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以《如今家鄉山連山》為課題,參加了省評優課比賽,獲得一等獎。我突出“以情感人,以美育人”,讓學生盡情地感受與發揮音樂的美妙。整節課下來,老師和學生的心弦都隨著教學的推進而共振。
一、伴奏里的氛圍線。上課一開始,在歡快的歌曲伴奏聲中,我滾動播放了一組與本班孩子一起開心游戲的照片,立刻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通過讓學生觀看自己滑稽、有趣的照片,從學生無意識的笑中,巧妙地將話題引到“笑”這個主題上來。隨后,我立刻發問:“同學們笑得可真開心!老師也忍不住跟你們一起笑了呢!你們聽,老師是怎么笑的呢?”學生對比、比較之后發現,老師的笑聲富有節奏感,是有節奏的笑。
讓學生進行練習比較,最后我又將笑聲插上了音樂的翅膀,用歌聲唱出,通過練習,學生很快掌握了唱斷音的方法,輕松地掌握了斷音記號。學生在學習音樂記號時,感受在先,概念在后,真正做到了樂學、會學。正是這種歡樂的情緒基調,讓每個孩子都融入課堂,感受音樂之美,讓每位聽課老師都覺得新鮮,吸引眼球,成為本課的一大亮點。
二、山脈上的旋律線。學唱歌譜環節,我認為是本節課中的另外一個亮點。因為本次評優課活動在徐州舉行,因地制宜,我在徐州的山脈上畫旋律線,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本環節一開始,我就先讓學生轉換角色,由學生來當一回導游,帶領老師走進徐州,領略徐州的風光。正當大家情緒高漲時,我出示了事先準備好的徐州著名山脈的照片,此刻大家都流露出驕傲、自豪的神情,于是我就順水推舟,山脈上立刻跳動出兩句旋律:
讓學生直觀地從畫面上以旋律線導形,從比較圖形入手,通過老師視唱,引導學生認識旋律起伏的特點,從中發現相同、相似的元素,使學唱更高效,富于樂趣。
三、歌聲中的情感線。在音樂課堂教學中,堅持范唱是我的教學特點。我認為,教師的范唱是傳遞音樂教學意圖的最好、最直接的形式,學生可以最快最有效地獲得感受,或模仿或積累而形成自己的認知,變成自己的音樂體驗并表現出來。例如在教唱本課時,通過我聲情并茂的范唱,同學們都感受到歌曲的感情基調是快樂的、開心的。隨后,我問道:“為什么農村的人們這樣開心快樂呢?”經過我的再次范唱,學生欣喜地發現:“因為糧食大豐收了,勞動帶來了豐收,勞動是那樣快樂,同時豐收也帶來了喜悅!”此時,學生精彩的回答立刻抓住了整個歌曲的感情基調,并準確地概括了歌曲所要表達的內容。在之后哼唱歌曲的過程中,學生自然而然地拿捏住了歌曲的演唱狀態。
四、演唱時的幸福線。在學唱歌曲時,我為學生營造了一個合作學習、愉快交流的氛圍。在歌曲末句情感處理的環節,我通過一笑、二親、三嘆將整節課推向了高潮。一“笑”,老師飽含深情地朗讀歌詞,啟發學生“媽媽為什么笑”,學生發現,媽媽笑的是自己的孩子如此聰明,把高高的谷堆比作了山,糧食大豐收,如今家鄉山連山。二“親”,老師扮演媽媽“親一親”孩子,學生觀察老師的動作,從而引導學生唱準該句中的休止,自然而生動地解決了難點,并且讓學生體會到演唱這一句應該用p(弱)這一力度記號來表達。三“嘆”,老師范唱歌曲末“喲喂”,學生從老師的范唱中,體會思考,發現歌聲從弱到強,越傳越遠,此處應加入漸強記號,沉浸在回味媽媽無比甜蜜、幸福的吻之中。最后師生接口唱,師“親我小臉蛋”,生“喲喂”,全班陶醉在其中,幸福感十足。
五、創造時的甜蜜線。在“我與媽媽同看山”這一環節,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合作表演,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把連綿起伏的“谷堆”表現得惟妙惟肖,有的圍成圈搭起手,有的蹲著,有的坐著,有的拿起凳子做道具站立在凳子上,變成連綿的“谷堆”,而我和一位學生分別扮演媽媽和孩子,當我領著孩子(領唱)穿梭在“谷堆”中時,仿佛置身于麥浪滾滾的田間地頭,學生那甜美清脆的歌聲令人陶醉,師生沉浸在濃濃的甜蜜與幸福之中,此時響起了聽課老師的熱烈掌聲。整節課一個圓滿的收尾,就像一臺精彩的戲劇在各種造型和優美的歌聲中拉下了帷幕!教師點燃了學生的情智火花,學生在教師的情感撥動下,打開了想象的翅膀,未成曲調先有情,盡情抒發著自己對音樂的理解,將音樂之美淋漓盡致地表現在大家面前。
(作者單位:江蘇省吳江市實驗小學愛德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