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紅蓮
(寶雞文理學院 災害監測與機理模擬陜西省重點實驗室,陜西 寶雞721013)
高等師范院校的發展對策
萬紅蓮
(寶雞文理學院 災害監測與機理模擬陜西省重點實驗室,陜西 寶雞721013)
高等師范院校是為基礎教育培養合格師資的機構。目前,中國高等師范院校的改革正處在一個非常關鍵的時期,為了使高等師范院校在眾多的院校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高等師范院校必須立足院校實際情況準確定位并堅持師范性,本文就如何充分體現師范性提出若干發展對策。
高等師范院校 師范性 定位
隨著教師教育逐步由封閉走向開放,中國將逐步建立以若干所高水平師范大學、綜合大學為龍頭,以眾多高等師范院校為主體,其它類型高校廣泛參與的教師教育與非教師教育相互交融、相互促進的靈活開放的教師教育體制。就目前而言,教師教育開放的核心是教師教育機構及其培養模式的多樣化,它吸引了大批非師范院校特別是一批高水平綜合大學參與到教師的培養與培訓當中來,使教師教育的結構、內容、層次等不斷豐富,辦學模式和辦學水平不斷提高,推進了高等師范院校的教育改革。但也給各高等師范院校的辦學甚至是生存帶來了一定的壓力,迫使高等師范院校在發揮教師教育的傳統優勢的同時必須尋求新的辦學空間,積極探索多層次、多樣化的教師培養與培訓的模式[1]。
作為一所高校,主要培養什么類型的學生,主要從事什么樣的科學研究,主要提供什么樣的社會服務,必須根據社會需要和自身條件來確定。而這些不僅僅表現在文字表述的形式上和對外的宣傳上,更表現在確定辦學的功能定位和指導學校的發展選擇上。目前,中國高等師范院校的改革正處在一個非常關鍵的時期。能否把握機遇,重新定位,對未來的發展做出合理的戰略選擇,將直接關系到高等師范院校的生存與發展。高等師范院校要作出科學的戰略決策,師范性是高等師范院校的特色之源,脫離了師范性,高等師范院校便不能開展教師教育,也就意味著放棄自己的優勢。高等師范院校在發展中必須堅持師范性特色,發展自身的優勢,并不斷創新,形成自己的師范品牌優勢[2]。
有人說,教師是靠自己的教學實踐站立的。一個學科專業知識豐富、教育理論素養高的人,如果不能將知識熟練地轉化為教學行為,就不可能成為優秀的教師。我們以往的教師教育,沒有把教育實踐放到應有的位置上,這種狀況必須改變。首先,應該增加教育實踐課程的課時比例,至少應該拿出1個學期甚至更多的時間用于學生的教學實踐;其次,開展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集中與分散結合,校內與校外結合,模擬與實戰結合[3];第三,在教育實習前一學期就應該給學生定期播放與之專業相關的全國優秀中小學教師的教學錄像或DVD,讓學生去觀摩,去細心體會,去揣摩一些在課本中無法學到的教學技巧;第四,教育實習前應該進行為期兩周的中學教材培訓,從而使學生在教育實習時就能成為一名實戰能力很強的教師,更好地樹立走向社會的自信心。
“言傳身教”是教師勞動的一大特點。所謂“言傳”,是指教師運用語言工具、依靠言語手段對學生施加影響的過程,它要求教師把知識、思想、情感內化為自己的語言。中小學教師的言語表達能力集中表現為普通話的掌握程度,以及言語表述的準確性、邏輯性、連貫性和通俗性[4]。而現在的高等師范院校只在新生入學的第一學期有“教師口語”課,并以理論為主,實踐訓練太少,以至于有些同學在大三普通話等級考試時成績很不理想。所以,高等師范院校應該加強普通話培訓,按照國家普通話等級標準至少培訓一學年;此外,要求學生以宿舍為單位,每天晚上臨睡前就大家所關心的問題或當前的熱門話題用普通話進行半小時到一小時的討論;在公共場所要求學生、老師及所有員工都講普通話,從而在校園內形成一個良好的普通話語言環境,提高學生的口語水平。
