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勝朋
(鹽城師范學院,江蘇 鹽城 224002)
因為古典文獻是中國古典文學的載體與基礎,不了解古典文獻就談不上宣傳國學與傳統文化,所以是高校中文專業必定開設的選修課或必修課。但這門課程的說明特性太強,在教學中通常以說明的方式介紹文獻學的一些基本常識,所以實際授課常常不免限于枯燥、單調以致學生對這門課程的興趣不是很高,甚至連不少中文專業的學生都對《古典文獻學》產生了誤解,認為這門課程太冷僻了,與他們現實生活沒有太大的聯系。我在普通高校承擔了多年的《古典文獻學》授課任務,數年教學積累與多方思索,認為要提高本課程的授課效益,引發學生對《古典文獻學》的興趣,必須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古典文獻學》的教學任務是向學生介紹《古典文獻學》的特質、發展歷程,以及目錄、版本、??钡然局R。不少傳統中文專業強勢的學校都有自己編寫的教材,在梳理這些教材的過程中,我發現幾乎所有的教材都能忠實地圍繞文獻學這個中心,采用說明的方式全方位地介紹文獻學發展歷史,以及基本的方法、技能,直接明了,一如商品說明書,簡潔高效,但同時也給人以瑣碎、平淡之感,容易使學生先入為主地認為這門課程比較單調而降低了對本門課程的興趣,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當下許多《古典文獻學》教材影響了本門課程的授課效果。在實際授課中,很多老師也會補充自己的見解和看法,但總體的授課框架和方法都沒有擺脫圍繞教材進行介紹說明的窠臼,所以授課效果也就很難達到預期目標。想讓這門課程廣為學生接受,提升這門課程的授課效益就必須改變以往說明性的授課方式,轉而采用敘事式的教學模式,以多種手段豐富敘事過程,從而提高學生的聽課興趣,在潛移默化中完成“傳道授業”的教學目標。
其實授課是一門敘事的藝術。敘得好,學生就會興趣大增,從而認同這門課程,甚至產生濃厚的興趣。文學性的課程如 《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外國文學》等,本身就是教授敘事性的內容,稍加引導就能使學生自主進入敘事進程,從而不露痕跡地達到“如坐春風”般的授課效果。而課程性質趨向說明性的《古典文獻學》顯然不行,所以我們要刻意營造敘事效果,亦如好萊塢大片的敘事模式,以不一樣的打破常規的方式來淡化本課程說明性的特質。
其一,將常識介紹與背景介紹結合起來,選擇新穎特別的案例來減低說明性的課程內容,營造教學情境,吸引學生關注。如在介紹古籍辨偽時,通常的例證都舉東晉梅賾“偽古文尚書案”。這個案例涉及深奧的經學,學生對之興趣缺乏;就“偽古文尚書案”本身而言:時代過于久遠,現存文獻載記不詳,授課時無法詳加闡述引申,授課效果當然不是很好。為了引發學生的興趣,我在授課中添加了“熊大木泥馬渡江”案例。向學生介紹明萬歷年間刻書商人熊大木在刊刻的《大宋中興通俗演義》第6回“宋康王泥馬渡江”中第一次煞有其事地夾批南宋高宗趙構的“泥馬渡江”傳說,把神話當歷史寫進講史里頭,導致有明一代所有講史演義和時事演義徹底偏離了真實的歷史成為真正的講史小說,在商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為當時編刻書者所校從,形成所謂“熊大木現象”。這樣,從通俗的講史小說入手,又是成功的商業個案,很貼近如今生活在濃厚商業氛圍中學生的思維方式,于是古人為利益名望而作偽的常識也就通俗易懂地為學生所理解,進而了解到歷史中文獻的作偽在某種程度上也會促進文學的發展,有其特定的文化歷史價值。
