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傳森
(中國礦業大學 附屬中學,江蘇 徐州 221008)
歷史,是高中一門非常重要的課程,對于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認識祖國,認識世界,樹立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讓學生為祖國崛起而讀書具有無法替代的意義。歷史課程所包含的德育、智育,以及對人生的啟迪,是其他任何課程所無法比擬的。但長久以來,高中歷史教學一直在應試教育的主導下開展,課堂枯燥乏味,教學模式單一,大量的習題作業充斥了大部分教學環節,教師填鴨式的教學方式,使得原本生動形象的高中歷史教學變得效率很低,學生大部分都是被動學習。依據《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中的課程理念,優質的課堂教學應能促進學生健康發展,保護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與好奇心,使學生能運用歷史智慧去思考人生、思考社會[1,2]。在教育背景、教育理念迅速轉變的今天,教師應以新課標為契機,不斷改革與創新高中歷史的教學方式方法,多措并舉,以提高教學質量。
“新課標”明確指出,教師的職責不僅在于“教”,而且在于指導學生“學”;不應滿足于學生“學會”,更要引導學生“會學”。所以,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的實踐中,實現有效教學必須培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其他任何形式的教學方式最終的落腳點都在于學生學會如何學習,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只有學會了學習的方法,才能終身受益[1,2]。 對于高中歷史這樣的課程而言,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培養其實是比較容易的,因為高中歷史中所包含的奇聞異事、歷史故事很多,很多故事都是既有教育意義,又有拓展知識的功能。所以,教師要充分借助這些知識,改進學生的學習方法。比如學中國古代史宋朝部分的時候,教師可以給學生們講宋哲宗的故事,一位大臣奏曰:“陛下宮中何以消日?”帝曰:“并無所好,惟是觀書?!睂υ唬骸笆W須在積累,積累之要,在專與勤。屏去它事,始可謂專,久而不倦,始可謂勤。”通過這樣一個故事,同學們既能了解宋代的一些人物,又能掌握學習方法,即“積累之要,在專在勤”。
隨堂統計顯示,在45分鐘的課堂上,有50%以上的學生不能堅持連續30分鐘的注意力集中,有26%的學生超過20分鐘就開始走神。所以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盡量避免長篇累牘地講解,否則很容易造成學生厭學,而是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好奇心、求知欲等,不斷變換教學方式,結合不同年齡段學生的心理特征,讓演講、知識競賽、辯論、討論等豐富多彩的課堂形式陸續走進高中歷史教學的課堂設計思路中來。一方面這是對“新課標”中要求的展示學生“自主學習、自發探索、形式多樣”教學宗旨的充分響應,另一方面這對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知識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滲透進學生的腦海有著顯著的意義。比如,學習唐代歷史時,可以針對李白、杜甫等名家的詩歌開展朗誦比賽的方式;對于清代的小說,可以讓學生采取分角色扮演的方式,加深學生對角色的理解,這樣有利于學生對課本內容的感情投入;對于歷史的年代、大事等可以采取知識競賽的方式;學習有關地方民俗、地方風土人情的文章,可以通過讓學生搜集整理相關的素材相互展示;也可以讓班里的學生分組,定期將自己組里閱讀的心得整理并展示給大家,讓組與組之間互相打分,看哪個組的收獲最大。這樣一方面可以有效提高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能力,另一方面能為學生提供一次非常適合于鍛煉組織、協調、口才與展示其他才華的機會。
傳統歷史教學都是教師在黑板上寫寫畫畫,圈圈點點,很難引起學生的興趣。而多媒體在歷史教學中的使用可以有效彌補傳統教學中視覺與聽覺沖擊的不足。尤其是在Power Point技術、Flash技術、Photo Shop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將歷史課堂知識形象化、生動化地展示在多媒體課件之中,讓圖片、動畫、聲音立體式地沖擊著學生的感官,這對于提高知識的傳播效率,拓寬知識的傳播渠道具有劃時代的意義[1]。比如中國現代史中,新中國成立是一件重大的事件,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 《建國大業》、《建黨偉業》等一系列經典的影片,或者展示建國前后祖國面貌改變對比的圖片,有條件的學校也可以帶領學生們參觀天安門、人民大會堂等地方給學生們以更加直觀的認識。沒有條件的學校可以通過圖片、請老紅軍座談等一系列的活動,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激發學生們的愛國主義情感。
閱讀,是讓學生認識知識、體悟知識、提煉歷史學科價值性的重要途徑,而且在很多知識上是必要途徑。尤其,歷史中涉及的很多詩歌、詞曲等,閱讀可以起到更好的效果。當然,閱讀還包括一切形式的讀書,“開卷有益”,“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歷史涉及的知識面非常廣,要想真正學好歷史,必須多讀書,通過讀書學生會對祖國悠久的歷史和傳統文化有更深層次的了解,逐步培養愛國主義感情。在學生讀書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引導者的作用,要充分關注學生對每本書或者每個歷史故事閱讀后的感覺,及時糾正學生理解的偏差,合適的進行引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的能力,這也是對新課標的充分響應[4]。另外,教師可以將一些成功的閱讀經驗、方式方法首先介紹給同學們,以減少他們摸索與培養興趣的時間。也可以推薦一些史書、典籍讀物,這樣的過程能初步培養學生對歷史的興趣,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
課堂教學是學生獲取知識信息、培養和提高思維能力的主渠道,是到目前為止最有效的傳播知識的途徑之一。所以,課堂的導向作用舉足輕重。而新課標作為新時期高中歷史課程開展素質教育的指導性制度,恰恰是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學習為導向,而且明確提出課堂教學要“多樣化,不斷變革課堂教學方式”[2,5]。 歷史課程作為高中階段的重要課程之一,不僅是高考的課程,而且要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感,了解祖國的歷史,熱愛祖國的歷史,做好建設社會主義的接班人。同時,在新課標導向下開展高中歷史有效教學的探討,不僅可以提高歷史科目教學效率,而且是高中其他科目開展有效教學的有益參考。
[1]黃淑賢.讓高中歷史課堂教學充滿活力[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11,25,(1).
[2]梁院平.新課改下高中歷史探究式教學的作法與體會[J].改革與開放,2011,(2).
[3]胡澤宇.以問題為載體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J].現代交際,2011,(2).
[4]張光洋.新課程理念下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評價問題[J].基礎教育研究,2011,(1).
[5]田霞.新課標下培養學生創新思維途徑探析[J].科學教育,201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