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喜朋 黃美益
(廣西現代職業技術學院,廣西 河池 547000)
目前我們正處在社會發展的轉型時期,一方面,我國的改革開放與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使社會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發生轉變。另一方面,隨著信息網絡技術的發展,世界正走向知識經濟時代。社會與時代的發展變化必然要求教育與時俱進,培養適應社會轉型需要的人才。德育是培育社會精神和人才思想意識的工作,無疑需要體現先進性與發展性,需要改革和創新。
1.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以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作為德育教育的方法論基礎。
(1)用聯系的觀點進行德育教育和研究。德育教育作為一種復雜的社會現象,與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是相互聯系而存在的,堅持用聯系的觀點,就應當從時間序列上把握住德育與其他社會現象的歷史聯系,從社會文化和教育系統的功能和結構上把握住德育與其他社會現象的邏輯聯系。
(2)要善于用全面的觀點進行德育教育,切忌以片面的觀點看問題。堅持全面性,防止片面性,這是一個很高的要求。因為一方面,我們難以把握事物一切方面、一切聯系和“中介”,對德育這樣的精神文化活動更是如此。另一方面,形而上學的片面性具有歷史慣性,如對傳統道德,要么全盤否定,要么全盤繼承;對西方文化,要么盲目排斥,要么一概照搬;對精神的作用,要么“精神萬能”,要么“精神無能”,等等。
(3)要善于用發展的觀點進行德育的教育,切忌以靜止的觀點看問題。辯證唯物論認為,運動是事物的客觀屬性,一切事物都是運動的。堅持運動發展與相對靜止的統一,這就是辯證的發展觀。德育教育應注意研究現實問題,同時也要適當追溯歷史淵源,展望發展趨勢,對某種德育方法或范例,不能當成是盡善盡美的,對于德育所面臨的各種復雜問題的解決,不應指望能一蹴而就,要有長遠發展的觀點。
2.必須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以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在德育教育過程中會遇到各樣的問題,有些問題具有較強的影響力、迷惑力。這就要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這一標準。具體來說無論是對較新潮的德育理論還是對傳統的德育教育老問題;無論是對外國德育理論和實踐的研究、評價,還是對本國德育實際狀況的認識,都必須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尤其是對外國德育的內容、途徑、方法,不能簡單地隨意貼政治標簽,也不能無原則地一概加以推崇和肯定。最重要的是要打破由于社會長期封閉所形成的思維定勢,以科學的態度、開闊的胸襟、求實的精神對待外國德育。在學習和借鑒外國德育的經驗時,必須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因時因地制宜,走自己的路。在判斷一種德育理論是否成功、是否正確時,不能單從理論體系本身的內容、結構和邏輯上來判斷,更不能以其是否具有新穎性或創造性來判斷,而只能用德育實踐來檢驗。即使是對成功的、正確的東西,也不能機械地照搬套用。
3.在德育教育中,必須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
德育教育是一種復雜的社會教育活動,不能停留在對現象的認識上的,必須努力把握其本質。德育教育屬于上層建筑和意識形態,生產力發展水平、社會經濟制度、社會政治生活、社會意識形態等對德育教育都有重大影響,然而,決定德育教育本質的根本因素,乃是社會經濟制度。我們在進行德育教育時,必須牢記和遵循歷史唯物論的這一基本原理,抓住德育的本質進行分析研究。
1.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人們價值觀和道德觀的多元化增加了德育教育的難度。
作為受教育主要對象的大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精力旺盛,求知欲強,容易接受新的知識與觀念,同時由于其閱歷與思維方面的局限性,在面臨價值沖突與決策時往往無所適從。現在社會發展趨勢對于大學生價值觀的多元化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首先,社會轉型引起了價值觀與道德觀的多元化,改革開放以后,隨著社會轉型和社會結構的變革,大一統的社會文化開始為多元文化所取代。道德觀呈現出多元化,傳統的道德觀與市場經濟的道德觀同時并立,同時,社會也變得更為寬容,允許選擇和擁有不同的道德觀,甚至并存多種不同的道德觀。這種充分自由和多元化的選擇往往會導致年輕人產生選擇困惑,充滿矛盾。其次,全球化的趨勢通過網絡加劇了這種沖突。在全球化的過程中,不同文化體系之間的交流和碰撞增加了,外來的價值觀通過網絡對年輕人形成了沖擊。隨著信息在全球化社會空間內的快速流動并不斷更新,價值的隱秘性消失殆盡,價值比任何時代都更加具有流動性和暫時性,以至于每個人要捕捉到自己所需要的價值將變得更加困難,人們面臨的難題不是價值匱乏,而是如何從越來越龐雜的“價值堆”中淘出真正適合自己的價值。
