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在教育名言的引領下,綜觀當下的語文課堂,老師們都變著法兒地讓學生一遍又一遍地朗讀課文:范讀、齊讀、指名讀、自由讀、默讀、引讀、分角色讀……可以說是百花齊放,“讀”領風騷。其中,“齊讀”頗受老師們的青睞。很多老師特別欣賞“齊讀”所營造的書聲朗朗的學習氛圍。然而,“齊讀”這種簡便又易行的朗讀方式是否高效,卻很少有人思考。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課堂中動輒就讓學生齊讀,談何學生的個性化閱讀呢?特別是低年級學生,齊讀多了,如同戴著鐐銬跳舞,極易使他們在小小年紀養成唱讀的習慣,這是值得引起重視的事情。張慶先生曾說:“一旦學生養成唱讀的習慣,就是個人讀,也脫不開唱讀的腔調,學生又哪能顧得上體會語言文字,讀出思想感情呢?”其實,老師們可以想一想,在現實生活中,除了集體宣誓、集體朗誦等極少數場合外,齊讀恐無“用武之地”吧。因此,齊讀不可亂用、濫用。
當然,齊讀在教學中能造聲勢、烘氣氛、促發展等。我們要一分為二地看待齊讀,不能一棍子打死。如果在課堂教學中需要齊讀,應從以下幾方面考慮,讓其行之更有效。
1.選準齊讀的課文。選入教材的大都是文質兼美的散文、詩歌、故事等,但并不是所有的課文都適合齊讀。只有那些情感熾熱、氣勢磅礴的課文,通過“氣壯山河”的齊讀,才能使作品的情感和氣勢得到完美的再現。
2.抓住齊讀的契機。選擇合適的時機齊讀,會收到很好的效果。比如發現有學生上課走神的時候,可以讓學生齊讀某些片段,統一學生的步調,避免學生“開小差”。
對于學生不熟悉的文體或者很多學生讀起來感覺比較難的內容,可以在教師范讀的基礎上,通過“齊讀”營造一種氣勢和氛圍,使讀得好的學生帶動閱讀有困難的學生。對于特別重要的內容也可以通過學生的齊讀加以突出和強調。
教學中,在學生默讀課文、了解內容、掃清障礙的基礎上,讓學生聽名家的朗讀錄音或教師的范讀后,便可以選擇精彩的段落,讓學生模仿名家或教師的朗讀進行齊讀,這樣也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這時的齊讀,肯定比分析、討論、感悟之類更有價值。
3.把握齊讀的技巧。齊讀,顧名思義,就是全班或一組學生整齊劃一地讀同一個內容。在實際教學中,很多老師都會不約而同地選擇全班齊讀的方式。其實,齊讀的形式可以豐富一點,除了全班齊讀之外,還可以男生齊讀,女生齊讀,小組齊讀;甚至在分角色朗讀時,安排其余學生齊讀敘述的語句。這樣,不僅讓擅長朗讀的學生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華,而且讓更多的學生也能積極參與。
齊讀,不應該成為學生濫竽充數和產生唱讀的“溫床”。只要我們課前精心安排,課中適時抓住齊讀的契機,就一定會讓齊讀奏出韻味無窮的“和弦”“和諧”之音。
(作者單位:江蘇省宿遷市宿豫區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