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在我們周圍運動現象可以說無處不在。人可以做各種運動;在外力的幫助下物體也可以運動。
二、感知平移和旋轉現象
1.分類、感知。
(1)依次出示6個運動的畫面(火車、電梯、風扇的葉片、直升機的螺旋槳、纜車、鐘表面指針的運動)。
(2)提問:這幾種物體的運動方式相同嗎?它們分別是怎么運動的?可以一邊看,一邊跟著做動作(分別用手掌的水平移動和用手指畫圓圈表示)。
(3)談話:你能根據它們不同的運動現象,給它們分分類嗎?互相商量商量。
(4)反饋:你是怎么分的?為什么這樣分?(學生交流分類方法及分類的理由,并輔助手勢表示)
2.揭示課題:像火車的運動、電梯的升降、纜車的移動,這樣的運動方式叫平移。而像風扇葉片、螺旋槳、鐘表指針這樣的運動,叫旋轉。
3.練一練。
(1)談話:生活中你還在哪里見過平移或旋轉現象呢?
(2)出示想想做做1的圖形。
(3)學生反饋,并用手勢表示。
(4)小結:窗戶的運動、國旗的升降……都是平移。旋轉門的轉動、方向盤的轉動……都是旋轉。只要留心觀察,平移和旋轉真是隨處可見。
4.(演示汽車模型)假設這輛汽車正在一條筆直的公路上行駛,你說說汽車的這種運動叫什么?
5.小結:其實,在生活中平移和旋轉現象并不都是單獨存在的,它們經常會同時出現在同一物體上。
[設計意圖: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內容和學生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從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導入,容易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并且教師在選擇實例時,選用了能夠反映概念本質屬性的感知對象,盡量排除了非本質屬性的干擾。為了讓學生構建準確的平移、旋轉概念而又不用語言表述,教師采取了這樣的措施:用動作的準確性彌補語言表達的不足。最后,汽車模型的出現讓學生明白平移和旋轉的相互依存關系。]
三、研究平移
1.感知平移距離。
(1)談話:今天我們重點來研究平移。其實,平移現象還可以表現在紙上。(出示房子一格一格移動的動態圖)
(2)提問:小房子的這種運動叫什么?它是向哪個方向平移的?
(3)提問:小房子由原來的位置向右平移到現在的位置經過了幾格距離?
(4)操作:拿出圖紙自己研究研究,然后四人一組討論討論。
2.理解平移距離。
(1)學生反饋討論結果。
(2)教師重點介紹抓住“頂點”來數的方法:這種數格子的方法真好,抓住了房頂上的一點。平移之后這個點現在的位置在哪兒?數一數,這點原來的位置和現在的位置之間有幾格?
(3)提問:只能選擇這個點嗎?還可以選擇哪個點?
(4)操作:請你在左邊的虛線圖上任選一點,標出來。平移之后這點現在的位置在哪兒?數一數這兩點之間有幾格距離。
(5)反饋:學生介紹自己所選擇的點,以及平移的距離。
(6)追問:我們選擇了不同位置上的點,分別數出了它們原來的位置與現在的位置距離有幾格。你發現了什么?
3.小結:今后,要看一個圖形平移了多少格,只要看其中的某一個點原來的位置與現在的位置距離有幾格。
4.練一練。
(1)提問:這個圖形可以在紙上左右平移,也可以上下平移。(出示房子上下平移圖)你打算怎樣數這個圖形平移了多少格?
(2)操作:生獨立完成24頁圖、26頁圖。
[設計意圖:矛盾是激發探究欲望的最有利因素。在這個環節中,學生對房子圖平移的格數會產生不同的猜測。教師利用這個機會,先讓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究,然后在小組中充分展示思維過程,同時也能在傾聽中把自己的想法同其他人的方法進行比較,理解和采納不同的意見。這樣,既呈現了多種方法,又發現了規律。同時,教師適時優化方法,緊緊抓住圖形上的“點”,讓學生重點研究,大大降低了錯誤的概率。]
四、畫平移之后的圖形
1.談話:運用這個方法,我們還能按要求畫出各種圖形。
2.試畫三角形平移圖。
(1)提問:這里有一個三角形,題目中要我們把這個三角形怎么樣?(向右平移6格)你打算怎么畫?
(2)學生嘗試畫。
(3)交流:跟你的同桌說一說你是怎么畫的,要說清楚你先畫了什么,再畫了什么,最后畫了什么。
(4)展示反饋。
(5)示范畫法:三角形有幾個頂點?可以先分別把這三個頂點向右平移6格,最后用直尺把這三個點依次連起來。
3.試畫平行四邊形平移圖。
(1)要求:想好先畫什么,再畫什么,最后畫什么,然后再動手。
(2)教師巡視、指導。
4.歸納:畫平移后的圖形,都是先找到圖形的端點或頂點平移后的位置,再根據平移后的點畫出圖形。
[設計意圖:通過動手操作畫圖的練習,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平移距離的理解。同時,鞏固了對平移距離的理解。]
(作者單位:江蘇省鎮江市京口教師培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