2.現在人們獲得知識的渠道多元化,德育教育需要更靈活。
隨著經濟的全球化和信息技術的發展,人們獲得知識的渠道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真正做到了足不出戶便知天下事,特別是網絡技術的發展徹底改變了人們的視野。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德育教育仍然照搬舊的教育方法和內容,墨守成規,結果只會是失敗。這就要求德育教育者及時改變自己的知識結構,吸收新的內容,尋找新的有效的教育方法,密切關注受教育對象的發展變化,及時對教育的內容、方式作出調整。
3.教育內容形式要多樣化。
傳統德育工作中,對受教育者的主體需要是考慮不夠的,表現在:在教育方式上,灌輸教育成為最明顯的代表。灌輸有兩種,一種是客觀意義上的灌輸,另一種是主觀意義上的灌輸。在本質上,灌輸就是無視學生的內在需要。盡管人們已經認識到它的弊端,也對它不斷地進行批評,但如果不從本質上認識學生主體性需要的這一教育前提條件,要想有效進行德育教育仍是枉然;在教育內容上,當前德育教育缺乏時代感,內容陳舊而與現實脫節,一味強調重大理想的樹立,而忽略學生個人利益的需要,使學生對德育缺乏認同感,難以引起學生的興趣,甚至會產生抵觸心理,拒絕接受。德育工作的實效性對于完成教育目標至關重要,事實表明,德育教育如果不顧受教育者的發展現狀,無視他們主體意識的彰顯,忽視他們的內在需求,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無異于緣木求魚。德育教育的主體是接受教育者,德育目標的實現要通過進行教育的雙方來完成,德育教育應該建立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注重運用多學科的研究成果,有效地指導具體的德育實踐。同時要特別注意作為德育教育對象主體的年輕人是一個特殊群體,隨著年齡的增長,無論是認知水平還是情感需要都在不斷變化,他們的自由選擇、獨立判斷和自主推理的能力都在不斷發展,所以德育教育的過程,不僅要關注道德認知的形成,而且要為年輕人創造更多的實踐機會與合作環境,從而在生活的情感體驗中形成責任心和義務感。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把握受教育者的主體需求,堅持“以人為本”的德育實踐。
德育教育講究“以情動人,以理服人”,實際中往往“以情動人”做得不夠,忽視了喚醒情緒的重要作用,只有在調動起受者的情緒之后,德育教育才能發揮作用,才能使受者“知、情”統一,才能進一步培養其“意”,最終達到教育目的。而當今的教育往往只停留在德育知識的灌輸上,卻忽視了德育的內化,德育的最終目標應該是“身體力行”,落實到實踐。如果一個人的某種意識反映的客觀內容不包括他自己,不是他自己與周圍環境的關系而純屬外在的東西,這種意識就不是思想而只是文化知識。離開了實行,就無所謂道德,僅僅知識的傳授不能激起受者的積極性。不僅要強調德育的發展功能,而且要強調其享用功能,這里“以情動人”可以發揮重要作用。它可以喚起受者適當的心境,以便增加其記憶的強度,記憶所要掌握的材料。即使受者沒有主動記憶的愿望,一定的情境引起的心動也有助于記憶、理解德育材料。材料的記憶是內化的前提,只有有了一定的材料之后,才有可能內化并行之于外。因此,要提高德育教育的實效性,必須發揮“以情動人,以理服人”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
1.國外國家和政府重視德育教育的發展趨勢。
(1)在世界上有重大影響的國家在教育改革中都注意把德育改革提高到關系到國家命運和前途的高度。國家最高領導機構或政府首腦親自提出意見或要求,在充分調研后,提出方案,在全國實施。
(2)在經濟和教育發達的國家,學校德育往往注重系統性,并在實踐的基礎上,使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有機結合。
2.國外德育教育內容趨向多元化。
(1)強調綜合性。目前,世界上不少國家在德育方面不僅僅傳授“美德”,講究規范教育,還把美德教育、規范教育與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完善個性、提高生存能力、培養民族精神等結合起來。特別是近年來,國外德育注意廣泛吸收人文社會科學,以及自然科學中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加以借鑒。歐美發達國家打破了就學校德育論學校德育的傳統,實行開放的“大德育”。
