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目前我們普通中小學中還大量存在著停留于原始歌唱層面的歌曲課堂教學的狀況,我們教師不妨在以下幾個策略層面作必要的修正。
一、重視唱譜提升學生的歌唱能力
我們發現,目前新歌教學大多是以各種方式誘導學生反復聆聽直至學生默會來完成新授內容的,就一首歌曲而言,這種教學方式所能達成的歌唱質量水平是不可控的。而就音樂課程整體的培養意識而言,需要教師利用每一次接觸新歌的時機在歌唱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良好的音準感覺與準確鮮明的節奏感。由此看來,我們還缺少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即歌唱之前,有必要很好地生動有趣地唱譜。
我們提倡的唱譜,更多地偏重于模唱,也就是讓學生在已有旋律印象的基礎上進一步在老師的示范或者鋼琴的引導下模仿、聽唱。這跟專業音樂學習中的視唱曲譜有根本區別。對于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我們是不要求進行過繁過難的專業化視唱訓練的,但音準感覺作為音樂欣賞和表現的基石,有必要在這方面很好地打下基礎。低年級階段可以做先詞后譜的嘗試,在學生完全熟悉了歌曲之后,用模唱的方式跟著老師唱一唱歌譜,并且有選擇有針對性地小段背唱歌譜。有了低年級對音程模唱和背唱的鋪墊,才有可能在中年級開始識讀樂譜記號的同時進行簡單的視唱,從而過渡到高年級完成一些二聲部的合唱。歌譜,在處于書面狀態時僅僅是一種記錄音樂以便傳遞的載體,當它處于有聲狀態時,便包含了豐富的音樂元素,唱譜對于形成學生的音準概念與培養節奏感都非常有益。尤其是音準,往往出現學生演唱二聲部歌曲時,唱歌詞音不準,唱歌譜能唱準音的情況,這也證明了唱歌譜的發聲更有利于學生控制音高的準確程度,建立準確的音高概念。
二、起始前置抓好低齡歌唱訓練
很多老師認為,低幼年齡段的孩子歌唱器官發育不成熟,還不需要對他們進行歌唱教學的入門訓練。實際上,放棄低年級的歌唱訓練對他們將來的歌唱水平提升會形成非常大的負面影響。
在低年級學生歌唱教學中最為普遍的問題就是“大聲喊叫”。在學生用喊叫的方式歌唱時,發音器官通常都處于非自然的過度緊張的狀態。在自然歌唱的情況下,學生發出的聲音是比較松弛和美好的。而且在這種情況下,低年級學生“唱走音”的情況也會大大減少。所以,輕聲、用“耳語”似的感覺開始唱,已經成為一種低年級學生歌唱的“入門要訣”。我們注意到,嬰兒時期孩子的聲音往往比較“尖亮”,隨著年齡的逐漸增長,共鳴位置會逐漸下移。有關研究表明,嬰幼兒最先獲得的音區是在標準音——小字一組的a。新生嬰兒剛開始學習發音時音區還要稍稍偏高一點,通常的共鳴位置都在眼睛附近。由于低年級學生共鳴腔的偏下部分成熟得比較晚,他們應用這部分共鳴腔的能力也比較滯后,在中低音區學習歌唱,往往不能獲得漂亮的聲音。我們可以從重新喚醒嬰兒聲音位置的發音感覺開始,嘗試從較高音區往下唱。
三、以唱導唱提升教師的示范技能
音樂的節奏感覺、咬字吐字、強弱變化等等很多因素微妙地互相作用,影響著歌唱的總體表現力,教師必須提升自己的教學技術,有針對性地作出指導。這應該是音樂教師的重要職責——因為音樂存在著彌漫性。所以,我們提倡教師在教學中以唱導唱,不過多地用大量語言去說音樂,分析音樂。再多的語言也比不上美好的歌唱示范,讓學生在聆聽中模仿,在模仿中聆聽。
同時教師要提升指導歌唱的技能,善于發現問題,迅速尋找原因所在,有效又有情趣地糾正。教師內心對童聲自然歌唱的聲音定位要準確,其次要有相當的鋼琴伴奏能力,一則更好地烘托出歌曲情緒,二則有余暇在伴奏的同時傾聽學生的演唱。就像語文老師備課時反復咀嚼吟誦所教的詩作一樣,音樂老師要嘗試用各種速度、唱法反復演唱歌曲,對歌曲做充分的感受:是否存在更好聽的?怎樣唱更好聽?作為合唱基礎的普及型歌唱,同樣存在著共同協作,提升表現力,表達音樂美感的特性。讓學生在歌唱的模仿和合作過程中不斷反復聆聽,調整自我的發聲器官,形成更為和諧自然的張弛有度的聲音表現能力,由此也能享受著歌唱學習的整個過程。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天寧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