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鳳娥
(萊西市沽河街道辦事處中心中學,山東 萊西 266611)
一
“語之所貴者,意也”、“千古文章意在先”、“凡為文以意為主,以氣為輔,以辭彩章句為之兵衛”,這些表述都很形象地表明了立意在文章寫作中的重要地位。近幾年來,中考作文特別是話題作文的“立意自定”本意在于減少束縛,給考生張揚個性、展示文采提供舞臺。因此,有些同學便誤認為可以淡化立意、任意而為,結果造成立意出現多方面的問題。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一)立意缺乏新意。
我曾經聽一個同學這樣感慨:“作文難,難于上青天。”我問他為什么,他說自己看到作文題目常常無從下手,硬著頭皮寫出作文往往是記流水賬,立意陳舊俗套,缺乏新意。平時人家怎么說,他就怎么說,過去怎么說,現在還是怎么說,題目中的導語有什么觀點,他絕對不敢提出異議來……這樣的作文可以說是老生常談,人云亦云,了無新意。
(二)立意缺乏深度。
一些學生只看出標題或材料表層的意思,只是就事論事,而沒有對標題或材料進行挖掘研究,沒有觸及標題或材料的實質。不能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由果推因,不能透過現象深入本質,透過表象看到真相,通過問題揭示原因,這樣一來,看問題就只能停留在表面了。具體地說,他們的文章只能回答“是什么”、“有什么”這一類的問題,而不能涉及“為什么”、“怎么辦”一類較深入的問題。
(三)立意不夠明確。
這類文章大多思路混亂,立意不集中,中心不明確,只是雜亂無章地把客觀現象擺出來,沒有表現出作者的主觀態度和審美傾向,文章散漫含糊,看不出贊成什么,反對什么。或雖有中心主題,但表達不夠充分有力,言而不實,空而無力。少數學生甚至在文章中表現出不健康思想,為了突出自己的觀點,走向另一個極端,導致文章立意不當,分析問題片面、偏激。文章一旦沒有中心,就成了一堆沒有意義的文字,這是作文的大忌,比任何問題都嚴重。所以,在立意時除了要考慮符合題意以外,還要考慮的就是有一個明確的中心。
二
“立意”是文章的核心、靈魂和統帥,其好壞直接影響和決定著文章的成敗。清代的王夫之在《聊齋詩話》中說:“無論詩歌與長行文字,俱以意為主。意猶帥也,無帥之兵謂之烏合。”這就是說,寫文章頭等重要的是要提煉好主題思想,有了主題思想,運用辭彩章句才有意義,如果沒有明確的主題思想,即使有一大堆材料,也不過是“烏合”而已。文章立意準確,主題深刻、高遠、新穎,永遠是衡量文章高下的重要依據。
那么如何立意呢?
(一)選好角度,立意求準。
一篇優秀作文,立意必須是準確、集中、鮮明。也就是說你贊成什么、反對什么,必須讓讀者清楚地感受到。要立意準確,選擇角度非常關鍵。就是作者寫文章站在什么位置,以什么樣的視角,用怎樣的思維方式來認識、觀察、審視客觀事物,從而展開分析議論、評價等。“角度正”就是在觀察、分析、評價客觀對象時,要從正面認識和把握對象的主體或主流,把其中積極、健康富有典型意義的東西闡釋出來,給人以教育和啟迪,而絕不能把那些消極的、頹廢的、支離破碎的、微不足道的、毫無意義的東西搬進文章中。我曾在《人民日報》上看到這樣一篇散文,題目叫《捉蜻蜓》,有兩千來字。開始是描述蜻蜓怎么飛翔,下面又寫怎樣用一根柳條扎個圓圈蒙上蜘蛛網去網蜻蜓,對如何網蜻蜓寫得非常細膩生動,把一群小孩子的天真爛漫勁寫得活靈活現,后面又寫蜻蜓原來是益蟲,寫得也很具體。以上寫的這些看上去似乎沒什么深刻的思想,只不過是常見的生活畫面罷了。可是在后面卻來了個奇峰突起,寫道:“我心中時時感到愧悔,因為當年捉弄了那么多蜻蜓,并把那種禍及多端‘蛛網絕招’傳流了下來。蜘蛛和蜻蜓同是益蟲,我們卻利用益蟲捕食害蟲的武器去捕捉益蟲,這不僅是一場災難,也完全顛倒了常理。”然后作者又寫道:“這些,不禁使我產生了這樣的聯想:以毀壞別人的勞動成果去達到自己的目的,以對付敵人的工具和辦法去對付朋友,不是曾給我們的社會造成過痛苦的經歷嗎?”看了這兩段文字,不禁豁然開朗,深受啟發。這段文字雖然不多,但它是全篇文章的精華,也可以叫文眼,這幾句一出現,就使前面那些成為非常必要的描寫,是有血有肉的東西了。運用這種方法寫的文章,往往耐人尋味。
