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語交際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口語交際的目標任務是:具有日??谡Z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然而口語交際的教學現狀及成效不容樂觀,平時在教室上課或在辦公室辦公時,經常會有其他班的學生來代某位老師問個話,或通知一件什么事情,或借某樣東西等等,往往是冒冒失失地沖進來,沒頭沒腦地說一句,既沒有稱呼,又沒有交代他是哪個班的,哪位老師叫他來的,有時候甚至要做的是什么事也說不清楚。
顯然,這些孩子沒有意識到自己在與人交際,更沒有意識到自己在交際中存在的問題,課堂上所學的口語交際的知識拋之“九霄云外”。口語交際教學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學會在生活中與人交往,教材中幾乎各單元都安排了口語交際練習,課堂上進行過不少的日常口語交際訓練,老師們的教學任務也應該都完成了,為什么學生到現實生活中就“失語”了呢?筆者以為,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是口語交際教學評價缺位。受一張試卷評價學生學習能力的應試教育的影響,很少有哪個學校專門設置測試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現場”口語交際操作。在試卷中也很少見到有關口語交際的檢測內容,尤其是生活化的口語交際內容更少。由于口語交際教學評價的缺位,為了完成教材中的教學任務,有些老師就把課本上的口語交際內容死板地講授給學生,不注意設置生活“現場”讓學生進行交際練習,致使口語交際在學生的生活實際中效果不彰。
二是交際話題缺乏“現場”感。許多版本的語文教材中,都設計了一定量的口語交際話題。有些交際的話題對于學生來說是普遍適用的,比較貼近現實生活,但由于地域的差異或是學生生活實際的差異,并不是每個話題都適合所有學生。有的話題對于某些學生來說離實際生活很遠,有的話題則過于陳舊、缺乏時代感,激發不了學生交際的興趣。而老師在使用教材中的交際話題時,又不加選擇地直接使用,沒有進行適當的加工或拓展,使得這些話題缺乏“現場”感,因而課堂教學味同嚼蠟,不能調動起學生的口語交際興趣,當然也就影響了交際效果。
三是口語交際缺乏向生活中遷移。課堂上多數學生對如何進行口語交際似乎也很清楚,可實際教學中教師卻缺乏將口語交際話題向生活中遷移,導致學生到了生活“現場”中沒有用的意識。這可以說是“理念”有了,卻沒有向行為上轉變。老師又缺乏對學生“理念向行為轉變”的引導,甚至在生活中發現學生口語交際不規范、不到位,也不及時進行提醒。致使學用兩張皮,課堂所學沒有向學生課外生活延伸。
那么如何使學生由“失語”變為“善語”,真正實現課堂教學與學生生活的接軌,體現口語交際教學的價值呢?筆者以為可以從教學設計的“現場”感入手:
1.引導學生從“現場”中準備交際材料。
與學生生活緊密聯系的口語交際的教學話題有了,就要著手口語交際的前期材料準備了,這一過程更應該注意回歸生活“現場”,因為這是對口語交際教學的進一步延伸。內容來自生活,交際材料的準備就應該回歸生活“現場”,與生活進行更為親密的接觸,引導學生到“現場”中去獲取交際所需的第一手材料,讓交際“積蓄”豐厚,有底氣。
在這一階段中,教師應是引導者、實踐者、參與者,應與學生站在同一高度,了解、關注、參與生活實踐。所以,教師應提前做好布置,帶領學生、引導學生充分融合到生活中去。如:教學《七嘴八舌話環保》這一話題,就要提前布置學生到一些小區、村莊或校園走一走、看一看、訪一訪,對周邊環保的實際情況有充分的了解,然后再回到課堂上,學生才有話可說。
2.努力創設“現場”化的口語交際情境。
口語交際是在特定的環境里產生的言語活動,離開了特定的環境就無法進行。它的最大特點就是言說者和交流對象的同時“在場”,在于現場的“交互性”。言說者直接面對特定的場景和交流對象,言說的效果好還是不好,交流對象的反應,言說者當場就能直接感受到。如果不能形成良性的互動,交流效果就很差,甚至導致交流中斷,不能持續下去。因此,口語交際能力的核心就在于言說者的現場感。所說的能否迅速為交流對象所接納或產生對話的愿望,這是交流成功的前提,這也是口語交際教學的重點。
因此,我們在進行口語交際教學時,要精心創設符合學生生活實際的體現趣味性、實用性的交際情境,盡可能地回歸生活“現場”,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這樣,學生學習口語交際的主動性就會被激發出來,學習的動力就會增加或持續,他們就會帶著情感、懷著濃厚的興趣,走進口語交際的情境中,去做進一步的體驗。
著名教育家李吉林和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對創設口語交際情境,頗有研究。在他們所寫的書中,有許多非常成功的口語交際課案例,巧妙設計了許多在學生生活中每天都可能發生的情境,激發了學生口語交際的熱情。
3.積極引導學生到“現場”中鍛煉。
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存在著大量的交際活動,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利用這些“現場”活動開展學習和鍛煉。如,讓學生到鄰班借東西;代老師轉說一件事;本班老師有事,請某某老師來代課;向老師或同學請教問題;同學鬧矛盾,主動去調解;去校小賣部為班級購物;發現同學中有不好的現象,上前勸說或委婉制止等等。教師還可以針對某個問題有意識地組織學生開展一些采訪、調查和辯論等活動。要盡可能增加“現場”訓練的次數,引導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進行交際,以鼓勵和誘導為主,經常反饋學生在生活中的交際狀況,不斷增強學生在生活“現場”中交際的意識。
此外,在課堂教學中,還要讓學生明白,在生活現場中的口語交際,說的話要通俗易懂,要有針對性,要少用書面語,要盡量口語化,所說的每一句話,都必須能讓聽話的人即刻就聽懂,就有反應和交流。
總之,我們要正確認識生活與口語交際的關系,要努力創設生活化的口語交際情境,經常帶領學生走進生活“現場”,同時加以科學的教學評價,這樣就能不斷提高學生在“現場”中的口語交際水平。
(作者單位:江蘇省淮安市人民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