其二,授課時盡量貼近學生的生活,讓學生感到這門課程與自己的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從而引發學生的興趣。如在介紹避諱問題時,我隨口問了學生一句:“在座有沒有姓邱同學?”當得到肯定答復時,又問:“是丘處機的丘還是邱少云的邱?”隨后告訴學生:在古代,邱即是丘,二者同源,為了避孔丘諱,于是丘姓改為邱。具體時間在清雍正三年,上諭云:“孔子諱理應回避……嗣后除四書五經外,凡遇此字,并加‘阝’為‘邱’?!保?]從此,無論官方民間,凡行文中遇到丘字,必須改為邱,或改為缺筆的“ ”或變形的“丠”。刊印書籍當然也是照此辦理。
知識點是死的,而人是活的,通過刻意創造教學情節,采用貼近學生生活的敘事式授課方法能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文獻學的相關知識,授課效果遠比說明性介紹好得多。當然對授課老師來說,付出的準備工作十分巨大。但不可否認,對《古典文獻學》這類以介紹說明為主,知識點又瑣碎的課程來說,是一個不錯的方法。
在注意敘事的同時,與時俱進,充分利用直觀的教學輔助手段,也是提高古典文獻學授課效益的重要方法。充分利用手頭的教學實施如投影儀、電腦、幻燈片,以及相應的教學軟件如PPT、Flash、Science Press等,以直觀的形式將知識點集中地顯現在屏幕上,既能讓學生獲得直接感官映像,在避免瑣碎介紹的同時,又能給學生以系統簡練、重點突出的視覺沖擊。
比如在教授宋元明清書刻的特點與風格時,我選取了國圖所藏殘宋本、中華書局所藏明南監本、清乾隆武英殿本、清光緒金陵書局本同一頁《宋書》,以幻燈片的形式集中放在一起,然后結合教程所說的宋明清刻書風格,與學生一起討論辨析,這樣學生對歷代書刻的特點、風格有了直觀且系統的認識。隨即又打出幾張木活字清道光《康熙字典》圖片,與學生一起從排版、墨色、字體、書法、裝訂等多個方面探討雕版與活字印刷的區別。再通過紀錄片播放雕版與活字的形成過程,讓學生自己發現雕鐫書版時,是將一頁之內的文字寫成書稿,粘在版上進行刊刻。因此,在書寫上版時,字體大小一致,且刻工一氣呵成,上下字之間的撇、鉤、豎、捺,交叉照應,因而版面簡潔優美,但底版太多,工本較高。再及時提醒學生如經史子集等因面向消費水平較高的讀書人,往往講求美觀,故多用雕版。而活字因選字入模板,因而排字應刷時容易導致字大小不一致、行列不整齊,甚至個別字倒置或臥(橫)排,又因拼字排版,會出現版面凹凸不平,因此印刷出來,墨色就有輕有重,濃淡不均,所以版面粗糙,賣相不好。但活字印刷選字拼版,印完即可散版再拼,工本較低。此時再提醒學生像日歷、醫卜、童蒙之類量大而又不必講究美觀書籍,大多采用活字以滿足消費水平較低普通市民的需求。這樣圖文并茂地掃除了學生中存在的一個認識誤區:自北宋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以來,活字印刷術是古代印刷業的主流。實際上直至清末,雕版因其版面簡潔、字體優美、著墨均勻、行氣整齊等原因一直是印刷業主流。明示同學們:有時先進的技術并不一定是行業的主流。
再如介紹古代書籍裝訂方式的時候,在課堂上用紀錄片或幻燈片等視覺動態的形式展現古代歷代各種書籍裝訂方式的同時,我以幾張白紙做媒介,直接從古到今,依次演示書籍裝訂的各種方法,將各種裝訂方式的優點和缺點直接展現在學生面前,同時讓同學親手演示書籍的各種裝訂方法,直接體驗各種書籍裝訂方法的優點和缺點所在,這樣枯燥的知識介紹變成了動手動腦的寓教于樂。
