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敏蕓,中學高級教師,江蘇省師德模范,江蘇省語文特級教師,揚州市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揚州市第二批名校長。主持國家、省、市級研究課題10項。
小學語文是一門兒童的學問,就像語文教學是我們語文教師的一門學問。學問當從問切入,就如鉆研語文教材我喜歡從課后問題入手一樣。我在我的語文教學實踐中一次次問道語文——問語文的工具性,語文是不是更應該提供能量?問語文的人文性,語文是不是更應該體現素養?問“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的統一,是不是就是智慧?“問題”是建構學習的載體,我試從三個維度詮釋我的語文教學。
語文就是學生的動能。語文是能動的,語文教學就是把學生的潛能點燃轉化,讓學生的認知、情感、思維聚合裂變,讓學生的語言、精神升騰綻放,進而讓學生實現自我世界的心靈翱翔。語文里有語言有精神、有情感有實踐、有文化有科技、有閱讀也有寫作……就像課文《夢圓飛天》,語文教學的飛船在動力能的推動下環繞與穿越,教師與學生天際對話,最終實現語言與人的回歸。
語文的能量來自創生,是知識與能力的聚合。語文能源的種類及組合方式很多,有誦讀感悟,有經典潤澤,有文化熏陶,還有生活的積淀。動能力的關鍵在于創造的點燃、生命的激發和活力的四射。動能語文,讓學生攜帶著“鮮明的思想”、“活生生的語言”和“創造創新的精神”完成飛天。語言與精神、能力與素養同構共生。
引問模式是對話教學的“真金”。教學如飛船發射,有相對固定的模式。引問教學模式,就是用教師的引(問)生發學生的問,引指向問,問回應引。以教學課文《金子》為例,我的引問從課文為什么選擇“彼得”,而不是寫其他人開始,引發學生設問——“彼得”與課題《金子》有何聯系?通過師生對問,揭示人生最寶貴的“金子”是勤勞勇敢、不屈不撓的精神。課尾收問——在這一課的學習中我們找到了哪些“金子”?然后學生自問——我們該如何找到自己“人生的金子”?教師的引問、反問、對問、收問讓學生產生疑問、思考設問、平等對問、深化自問。“引問”是點燃、是催化、是穿越和回歸。[課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坑坑洼洼的地方已被大水沖刷平整,松軟的土地上長出了一層綠茸茸的小草。”我引問學生這句話中哪些詞用得好?(“坑坑洼洼”和“綠茸茸”)在我引領之下,學生設問——“平整”是否與“坑坑洼洼”相對應?另一個學生也設問——“松軟”可否再加一個“軟”字,和“綠茸茸”相對應?還有學生提出在“沖刷”后面應加上一個“得”字。結果句子被改成了——“坑坑洼洼的地方已被大水沖刷得平平整整,松軟軟的土地上長出了一層綠茸茸的小草。”這真是我們在引問教學中找到的語言“金子”。]
引問屬于本質意義上的教學對話,是引導疑問、引發設問、引領對問、引申自問的探究過程。教師的引與學生的問對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進而生成新的問題,再解決問題,完成意義的構建與素養的形成。
語文的智慧在于創生。漢語是一門智慧的語言,象形文字本身充滿了智慧,漢語中的成語、俗語、對聯、古詩等也極富對話的內涵。教材中類似“詞串”的獨具匠心的編排,更加彰顯了母語教學中文本與文本對話的創生之美。
語文是教師與學生的平等對話,是師生與文本的深入對話,也是自我與他我的和諧對話。教學對話也可以跨越時空,就像現如今流行的穿越劇一樣。我們可以和唐代的詩人對話,可以讓李白和蘇軾圍繞秋天的古詩對話,甚至可以讓學生這樣作文——孫悟空跑到《水滸》里。
左腦與右腦的對話創生智慧,對立兩極的對話創生和美。語文,就應該是智慧而美麗的。這或許就是語文的門道。
語文,是豐盈師生智慧的學問。我們問道語文,追尋能夠讓學生飛天的語文;我們引問對話,積極建構創生的語文;我們傾心智慧,給學生美麗而幸福的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