:“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能稱其為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育的力量來源于教師對學生的熱愛。熱愛學生是一種高尚的情感體驗,也是中專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環節。
1.把自己雕塑成具有豐富愛心的人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對于教師來說,擁有一顆愛心是很重要的,愛心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礎,只有有了愛心,教師才會懂得怎樣寬容學生。教育必須在愛的基礎上建立,少了愛就無法實施教育,只有擁有了智慧的愛,與學生平等相處,才能與學生達到真正的心與心的溝通、心與心的互換。要想讓他們愉快地接受教育,首先就要擺正師生之間的關系。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平等的、民主的、和諧的師生關系。允許學生犯錯,允許學生爭論,允許學生發問,允許學生對老師提意見等,讓學生有話想說,有話敢說。
2.多角度關注學生的健康成長
(1)關心愛護貧困學生
只有出于真心的愛才能真實,貧困生迫切需要經濟上的援助,但是更需要人們的理解和尊重。在今天的社會里,對學生的理解不能在服飾外表,更重要的研究“貧困”對他們的心理影響。社會培養的應該是一代樂觀向上、具有開拓精神,能夠擔負國家建設重任的學生。貧困生的苦惱與尷尬,是他人無法體會的,班主任在幫助貧困生的同時要加強對普通同學的引導,使他們也加入到關心、幫助貧困生的行列中來,同時做到尊重和理解貧困生。此外,班主任在工作中也應注意方式方法,不能在關心中傷了他們的自尊心。
(2)平等對待后進生并做好溝通工作
后進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或者某一個的學生,中專班主任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幫助學生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使后進生向優等生轉化,在轉化過程之中,班主任要特別注意以心交心,以情動人,以理服人。教育后進生的關鍵是理解、尊重后進生的人格和自尊心。這同時也是對教育者情感和態度的考驗。后進生通常表現為精力旺盛卻不專心學習,思想活躍卻不處于正軌,他們的日常行為表現往往與教師的要求、班級日常規范產生矛盾,對班集體正常的學習生活秩序有一定危害。班主任在教育轉化后進生時,一定要避開這種尖銳的心理鋒芒,不傷害他們的自尊心,不侮辱他們的人格。了解后進生的內心世界,增加“感情投資”。要從真心實意與他們建立、培養感情入手,親近、關心他們,了解他們,成為他們學習和生活上的好朋友。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發現他們的閃光點,用自己火熱的心去溫暖后進生那冷卻的心,使他們在教師充分理解和信任的基礎上,自覺接受和進行自我教育。
(3)注重日常管理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學生所碰到的一些心理困擾也是自身成長過程中必須經歷和面對的問題,是一種正常的甚至是必然的過程,但對于中專學校的教育者來說,及時、適當和正確教育引導是非常必要的。為此,教師要多方了解學生產生心理問題的原因,做到心中有數,做到提早發現、及時解決。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學生日常教育與管理工作的重要內容,是教師的重要職責,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應經常了解學生的心理需求,走進他們的心理深處,做到細致觀察,找準打開心靈對話的突破口;平等對話,拉近心理距離;耐心勸服,解開心靈這鎖,以誠感化學生。巴特爾說:“教師的愛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靈也能蘇醒;教師的愛是融融春風,即使冰凍了的感情也會消融。”
(4)尊重理解每一位學生
希望獲得他人對自己的尊重,是一個人天性的需要。尊重是在平等基礎上的人與人之間的一種基本情感的態度。尊重主體,就是平等,就是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平等的態度與學生促膝交談,用親情、熱情加誠意,使學生的自尊需要得到充分的滿足。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學校里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裝進另一個頭腦,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要進行的心靈接觸。”在實施教育中,唯有尊重,才能信服于學生,當教育以平等的身份、真實的感情,與學生平等相處,學生就會向老師敞開自己的心扉,用全身心來接受。
3.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差異性
每個學生都是人,他們都有特定的權利尊嚴,更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和需要,不管他們是成績好的,還是成績差的;不管他們家庭條件如何;也不管他們的外表怎么樣,身體是否健康……這些外在條件,在教師的眼里應該是平等的、一樣的。雖然他們各有不同,各有差異,但我們應理解這些差異、接受這些差異,更要尊重這些差異,欣賞這些差異。承認各自的獨特個性,尊重他們的個性愛好和合理要求,這是教師關愛每個學生的重要環節。可見,教師學會理解、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就是找到了和學生交流和溝通的鑰匙,尊重個體同時也為學生懂得如何交流樹立了榜樣,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品德,為學校的德育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了前提保障,使學校的教育管理真正地實現人性化管理,從而更好地實施素質教育。
有人說關愛是黑夜能看見明亮的光,是雪中感覺溫暖的春,是笑臉,是滿足的,是希望的;關愛是一切,它無處不在:關愛就是他們讀到的一本好書。關愛如同陽光,生活中每個人都需要得到關愛。中專班主任應該在工作中強化與學生的交流,用愛心去關注學生的成長,用關愛的行動去促使他們身心健康,用師生之愛筑起學生健康完美的校園生活,用相互的愛心去構筑學生未來的幸福生活。
[1]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
[2]陶行知.新時代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