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教育是培養學生想象創新能力最具成效的學科之一,然而在目前的兒童畫教學中,孩子的想象思維還不自然地經常受到各種約束,想象力得不到充分發展。
一、對兒童畫教學中想象力缺失的分析
【現象一】:灌輸型想象——學生在老師的“精心”灌輸下被動感知形象。束縛了學生的視野,學生的想象力得不到自由展現。
[分析]比如二年級的記憶畫《動物朋友》。教師做了充分準備和精心設計。在導入新課時,錄制了各種動物的叫聲,讓學生聽叫聲猜動物,并表演動物的行為特征。然后教師播放許多動物圖片,用兒歌的形式來分析特征。接下來教師還示范畫獅子、小兔、老虎等動物,然后讓學生跟著老師畫起來。結果學生畫出來大多數都是跟老師差不多一樣的動物,畫面十分雷同。
老師辛辛苦苦做了各種準備,卻不料限制了學生對其他動物的記憶,學生在老師的精心設計的束縛下被動想象,對動物形象的理解只能停留在教師所提供的幾種動物特征上。老師忽略了學生對各種動物的喜愛之情和對動物的多角度觀察和感受,讓學生的情感處于被動狀態,從而不能更好地開拓思維,產生新的創意。課雖以新穎開始,卻以失敗告終,學生的想象力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現象二】:程式化想象——兒童畫教學的程式化,抑制了兒童想象力的發展,兒童畫缺失有個性的想象。
分析:在現在的教學中,我們發現在孩子們的眼中春天就是“藍藍的天,嫩綠的草,低飛的燕子和河邊的垂柳”;冬天則是“冰天雪地,萬木蕭條”。程式化的畫面占據了兒童天真、活潑的思維空間,讓我們的孩子的想象越來越概念化,畫面流失了兒童畫應有的靈氣。
【現象三】:任務型想象——家長、社會的急功近利,讓兒童畫出現了假想象,失去了兒童畫獨特的魅力。
[分析]舉行各種繪畫比賽、書畫表演,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體驗繪畫的成功,這是無可厚非的。但比賽只是一種手段,而不是最終的目的。可惜的是,我們在具體操作時,卻摻雜了教師或家長太強的功利心,出現了教師代思、家長幫忙的現象,學生只是在比賽中被操縱的一個棋子,這樣就失去了比賽的真正意義,創作出來的兒童畫出現了兒童的假想象、假創作,讓原本想象之奇特、構思之大膽、手法之自由的兒童畫越來越褪去了童年的色彩。
【現象四】:眼高手低型想象——學生繪畫技能不足,導致學生雖敢于想象,畫時卻難于表現想象,想象力得不到很好展示。
[分析]小學中、高年級學生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逐步形成,有自己的見解,他們開始以客觀的態度去觀察現實生活環境并進行探索,逐步進入了兒童繪畫過程中的“視覺寫實期”。這一階段的學生開始由平面的空間思維逐漸向立體的空間思維過渡,對兒童畫中表現出的天真、稚拙不屑一顧,開始對成人繪畫中表現出的空間、透視、比例、技法以及客觀真實、細致的刻畫感到驚嘆與羨慕。學生在繪畫時開始追求真實,進入了既不天真又不成熟的“少年美術”時期,很多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想象力很豐富,說得非常好,但在動筆表現畫面的時候,卻無從下手,猶豫不決,茫然不知所措,不能大膽地表現自己的所想所見,實際造型能力跟不上藝術表現的需要。
二、對兒童畫想象力不足的思考與實踐
在兒童畫教學中讓學生自由地想象是美術教育的宗旨和靈魂,我們要聯系學生生活實際,選擇符合學生學習心理、易被學生接受、行之有效、恰當的教學方法,用富有情感和趣味的教學,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在繪畫中發展個性,給學生一個自由創新想象的空間,發展學生的想象力。
1.多感官參與,豐富學生的感知。
人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是從感知開始的。人類的知識無論是來自自身經歷的直接經驗,還是通過讀書得到的間接經驗,都是先通過感知獲得的。人類的知識無論多么復雜,都是建立在通過感知而獲得的感性知識的基礎之上的。所以在教學中要讓學生見之、觸之、嘗之、聽之,設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知器官,提升想象的質量。
