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申斯基有句名言:“智慧不是別的,只是組織得很好的知識體系。”這句話很中肯地說明了梳理的重要性。復習教學中通過指導學生把所學知識進行系統的整理歸納、對比梳理,可以使零散的知識系統化,使容易模糊的知識清晰化,使學生看到并掌握各部分知識的全貌與內在聯系,完善認知結構,訓練和培養他們類比、轉化、演繹以及歸納、概括的能力,再次感悟、領略數學的思想方法,以便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梳理不僅可以使學生所學的知識系統化、結構化,還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創造、審視和提升的機會。
【案例】怎樣進行整理?
1.提問:這三道題“■+■+■,48×8×125,7.36-(2.36+3.79)”簡便運算的依據是什么?我們還學過很多運算律和運算性質,有必要對它們進行整理,以幫助我們記憶和運用。那怎樣進行整理呢?
2.課件出示要求:①請四人小組合作完成。②討論要整理的運算定律和運算性質有哪些。③商量可以按怎樣的方式進行整理。
3.小組進行整理,老師巡視。
4.全班交流:請小組來交流一下。
(此環節共用時8分鐘)
案例中的梳理環節注重了學生的個性化整理,主體得到了尊重,課堂實現了開放,但學生是否整理齊全、是否復習到了“要害處”?小組整理時,弱勢成員的想法是否得以體現?學生梳理好了以后,是不是展示一下學生作品就好了?那么,復習中究竟該如何指導和組織學生進行梳理呢?我想,至少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先進行個體的梳理。
不管個體梳理的環節安排在課前還是課中,它都是不可或缺的。因為,個體梳理既可以保證讓每個學生深度參與和經歷梳理的過程,獲得對梳理知識的過程性體驗和經驗積累;同時,來自學生原生態方法的多樣化又為進一步的小組整理積累了素材和靈感,還能避免四人小組內弱勢學生被邊緣化的可能。當然,個體梳理的重要性還體現在它是教師研究學生、調整和改進復習教學的依據。
2.注重對學生的指導。
教師對于學生整理知識的自主探究,決不可放任自流,應著力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首先,小組整理之前,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梳理要求進行討論,比如:說說整理這些運算律要考慮什么,注意什么?六年級的學生是有原認知的,他們會說“簡潔清楚”、“不要遺漏”等關鍵詞,有了這樣的規范,那么在接下來的小組整理中,就有了實施的標準。其次,要引導學生在組內進行材料的對比與欣賞。比如:學生各自整理后四人小組合作,各人就會帶著自己整理的東西互相交流。通過互相交流,學生在對比中就有了一種自主優化的意識。再次,教師要針對學生梳理中的問題進行即時指導。比如,上述案例中,不少學生在小組整理時抄寫運算定律、運算性質而不是默寫,這就意味著這些學生的頭腦里還沒有這個結構。出現這樣的現象該怎么辦?教師可以針對學生情況引導他們思考:有沒有什么方法能把梳理的幾個定律想全?從而引導學生由加法遷移到減法,或者由結合律聯想到其他的運算律……通過聯想,舉一反三,在頭腦中形成一個完整的網絡結構。此時學生收獲的不僅是對具體的整理內容的完整性認識,更是跳出具體內容的方法的提升。
3.深化對梳理結果的認識。
僅把梳理結果作為呈現和展示的材料是不夠的,老師至少還要針對學生的梳理成果進行追問,比如:“這幾種整理的方法有什么聯系和區別?他們是用什么標準來整理的?我們怎樣把它整理才能讓大家一眼就能看清楚?……”像這樣最后議一議的優化過程是不能省略的。如果這時再請小組完整地整理一遍,不許抄,要自己去想,這樣他們就有一種結構了。在這樣的整理之后,學生會慢慢體會到:不同的內容可以有不同的整理方式,超越各種形式,就能將知識的結構凸顯出來。
梳理的過程,其實就是提升學生綜合整理知識的能力的過程。學生在經歷自主整理知識的過程中,通過交流、對比、補充,共享同伴的成果,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建構一個條理清晰、系統的知識網絡,有序而充分地體現各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就可以形成相對穩定的知識結構并逐步形成自主復習的習慣。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熟市教育局教學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