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傳授語文知識、豐富精神生活為目的。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老師指出:語文教學的所謂亮點,首先應該在朗讀上。學生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就證明課文的內容理解了,文章的思想感情體會出來了。
如《大江保衛戰》一課,開頭這樣描述:“1998年的夏天。暴雨,大暴雨,一場接著一場。奔騰不息的長江,轉瞬間變成了一條暴怒的巨龍,瘋狂地撕咬著千里江堤。荊江告急!武漢告急!九江告急!……”這段話,向人們傳遞的是一種怎樣的情況?——緊急!如此萬分危急的情況,學生如何感受?唯有讓學生朗讀,使學生在一遍一遍的朗讀中咀嚼、回味,此刻老師的講解便顯得多余、累贅。
朗讀,是學習語文一個必不可少的有效途徑,也是語言實踐的重要形式。《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各學段都有關于朗讀的目標要求,且提倡要讓學生在朗讀中通過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態度,學習用恰當的語氣語調朗讀,表現自己對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態度的理解。但是,我們也發現,語文教學中的朗讀還沒有普遍得到語文老師的重視,朗讀作為一種教學的方式和內容,還存在著讀的方式上的單一、層次上相對模糊等操作問題,朗讀貫穿語文教學的理念需要進一步確立。那么,語文教學如何充分有效地運用朗讀,發揮朗讀的最大效益,幫助學生提高語文學習的能力和水平,使語文教學充滿魅力?
一、停滯處,讀出文本的情味
文本是用來傳達信息的,也是用來表情達意的。很多時候,文本中的一個詞語、一個句子、甚至一個標點,都蘊藏著豐富的文本信息,也是作者豐富情感的別樣表達。學生讀到這些地方,往往會因為理解的局限,形成閱讀的暫時停滯,從而影響閱讀理解的深度和廣度。教學時,教師應該抓住這些作者傳情達意的敏感處,抓著作者表情達意猶未盡之處,設計卓有成效的讀悟形式,彰顯文本內涵,豐富學生的語言體驗,提高學生的語感。
人教版的《荔枝》,是作家肖復興的一篇回憶母親的散文。作者將深摯的感情蘊藏在字里行間。“而今,荔枝依舊年年紅。”是文章結尾作者發出的慨嘆。仔細咀嚼這句話,其中蘊藏著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作者戛然而止的思緒和感情是什么?教學中,教師便可引導學生朗讀,揣摩此刻作者想說又未說的話是什么?
師:“荔枝依舊年年紅”。是啊,荔枝依舊,不再“依舊”的是什么呢?聯系上文讀一讀吧,你定能讀出作者想要表達的感情。
生:是母親已經去世,荔枝還有,可是母親沒有了。
師:是啊,這是一種無奈,一種“兒欲行孝母不在”的無奈。荔枝是紅了,可母親呢,母親又在哪里?即使荔枝再多,再好,可是母親,這最愛吃荔枝的人卻不在了。把這種感情帶進去,讀一讀,你還能讀懂些什么?
生:作者感到遺憾,一種無法彌補的遺憾。
師:是啊。這時,作者一定是發出長嘆,嘆自己無能為力,嘆自己心中的那份遺憾,讀出這種感嘆吧。
生:而今,荔枝依舊年年紅。
師:同學們,這樣的感情,作者不說出來,比說出來更讓人感動,因為言有盡而意無窮啊!這種不可言傳的感情領悟得到了吧?再讀讀這句話吧,把你的理解都讀出來!
可以說,這句話是文章的點睛之筆,文章前面的敘事都是為了這句話的表達,作者對母親的全部的追憶和思念都包含在這句話中。教學中,抓住這樣的關鍵,也就抓住了文本的關鍵、教學的關鍵。教師引導學生在這樣詞句中回味、咀嚼,作者的感情、文章的韻味全都呈現出來。
二、疑惑處,讀出文本的韻味
閱讀教學,應該有“語文知識”的教學。在具體到每一篇課文的教學中,教師應該領著學生讀懂課文“說了什么”,“怎么說的”,還要引導學生領悟“為什么這樣說”,這樣,學生才能對語言文字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也就是說,學生學習語文,應該從文本為什么這樣說中,學到語文學科的知識。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具體的文本特點,引導學生關注語言表達的獨特之處,善于從文本中發現“為什么這樣說”的秘密。讓學生在讀中發現、思考、領悟,獲得語文的提升。
如一位教師教學《望月》的片段:
師:課文講述的是我和小外甥在星空下輪船甲板上的愉快交談。那么,課文的第二自然段寫的是什么?