如在學習畫《蔬菜水果》時,課前讓學生跟著爸爸媽媽去菜場觀察各種各樣的蔬菜和水果,通過實物的觀察,學生感受到了蔬菜水果的美麗,也感受到了濃濃的生活氣息,然后在教學中通過看看、摸摸、聞聞、嘗嘗、畫畫水果蔬菜,在學生觀察和了解各種水果的基礎上啟發想象:“現在我們來變魔術,讓這些水果變成小精靈,有眼睛、嘴巴、手、腳……而且會哈哈大笑,會生氣,跟小朋友一樣,它們生活在自己的王國里,如果你是水果蔬菜小精靈,你愿意打扮成什么樣子,做什么?”學生們興奮不已,隨著音樂做出了各種動作,并且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學生在繪畫時興致盎然,邊畫邊聯想。結果有的學生畫出了水果蔬菜小精靈開趣味運動會,有的學生畫出了發脾氣的菠蘿國王和蘋果王后變成巨人,有的畫出了美麗的奇異果公主穿著漂亮的花裙子在跳舞……
2.張揚學生的個性,讓學生的想象精彩綻放。
在色彩的運用上,學生一直存在著畫天空用藍色、畫樹用綠色等慣性做法。我在教學中只告訴學生最簡單的色彩知識原理,認識基本的色彩變化,要他們多畫自己對生活中色彩的那種感覺和偏好,不畫感念化的色彩,讓學生隨心所欲地涂抹“主觀的”、“好看的”、“有情感的”畫面色彩。當學生處于色彩與物象之間,無法對應既定的感念時,他們就會發揮一定的用色主動性,最后形成于畫面的色彩關系自然帶給人不同尋常的視覺效果。
3.應用多媒體,豐富學生的生活閱歷,為學生真想象提供平臺。
想象和創造必須以一定的知識、一定的生活閱歷為基礎。學生生活經驗少,閱歷不多,知識面不夠廣,從而導致大腦中基礎圖像信息少,這限制了想象思維的拓展。在現代科技日益發達、知識大爆炸的條件下,美術課中可應用多媒體,以此充實學生的圖像信息,豐富學生的生活閱歷,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如教《太空旅行》時,就可以用多媒體播放一些關于宇宙、太空、飛行器的動態錄像或靜態圖像,為學生提供宇宙的一些知識,使學生的想象能在這些信息平臺上得以發揮,思維得以發散。
又如教學二年級記憶畫《各式各樣的汽車》一課:
首先,我運用先進的教學媒體——計算機“畫板”教(記憶畫)。用電腦幻燈片展示現實中各式各樣的汽車,要求學生看過后說出自己曾經見過的汽車。目的是讓學生了解汽車的結構、款式、色彩等。電腦幻燈片的圖像效果清晰生動,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接著,利用“組合——分解——組合”的電腦動畫,剖析客車、貨車、小轎車等車的結構,讓學生自己分析、發現、討論,總結汽車的基本結構:每一部汽車基本上都有車頭、車廂、車輪三個部分。學生熱烈討論,主動參與教學,課堂氣氛活躍。本來到此“記憶畫”的教學任務就完成了。但是,我不局限于教學生會畫“記憶畫”,我要求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在電腦畫板上畫出自己理想(想象)中的汽車。要求從社會的需要出發,或學生憑個人的興趣,從汽車的外形、功能、色彩等方面大膽構思,勇于創新。
由于前面學了畫汽車的基本技能,掌握了汽車均有三個部分組成的“共性”,加上小學生沒有什么顧忌,思維活躍,因此學生們想象設計出有羽翼的汽車,有設計用太陽能保護環境的汽車,有變廢為寶用垃圾做能源的汽車。這樣,不僅達到了本課的教學目的,而且活躍了課堂氣氛,發展了學生的創造力。
4.利用“日記畫”,不斷提高學生的繪畫技能,讓兒童畫彰顯想象的活力。
“日記畫”就是用繪畫的方式來寫日記,用線條來記錄自己的所見所思,同時也可以附加簡短的文字。運用繪畫寫日記的方法可以使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記憶力得到發展,使眼、手、腦得到鍛煉,同時為創作積累素材。讓學生多畫日記畫,能很好地解決學生的眼高手低、觀念化的想象等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
教師的教學應著眼于童心的釋放,鼓勵兒童張揚好奇心。所以,教學要創設有利于學生想象的情境,這就需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挖掘,不斷嘗試,不斷總結,不斷創新。方式方法多種多樣,但要注意靈活運用,同時在應用中要注意:情境創設應貫穿教學始終,幫助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解決重點和難點問題;教師要善于運用生動、可親、風趣的言語與學生交流,及時肯定,幫助理順思路,調動學生的直覺感覺能力,激發想象,讓學生體驗美感;創設情境不可流于形式,要把創設情境當成課堂的主題;全方位、多角度地為學生營造一個富有藝術情趣的客觀環境,為發展學生的創造力提供良好的平臺。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懷德苑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