當然,現代科技的發展,使我們有了更多的教學輔助手段來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輔助手段多了,就帶來選擇的問題,選擇得好能使教學效果倍增,選擇得不好,即有可能起到相反的效果?!豆诺湮墨I學》知識點本來就多而瑣碎,所以才借助相應的教學輔助手段化繁為簡、提綱挈領,讓學生一目了然。在這個問題上,我認為直觀、簡潔、重點突出是首要確認條件,在此基礎上再做到新穎別致。
存在即是合理,沒有無用的學問,只有用錯地方的學術。《古典文獻學》作為一門中文專業的課程存在于當今的大學校園,當然有其存在的理由與價值。為此作為教師,我們應當積極發現其當前價值,學以致用,使其不再成為遠離學生生活的所謂“老舊無用學問”。這亦是提高學生參與興趣,增強授課效果的重要方法。
如適當介紹古籍善本的目前市場價值對學生來說有很強的吸引力。近年來,我國古籍善本在拍賣市場上行情十分走俏,價格不斷向上攀升。如一冊《唐人寫經遺墨》以88萬元成交,《續華嚴經疏》以40萬元成交,《四庫全書珍本》以29萬元成交,明代版《陀羅尼經》成交價9萬元,清乾隆年間《汪由敦詩翰》成交價1.65萬元,民國版《朱拓千葉蓮花造像》成交價0.55萬元,等等。具體的商業價值能夠刺激學生的眼球,從功利角度引發他們對《古典文獻學》的興趣。進而介紹當前古籍的收藏形勢:宋版書或更早的古籍漲幅驚人,眼下一般宋版書都是按頁論價,而不是以本論價。一頁品相姣好的宋版書市場價大致在1萬元左右,由于宋版書十分珍稀,其市場價格有可能還會進一步上揚。元版書市場價與宋版書相差不多。明版書市場價要比宋版書低不少,其價格目前還比較平穩,但要比清版書的價格昂貴。明代初期的版本因流傳下來的比較少,所以明初版本的升值潛力不可小視。明代中葉及明末的各種版本由于尚有一定的存世量,在相當一段時期內,其市場價格仍將平穩地維持原狀。清版書存世量較大,清中葉及晚清版本,市場價還不是很高。但清初康熙、乾隆年間的版本仍具有很高的收藏和投資價值。
直觀的商業價值刺激與走俏的古籍收藏行情,使得學生覺得冷僻的《古典文獻學》與當前豐富多彩的現代生活是如此的貼近,進而引發學生的關注:什么是古籍善本?古籍善本的價值體現在什么地方?破舊的古籍修復方法有哪些?當前收藏前景看漲,各種偽造的古籍善本讓人難辨真偽,古籍作偽有哪些手法?這些問題的解決既完成了既定的教學任務,又開拓了學生的眼界,甚至能為學生的將來就業提供參考,如古籍修繕這個職業目前是一個熱點,在法國、意大利大約有4000人從事這個行業,中國卻僅約400人。從業人數很少,剛性需求很大,市場前景非常好,然而很少有人知道這個職業及其相關業務。這樣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也能為我國文獻保護事業的發展提供自己的綿薄之力。
總而言之,對《古典文獻學》這樣說明性強的課程,我們應該積極減弱其單調的說明介紹,追求敘事式授課模式,以貼近學生生活的角度切入授課進程,為了提高授課效益,甚至可以添加人為的授課情節。同時合理、高效地利用現有的教學輔助手段彰顯教學重點,并佐以群體討論辨析,寓教于樂。最后應將古典文獻學與當前的古籍收藏市場相關聯,展現古典文獻在當代的價值與影響,從功利角度激發學生對《古典文獻學》的關注。魯迅先生在小時候討厭的“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之類四書五經,南懷瑾先生在臺灣講授時聽者如云,可見,正確的教學途徑與方法對課程的教授效果有著巨大影響。
[1]蔡尚思.蔡尚思全集(第六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