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口語交際能力是在口語交際的實踐中形成的。《語文課程標準》中強調以貼近生活的話題或情境來開展口語交際活動,重視延伸,重視日常生活中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毫無疑問,這是極符常理的建議與要求。但細察當前的口語交際課堂,喧賓奪主、重心偏移的現象相當普遍,使課堂變成了沒有口語交際或口語交際為襯的口語交際課。
1.借情境創設為由,異化為展示攀比活動。一位教師設計并實施了《我們去秋游》的口語交際課。教學時,讓學生首先明確這次口語交際的重點:秋游需要準備的物品。于是同學們從家中帶來各式旅行物品,在班級進行逐一展示與“說明”(實質是一種推銷)。生1:“我想帶上這只軍用水壺,它是我爺爺參軍的紀念物,我背在身上,不僅能讓我及時解渴,還能增強我的意志力。”生2:“我秋游時想帶上這一小袋壓縮餅干,小小一塊餅干,讓我無餓之憂。”……整個課堂十分熱鬧,也不乏精彩的介紹。但語文老師顯然忘記了這是一堂口語交際課,可以在大概介紹的基礎上,推出一些旅行物品作為交際話題,展開言語互動,達到交際目的。
2.借想象創新為由,異化為頭腦風暴活動。在語文等學科課堂中,抓住契機,促進想象,進行口語交際訓練是天經地義的,本無可厚非。但過多地去激發求異創新,實則搞一些荒誕的奇思拼盤,讓人不得其解。有教師教學《狐假虎威》一課時,為了給學生創設一個專門的口語交際機會,就以“有什么辦法讓狐貍現丑”為話題,讓大家發散思維。有學生說“讓老虎躲起來”,“把老虎打扮成山羊”,“干脆讓老虎逮住狐貍”……各種想法蜂擁而至,課堂上真是異常喧鬧。但冷靜回味,這環節充其量只是各抒己見的口語表達環節,離口語交際尚遠。
3.借游戲體驗為由,異化為嬉戲娛樂活動。注重角色體驗,置身于情境中,進行多向交流,理應是口語交際課的追求。猜謎、游戲、課本劇、小品等各種形式正被廣泛地運用于口語交際教學,毋庸置疑,這些形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尤其將其作為一種語文的綜合活動,它對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有著不可磨滅的功效。但不能排除有不少口語交際課演繹成了程度不同的活動課:為游戲而游戲、為表演而表演,表面的動感在一定程度上掩蓋了口語交際的失落。如果我們轉換角度,就游戲、課本劇等“如何開展”為話題,展開師生、生生溝通,那樣會比純粹的游戲、課本劇更接近真正意義上的口語交際課,也只有這樣,才會讓活動更服務于口語交際教學!
此外,在口語交際教學中的言行舉止、語言修養、語言規范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隱憂,筆者不再贅述。一言以蔽之,“口語交際”不是聽和說的簡單疊加,是一個聽方與說方的互動過程,只有交際的雙方處于互動的情態中,才會有真正意義上的“口語交際”。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皋市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