生:寫的是月光下的景色。
師:其實,這段寫景也可以不要的。讀讀看,去掉這一段,文章的意思還連貫嗎?
生:可以去掉。
師:明明是可以不寫的,作者為什么還要寫這樣的一段呢?這個秘密還需要我們反復讀,才能發現。
生:這樣寫,文章就有了美感。
師:很好,能感受到美感,你很有領悟力。只是,作者一定還有更深的用意。這樣,老師來讀讀這段話,你們聽聽看,是否有新的發現。
(師讀得輕柔、舒緩,很有意境。)
生:我覺得是作者描述一種月光下的美好的感覺,這樣,我和小外甥的談話就很美,很愉快了。
師:說得好!這叫意境,文章的意境真的就是為了美感嗎?同學看看課題,再想想。
生:其實,這段就是寫月亮的。這樣的景色才會使我和小外甥去望月、賞月。
師:對極了!所以才有小外甥后來的美妙遐想啊!也許,配上音樂再來讀讀,你更能理解了。試試看。
寫景抒情的文章,學生很難領會的往往是意境,所謂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很多時候,適合的音樂、教學的基調,配合學生朗朗的讀書聲,才有“入乎其內”“領略其妙”的頓悟。
三、特別處,讀出言語的意味
不同個性的文本呈現出不同的氣質和韻味,文本的獨特表達總是曲折地表達著作者的思想,也形成了文本的獨特韻味。《我和祖父的園子》便是具有獨特語言氣質和韻味的作品,它的語言質樸、真誠、率真,散發著獨特的魅力。
師:這篇文章,你說容易也容易,說難懂也難懂。蕭紅究竟想起了什么?請你默讀課文,你會發現這里有一段話寫得很特別。這個特別的句子,你剛讀的時候,甚至都覺得它很啰唆,它不是我們讀得多了的比喻句,也不是排比句,這個句子,特別在哪里呢?你找到的話,請畫下來。(生讀、畫)
“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它若愿意長上天去,也沒有人管。”
師:是啊,這一段話,很特別。如果你掌握它的特點了,讀幾遍,就可以把它背下來。
(生自由讀、試背。老師隱藏一句,學生背一句,學生挑戰欲望很強,氣氛很熱烈。最后老師指著空白的屏幕請大家一起“讀”,學生“讀”得不亦樂乎。)
師:為什么我們可以這么快把這段話背下來呢?
生:里面的句子是反復的,比較好記。
師:是啊,特別的寫法往往蘊含了特別的情感,蕭紅反反復復寫,我們也來反反復復讀一讀。
師:我們試著再讀快一點。倭瓜愿意爬上架——(生接)……
師:反過來,你們帶著我讀,好嗎?(師生換讀)
師:特別的寫法有特別的心情。讀這段內容有些“重復”的話,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覺得園子里的一切都很自由、很開心。
生:我覺得一切都是無憂無慮的,想到哪兒就到哪兒,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生:我覺得院子里的動物、植物生命力很旺盛。
師:是啊,這特別的寫法,有特別的心情。讀這一段話,我們感覺到園子里的一切是那樣自由、快樂、溫暖。其實,它就叫“反復”,在這篇課文里還有一段反復結構的話,你們找找。
語言是有節奏、有韻律的,這些節奏和韻律表達個性,也是作者的情感的獨特表現。學生只有理解作者的感情,才能真正理解文字背后的深刻內涵。實現這個目標,依靠的是讀——讀中領悟獨特形式所表達的曲折的思想感情,再把作者的感情用自己的朗讀委婉地表達出來,這樣的朗讀才會更有意味。教學循著朗讀的層次不斷推進、展開、深入。
任何一篇文本都有自身的個性,都有自身的“秘妙”處。解開這些“秘妙”的密碼是什么?答案有很多,但最重要的還是朗讀。只要語文老師用好朗讀這把鑰匙,就能打開文本“秘妙”的大門,同時,使得教學向更深處漫溯……
(作者單位:江蘇省泗陽縣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