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敏
(無錫汽車工程學校,江蘇 無錫 214000)
“合作”是時代的主旋律。二十一世紀,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縮短了國家,民族,地區之間的距離,國際間的合作日益密切,這就對公民和人才的合作素質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經濟一體化與專業分工日趨精細的大趨勢下,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已成為人們生存發展的重要品質。“實踐”是新課程倡導的語文的重要特點。語文學習的內容必須和學習探究過程及方法論結合起來,才能使學生的理解過程和整個精神世界獲得實質性的發展。
以合作指導實踐,以實踐推動合作,這就是順應新時代教育要求的合作實踐教學。合作實踐教學,就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教學內容與學生合作,學生通過教學內容與同學合作;在教學中,師生又通過多種學生自主進行的綜合性實踐活動,使這種合作得以實現,體現對知識的綜合應用。合作實踐教學,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注重思維方法的學習和思維水平的提高。教師減少“成果”型的有形答案的給予,增加對學生自己質疑設問的啟迪,使學生在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合作實踐過程中,激活原有的知識儲備,自主學習新知識、新技能,通過對知識技能的運用這一學以致用的有效方法完成學習任務。對于有著喜形象、愛實踐,卻又不善思考,獨立探究能力差的學習特點的中職學生來說,這種教學方式更多地關注了學生的學習需要,提供了有效的發展途徑,從而有利于學生實現有效學習。
傳統的中職語文課堂相對比較沉悶,基于學生實際學業水平差的情況,教師總是不自覺地充當知識的權威,抓緊有限的教學時間大講特講。于是教師高高在上地教,學生有意無意地聽,一堂課下來,經常有語文老師抱怨說:“學生拒不合作,課堂教學效果差。”反思現狀,值得思考的是:為什么學生會拒不合作?教師在要求學生積極合作的同時,自己應該做些什么呢?《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在合作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之間原有的“權威—服從”關系逐步變成了“指導—參與”的關系,教師既是指導者,又是參與者,同時還是受教者。教師與學生之間建立的是一種平等、民主、合作的關系,形成“學習共同體”。在這種前提下,由教師創設的情境引起學生產生興奮、興趣、注意,激發學生探索的欲望,產生積極的情緒,通過表情、語言或肢體活動表現出來,直接作用于教學目標或內容。學生反應又反過來刺激教師,激起教師創造性教學的火花,產生靈感,于是精彩的教學策略隨機而生,教師的專業素養得到淋漓盡致甚至超常的發揮。這種發揮再次作用于學生,自然使學生思維得到更有力的激活,從而產生“教學相長”的積極效應。例如,新生入學第一課,考慮到學生中普遍存在的“語文無用”的思想,我大膽舍棄老生常談的語文學習教育第一課,而是精心準備,勇敢地以一己之力“舌戰群儒”——和同學們辯論“職校學生要不要學習語文”,借此以身說法,展示語文的魅力。這堂課上,學生連番詰難,我妙語連珠,師生互動熱烈,氣氛異常活躍。漸漸地,反方陣營開始瓦解,我的“盟友”開始增多,語文學習的意義和作用已明朗。事實證明,教師的參與,激發了學生的投入;教師的勇氣,震撼著學生的心靈,教師的學識和素養,無形中成為了學生學習的榜樣。這種師生合作可以深化師生間思想感情的相互交流度,提高課堂教學的共鳴度、興奮度。徐特立曾說:“說服的方法不是由教師片面地注入,而是雙方的討論和研究。不是壓下學生的堅強意志,而是增加對問題進一步的了解,以正確的知識來克服無知的盲動。”
學生之間的廣泛合作是當代教學理論中最受重視的學習模式之一,它強調的是學生在異質小組或同質小組中通過互助合作達成共同的學習目標,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良好氛圍中獲得最優發展。中職學生相對而言獨立學習能力差,他們需要幫助,我們的課堂教學就是要通過合作實踐幫助學生學會自助、互助。例如,同桌合作,讓同桌發揮各自的學習優勢,就疑難問題相互啟發,相互研討,這是實現生生合作的最主要的途徑,也是最有效、最靈活的途徑;又如:小組合作,讓學生集思廣益、思維互補、思路開闊、分析透徹、各抒己見,可以使獲得的概念更清楚,結論更準確。再如:全班集體合作,抓住中心議題或關鍵性問題,讓學生各自發表見解,集中解決難點。有效教學中的生生合作,要讓學生與學生之間對話、答辯、爭論,讓學生在爭辯中碰撞出智慧火花,在質疑解惑中明晰努力方向。而教師不僅要精心設計問題,善于引導,而且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在關鍵處加以指點或啟發,強化學生的合作學習,從而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學生開展合作與交流的時候,教師也需要參與其中,深入到小組中,了解學習任務的完成情況,分析學生的看法,及時發現他們的失誤,以便提供必要的提示或矯正,并及時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當個別學生或個別小組有獨到見解或出現創新性思維火花時,教師要及時給予鼓勵和支持。生生合作學習不只是學生的參與,而是學生與教師的共同參與,教師可以把自己也當成小組中的一員參加到某個小組的學習中。教師及時加入學生的討論中,會使學生討論學習的熱情高漲,真正使合作學習的效用發揮出來。
實踐證明:組織學生之間的學習、交流,學生沒有壓迫感。同伴互教,能者為師,取長補短,共同提高。在生生合作的過程中,學生既能克服獨立思考時的思維局限,集思廣益、廣開言路,充分發揮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又能在實踐中學習容忍別人的不同意見,接納他人的觀點,形成既競爭又合作愉快的氛圍。
陶行知說:“人生兩個寶,雙手和大腦。”“手和腦在一塊干,是創造教育的開始,手腦雙全,是創造教育的目的。”所以,我們在教學中還要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使語文學習從封閉的課堂走向廣闊的生活,讓學生更多更直接地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在實踐中學習合作、找出規律,提煉方法。在這方面,中職學校由于不受選拔性考試的束縛,教學相對自由,因而理應具有優勢。在日常教學中,我有過一些積極的嘗試。例如,每個單元教學結束,以小組為單位組織學習競賽,由小組組長負責安排組內必答,組間搶答,學生人人參與,以檢測近期學習掌握的情況。又如,每單元的自讀課文,以小組為單位任選一篇,查閱資料,自學討論,形成講稿,選派代表,登臺授課。再如,每單元的作文隨筆,以小組為單位,互批互改,給出評語,互相鑒賞,推薦精品,全班交流。這些實踐活動,結合小組合作探究,能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習得學習的規范,獲得學習的體驗,形成學習的經驗。此外,結合生活,我還特別注意將現實活動納入到語文實踐的視野之中。例如,每逢佳節來臨,利用學生們想搞活動的心理,讓他們撰寫聯歡會活動策劃方案,以小組為單位競選承辦。每次春游野營,學生們總是七嘴八舌,于是就讓他們自主調研,開發線路,形成可行性報告,向學校有關部門申請建議。這些指向生活的實踐,激發了學生的熱情,有效鍛煉了學生的語用能力,收獲了累累碩果。
[1]邵陳標.新課程背景下促進學生有效學習的思考和實踐.當代教育科學,2005,2.
[2]王國華,劉合群主編.職業教育心理學.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2,(1).
[3]徐國慶.實踐導向職業教育課程研究:技術范式.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