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菲
(廣東商學院 政治教育學院,廣東 廣州 510320)
人性論是關于人的共同本質的理論。通常指撇開人的社會性和階級性去解釋人的共同本質的觀點或學說。在中國古代哲學中,有性善論、性惡論、性有善有惡論、性無善惡論等學說。在歐洲,文藝復興后的資產階級提出了以提倡個人解放為主要內容的人性論,在當時具有反封建的作用。但資產階級的人性論不用階級觀點分析人,不按照人的歷史發展解釋人性,而只談論所謂的人類共有的人性。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性是人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統一,在階級社會里,人的社會性包含著人的階級性,所以只有具體的人性,而抽象的所謂人類共有的人性是不存在的。
人是一個理性的存在物,他是自己的目的,所以每個人都“有形成自己判斷的自由,有履行自己選擇的任何行為的自由”。人,只有在作為價值主體時,才是真正的認識和活動的主體;本體和價值意味的“自由”,是作為認識論和實踐論范疇的“自由”的魂靈。人追求的自由不僅包括個人的人身自由,而且包括自身的全面發展,個人的人身自由是個人不受他人約束,可以去實現自己的需要、欲望。在一個公正、和諧的社會里,所實現的自由就不僅僅是某個人的自由,而是大多數人所追求的社會和個人自由發展。馬克思的人性論對追求人的自由為這一問題作出了合理的解釋。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是對他的人性論觀點的更深層次的拓展。它是一個具有豐富內涵的理論體系,完整、準確地理解馬克思關于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學說的內涵,對于正確認識馬克思的人性論學說有著重要意義。
馬克思曾經指出:只有當對象對人來說成為人的對象或者說成為對象性的人的時候,人才不致在自己的對象里面喪失自身。只有當對象對人來說成為社會的對象,人本身對自己來說成為社會的存在物,而社會在這個對象中對人來說成為本質的時候,這種情況才是可能的。因此,必須始終把物作為對象的存在,把人作為主體性的存在,使物成為社會的對象,使人成為社會的主體,這樣人才能真正擁有和實現自己作為人的社會本質。
人是一種社會的實踐的存在。人的本質不在于它的自然屬性,而在于它的社會性。馬克思在闡述人的本質時,始終堅持歷史的﹑現實的﹑社會的唯物主義立場,強調人按照人的各種需要,按照各種物種的尺度去能動地改造自然界,富于創造性地建設新的物質世界。在人與世界具體的歷史的關系中,人作為活動主體自覺的、能動的和創造的特性集中地體現了人的本質。人在實踐活動中把自己從動物界提升出來,創造出人之為人的一切特征。人既具有與動物相同的自然生命,又超越了自然生命的限制,從而具有超自然生命的本質,這就是人的社會性本質。從社會性、社會關系理解人性,就必須把人性理解為現實的、具體的,理解成發展變化的。人性是社會的、現實的、具體的,也是歷史的。說它是歷史的,是說人性在后天形成中,是有一個過程的。
馬克思主義人性論中關于人的自由、人的解放、人的發展的學說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精髓。他主張人的解放和人性的回歸,這與他主張的人的全面發展學說是一致的。馬克思主義肯定個人的自由權利,并且把這種權利看作是社會發展的動力,因為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力量是有創新精神和能力的人。任何追求只有借助社群的力量才能實現,社群的根基也只有通過自由的追求才能得到鞏固。尊重人的個性,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思想政治教育就要有助于人們的心理狀態朝著健康方面發展,真正成為一個自由而全面發展的人,一個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人。
馬克思、恩格斯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主要是指生產勞動同智育和體育的結合。有學者認為,人的全面發展,是指人的各方面的素質和潛能的普遍提高與充分發展,既包括德、智、體、美、勞等幾方面的均衡發展,又包括個性心理、性格、興趣、意志、氣質等非理性因素的健全發展。也有學者提出,人的全面發展是指人的勞動能力、社會關系和個體素質諸方面的自由而又充分的發展。還有學者認為,人的全面發展,就是既達到充分的社會化,又達到充分的個性化。
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需要一定的歷史條件。其一,人的發展與社會經濟發展和社會制度變遷相互依存,生產力的發展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物質基礎。正如馬克思、恩格斯所提出的:“當人們還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質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供應的時候,人們就根本不能得到解放。”其二,每個人的全面發展與一切人的全面發展的相互依存。因為,每個人的全面發展與一切人的全面發展,以及這兩者與社會的政治、經濟的發展互為條件。離開了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每個人的全面發展和一切人的全面發展都無從談起。其三,生產勞動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基本途徑。“生產勞動給每一個人提供全面發展和表現自己全部的即體力的和腦力的能力的機會,這樣,生產勞動就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成了解放人的手段,因此,生產勞動就從一種管理變成一種快樂”。馬克思還指出,生產勞動同智育和體育相結合,它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人類社會的實踐證明,教育與生產勞動的相互促進,既是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必由之路,又是全面實現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內在有機聯系的基本途徑。
但是,必須看到,人的全面發展又是一個動態的社會歷史過程。如同馬克思所說,人的本質就其現實性來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因此,任何個人的全面發展,都一定是時代發展的產物。而且,人的全面發展是一個不斷完善的漸進過程。人的全面發展既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主體的自身要求,又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本質要求和現實目標。人的綜合素質、勞動技能和創造才能的不斷提高,是推進先進生產力發展的必然要求。我們必須通過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來提高全民的綜合素質,將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要求。同時,我們要突破過去將人的全面發展看成只有在共產主義社會才能實現的理想目標的認識局限,既要把人的全面發展看作是一個理想目標,又要將之作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必須追求的現實目標,充分利用社會主義制度為人的全面發展創造的有利條件和業已取得的成就,把人的全面發展推向更高的歷史階段,通過人的全面發展的實踐來調動人們在建設社會主義進程中的能動性,進而推動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向前發展。
[1]潘天強.馬克思人性觀的現代解讀[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4,(03).
[2]任潔.再論馬克思人性觀的科學性[J].勝利油田黨校學報,2004,(04).
[3]羅健,沈一兵.近年來國內人性問題研究綜述[J].燕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04).
[4]徐俊鵬.論普遍人性及其意義 [D].延邊大學,2008.
[5]蘇富忠.人性研究的方法論思考[J].山西大學師范學院學報,1999,(02).
[6]俞吾金.關于人性問題的新探索——儒家人性理論與基督教人性理論的比較研究[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