立意鮮明準確的關鍵就是要從自身感受最深的一點打開思路,然后以此為契機進行深入思考,以求對材料的認識進入深層次。然后將其訴諸筆端,透過字里行間,傳達給讀者,使之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
(二)多維聯想,立意求新。
文章的立意要新穎,關鍵要擺脫常規思維的束縛。如在抗洪救災活動中,家人積極捐錢捐物,你被感動,想以此為題作文。如果從“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角度直接立意,就很有可能使這一素材成為俗材。有位同學從反面立意,達到了出人意料的效果。他擬題為《我們家的“葛朗臺”》。先寫父親平時如何吝嗇,再寫父親在救災中慷慨解囊,對比之下,使這一看似平淡的材料煥發出光彩。又如以“磚”為話題,如何立意?通過磚的燒制過程,聯想到磚經火煉才有用,人受磨煉方成才,于是從磨煉成才角度立意;從磚的形狀,聯想到做人要像磚那樣方方正正,于是從做人角度立意;由磚的用途,聯想到服從分配、甘于奉獻的品質,于是從奉獻角度立意;用磚蓋房的過程,聯想到團結合作成就輝煌,于是從協作角度立意。這樣,就能從話題的本意想到它的象征意義,甚至與社會、人生中蘊含的哲理相聯系。這種由此及彼的思維過程,給立意增加了多維的角度,可以幫助我們突破思維定勢,使作文立意新穎,不至于落入人云亦云的俗套。
當然新穎必須建立在真實的基礎上,立意新穎絕不是硬要和別人唱反調,而是要先全面了解別人的想法,接受多方見解,然后認真辨認,從而提出自己的看法。同時還要善于反向思維,獨辟蹊徑,用敏銳的眼光去感悟材料,只有這樣才能寫出新穎獨到的文章。
(三)善于發現,立意求深。
能“見人所未見,發人所未發”,寫出“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筆下俱無”的意思來,對學生來說,這就是深刻了。見就是發現,就是創造。
從平凡的生活中發現了美,從普通事物中洞見了其本質意義,比一般人觀察得細,研究得深,琢磨得透,就會獲得較為深刻的主題。古人說得好:“凡作文發意,第一番來者,陳言也,掃去不用;第二番來者,正語也,停止不用;第三番來者,精語也,方可用之。”(元·陳繹曾《文說》,引戴師初語)這段話講作文的“立意”最為精辟。雖然不一定篇篇如此,但它大致概括了一般作文的發意的規律:首先想到的意思,多是“陳言”,即一般化的,老一套的東西,沒有新思想、新發現,應該“掃去不用”。第二番想到的意思就比較深入了,不再是陳詞濫調,老生常談了,而是比較普通的思想。但是這樣還不行,不能滿足于僅僅是正語,而應當再進一步地去研究、考慮,把這一番意思再放下來,“停止不可用”。然后,第三番意思又涌現于腦際了,這樣才是真正的精語,精彩、獨到的意旨。這時,你才能把主題真正地確定起來。這三番意思代表了認識逐步深化,主題逐漸深刻的一個思維過程,是符合寫作的通常規律的。想得不夠,往往把第一番來者就當做主題加以確立,這就是我們的文章主題不夠深刻的重要原因。
由此可見,寫作要站在時代前列,觀察生活的發展變化,反映生活的內在本質,而不是浮光掠影,反映生活的表面現象。只有這樣,對要表達的思想才能挖掘得深。即使是一時即興抒懷之作,也要力求反映生活內在的東西,不能因為一時即興而浮光掠影。在生活中每個學生都是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都有自己的喜怒哀樂,都有不同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我們要善于發現學生作文中的亮點,引導他們寫出富有個性的百花齊放的文章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