隨著高考、中考制度的改革,社會要求教師不但具有精深的專業知識,而且還應該具有廣泛的非專業的知識背景。擁有了這種知識背景不但會使學生的課講得更生動、更有吸引力,而且會使學生在耳濡目染下不知不覺地擴大知識層次,從而成為一個知識淵博的人、一個博大精深的人,為將來成為更優秀的教師打下基礎。為此,高等師范院校課程設置方面應該改革,各專業除本專業必修課以外,還應該利用自己學校專業多的優勢,擴大選修課的范圍,鼓勵學生跨專業、跨學科去聽課、去學習、去交流。并針對目前高考的文綜、理綜課程應定期對即將畢業的學生舉辦一些講座或培訓,以縮短有些學生一出校門就帶畢業班的適應期。
一個優秀的教師應該具有較好的書寫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中小學教師的書寫能力主要包括粉筆字、鋼筆字和毛筆字書寫能力。書寫能力是傳統的教師技能的主要組成部分,而現今的許多大學生鋼筆字寫得很糟,更談不上粉筆字和毛筆字了。針對此現象,高等師范院校應在大一時將硬筆書法作為一門必修課。除此之外,還應在每學期舉辦各種不同類型的“三筆字”大賽,使練字成為高等師范學院的傳統教育。當前大學生的寫作水平普遍較差,不少大學生甚至達不到基本的寫作能力要求。較好的書面表達能力是教師與學生溝通、交流的基礎,也是教師職業的基本要求。中小學教師的書面表達能力表現在對常用文體的掌握和應用上,而這方面的知識介紹和技能訓練應有專門的應用文寫作指導課來完成。
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小學生對自己教師的要求不再是單一的答疑解惑型的呆板枯燥的專才,而是個性活潑、風趣幽默的多才多藝的通才。為此,高等師范院校應該把開展豐富多彩的課余活動與加強職業技能訓練有機結合起來,強化各類活動的功能或目標指向。如美術、音樂課程或賞析課;經濟學(生活中的經濟);影視、文學賞析課;法律常識課程(最好是典型案例式的);醫學常識課程(了解常見小疾病的防治、突發病的急救常識);安全常識課程(了解各種突發事件的應急知識);以及公共關系(了解禮儀、與人相處基本常識)等之類的課程,不需要很多課時(開辦講座也可以),了解為主。并可以舉辦各種興趣小組(舞蹈、武術、游泳、健美、器樂、攝影等)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形成一種人人都有一項特長的環境氛圍,強化高等師范院校學生社團的指導作用,通過各種社團活動,進一步提高高等師范院校學生的組織能力和社交能力。
除以上提出的五條對策之外,還應該把師德教育貫穿于學生的整個學習生涯。通過對學生潛移默化的熏陶,讓學生樹立把教師職業當作事業來對待的志向,真正做到“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唯有如此,才會使高等師范學院畢業的學生在社會上為學院樹起一個品牌。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一種極其重要的形象工程建設,可以形成一種無形的巨大引力,產生難以估量的社會效應。用通俗的話來說,這樣人家就會看得起師范院校,就會尊重師范院校,就會想到師范院校;從生源上說,就會有更多更好的學生報考師范院校;從就業上說,就會有更多更好的單位錄用師范院校的畢業生,就會與社會各方面有更多的合作機會,從而使高等師范院校走上一條可持續的良性循環的發展道路。
[1] 張濟順,任友群.教師教育改革與高水平師范大學的再定位[J] .中國高等教育,2004,(10):37-38.
[2] 蔣玉珉,姚本先.新時期高等師范院校改革與發展的理性探討[J] .中國高等教育,2004,(18):33-34.
[3] 程天全.關于特色立校的思考與實踐[J] .中國高教研究,2005,(2):11-14.
[4] 蔣亦華.中小學教師主要職業技能的內涵及培養途徑與考核機制[J] .中國教育學刊,2005,(1):52-55.
[5] 許祥源.建設高水平師范大學推進教師教育改革[J] .中國高等教育,2004,(7):28-29.
寶雞文理學院自然地理學陜西省重點學科基金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