(2)注重實用性。表現在他們強調適用,這種適用表現在“以國家為重”,“以人為本”。例如,在制訂德育目標時,強調從本國政治、經濟發展的水平出發,根據國家的發展需要,培養全面發展的開拓性人才,同時又考慮學生個體身心發展的實際需要和可接受程度來進行德育工作。
3.國外德育教育形式多種多樣。
(1)授課式。國外學校德育方法豐富多彩,但是,課堂“灌輸”仍然是“傳道、授業、解惑”和施加意識影響的基本方法。
(2)滲透式。如美國的滲透式教育的特征是通過優化德育環境,使學生從中受到良好的影響和教育。在學校環境布置上力求具體、直觀,易于被學生理解和體悟。在實施環境教育時,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耳濡目染的影響。
(3)活動式。國外德育除了課堂教育以外,課外活動特別豐富,有學術性的,有娛樂性的,有培養能力和增強體能的。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由學校組織,學生自愿參加,如:專題討論會、短期培訓、外地考察、旅行等。另一類是假期活動,即利用假期辦班、搞科研,擴大知識面,感悟生活,發展體質,培養個性。
(4)媒體式。中小學生對電視、電影、廣播、錄音、高保真唱片等有特殊的興趣,他們愿意在這方面消磨時間。因此,針對這一特點,德育工作相應增加了“視聽”效果,充分使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以增強德育效果。
我國傳統的倫理道德教育其實是一座資源豐富的寶庫,里面有很多精華的東西值得我們繼承和發揚。只是由于有一段時間由于受“左”的影響,不能辯證地對待傳統的倫理道德教育,把它當成封建的東西一棍子打死,割斷了歷史。而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體制轉型時期,經濟體制的轉型必將帶來社會傳統價值觀與市場經濟文化的沖突,在這些沖突的背后,表現最為突出的問題是市場經濟存續的精神支柱——誠信道德資源的缺失,這已經嚴重影響了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損害了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前人在誠信教育方面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很值得我們學習研究。誠信是我國傳統倫理文化的重要范疇,是我國傳統道德中最重要的規范之一。具體來說,儒家就視誠信為“立人之道”,它要求人們誠善于心,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真實好善。無論是待人處世,還是提高個人道德素養,都離不開誠信。由于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性善的信念占主導地位,因此特別重視人“誠”與“信”品德的塑造?!八^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大學》第四十二);“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以“誠”為基礎,中華民族形成了許多相關的道德規范,如為人的誠實”,對事業的“忠誠”等,正如《中庸》所說:“不誠無物。”“信”與“誠”是相通的品德。在中國古代,“誠信”是人們對自己負責的倫理規范,強調的是個人與他人交往中信守自己的許諾?!叭藷o信不立”成為中國人安身立命的基本準則,并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內容之一。這些都說明進行德育教育時要注意利用傳統德育教育資源,做到古為今用。
我國的傳統文化在世界上的影響越來越大,特別是近幾十年來儒家文化圈內的國家、地區政治穩定經濟持續發展引起了世界的矚目。研究學習東方的傳統文化成了一股熱潮。澳大利亞著名學者李瑞智曾說:“21世紀,儒家文化將不戰而勝?!保?]1988年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集會宣稱,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繼續生存,必須汲取中國孔子的智慧,發展人類文明。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也一直認為:“儒家思想深深地影響著我們東方的言行思想,是我們的精神支柱?!保?]
[1]張志祥,方鳴.國外德育的發展趨勢和我們的德育立足點[J].基礎教育研究,2000,(4).
[2]陳俊珂,國外中小學德育的發展趨勢[J].中小學管理,20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