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是一門讓人變得聰慧的學科,通過數學學習應當讓學生積累基本的數學活動經驗,應在數學活動過程中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以下將通過一年級《我們認識的數》這一實踐活動課來闡述。
一、媒體演示,激趣導入
1.一顆算珠。
課始教師用課件出示計數器。
師:計數器上有一顆調皮的算珠,瞧,現在它在計數的哪一個數位上呢?(個位)表示數字幾?
現在它又跑到哪兒去了?(十位)又表示什么數呢?
同樣是一顆算珠,為什么一會兒表示1,一會兒表示10呢?
2.兩顆算珠。
師:一顆算珠覺得自己很寂寞,又招來了一個小伙伴。它們可親熱了,一起跑到哪兒了(都在個位)?表示多少呢?
生:它們都在個位,表示2。
師:真擠啊!一顆算珠把另一顆算珠輕輕地一推,看把它推到了哪里?(十位)它們這時表示什么數?
一會兒功夫,它倆又擠到了一起,看,這時它們是多少了?(都在十位)
請小朋友回想一下,剛才的兩顆算珠是怎樣變化的?都表示出了哪些數?你有什么啟發?
【評析】通過直觀演示,讓學生深切體會到算珠在不同的數位上能表示不同的數,并讓學生初步體會事物之間的變與不變,同時也讓學生初步感受到算珠在變化過程中還隱藏著一種“有序”的思想。當然,這些思想對于一年級學生來說都還是很朦朧的,此處的主要目的還是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奧妙之樂趣。
二、動手操作,體悟有序
師:太神奇了,用2顆算珠可以表示3個數。小朋友,你們想不想也在計數器上撥一撥、玩一玩呢?今天這節課,我們就邊撥算珠邊學習,在玩的過程中發現更多更神奇的秘密,好嗎?那么,用3顆算珠可以撥出哪些數呢?小朋友們愿意試一試嗎?
1.3顆算珠。
(1)撥珠要求。
用3顆算珠,在你計數器的個位、十位上撥不同的數,撥一個,記錄一個。比一比,看誰最會動腦筋,撥的數最多。(學生嘗試撥珠)
(2)師生交流。
師:誰來說說你撥出了哪些數?
生1:3,13,21,30。
生2:我不同意“13”,因為老師只要求我們撥3顆算珠,1+3=4,有4顆算珠了,所以不符合要求。
師:那正確的應該是多少?
生3:應該是“12”,她剛才可能是多撥了一顆算珠,也有可能是撥對了,寫錯了。(然后生1自我糾正為“3、12、21、30”這四個數)
師:有與他不一樣的嗎?
生4:我撥的四個數為3,30,21,12。
師:請小朋友比較一下這兩位同學各自撥出的四個數3,12,21,30和3,30,21,12,他們都撥全了嗎?有什么地方不一樣?
生5:撥的數都一樣,但數的順序不一樣。我認為前面一個同學撥的四個數比較好,它里面有一種規律。
師:有規律?你能上臺在大計數器上邊撥邊說說你發現的規律嗎?
生上臺在大計數器上邊撥珠邊說:先在個位上撥3顆珠,然后在個位上撥掉一顆,在十位上撥上一顆,接著在個位上再撥掉一顆,在十位上再添上一顆,最后把三顆算珠都撥在十位上。(學生自發給予了掌聲)
(3)小結提升。
師:這位小朋友說得真好,是啊,我們小朋友在思考問題的時候,要按照一定的順序去思考,這樣你撥出的數既不會重復也不會遺漏。如果不是按照一定的順序思考,你就可能會重復或遺漏。(板書:有序思考)(電腦再次演示撥3顆算珠的過程)
2.4(或5)顆算珠。(過程略)
【評析】學生的智慧是流淌在指尖上的,在撥珠的過程中他們深切體悟到撥珠一定要按照順序來撥,這樣才能不重復、不遺漏。低年級學生對于數學經驗的積累往往需要有一個往復的過程,盡管第一次撥三顆珠的時候,在教師的引導之下已初步感悟到應該“有序撥”,但那還只是停留在感官上,于是教師安排了同桌間合作撥4顆或5顆珠的活動,事實證明學生在撥珠時仍然產生了遺漏,但就在這樣往復的數學活動過程中,學生變得越來越智慧,操作活動的經驗也得到了不斷的積累。
三、勇于想象,探索規律
1.6(或7)顆算珠。
師:動手又動腦,你們個個都是聰明的孩子。接下來,我要讓大家當回小小猜想家,看誰能在腦子里用想的方法,說出用6顆或7顆算珠分別可以撥幾個數?
生1:6顆算珠可以撥出7個數。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因為我找到了規律,從黑板上看,1顆算珠可以撥出2個數,2顆算珠可以撥出3個數,3顆算珠可以撥出4個數,以此類推,6顆算珠可以撥出7個數。
生2:我發現算珠的顆數加1就等于撥出的數的個數。
生3:撥出的數的個數比算珠的顆數多1。
師:小朋友真是善于觀察,發現了這么多的規律,那么6顆算珠可以撥哪些數呢?我們現在不撥算珠,光用腦子想,你可以一下子報出來嗎?
生:6、15、24、33、42、51、60。
師:那7顆算珠可以撥哪些數?
……
【評析】從“動手撥”到直接讓學生“想象撥”,這對于低年級孩子來說是一次質的飛躍與提升。首先,學生在猜想的過程中主動去探尋規律,并利用規律直接說出用6或7顆珠能撥出幾個數,但教師并沒有停留于此,而是讓學生在腦中撥珠進行驗證,這不可不說是一種教學智慧的體現。這種在腦中撥珠的活動不僅提高了教學要求,更是讓學生在經歷想象撥珠的過程中進一步積累了動手操作的經驗,發展了學生的數學思維。
2.生活運用。
師:老師看到這些數,想起了一件有趣的事,想聽嗎?請你們聯系實際想一想。我的小侄女和你們的年齡差不多大,剛巧,她的年齡和她媽媽的年齡都可以用7顆算珠撥出的數來表示,請你猜一猜我的小侄女和她媽媽的年齡分別是多少歲?
(學生討論交流后匯報)
【評析】“生活運用”的例子給本堂課注入了濃濃的生活氣息,讓學生真切感受到本課所學內容與生活的緊密關聯性,學生在這一活動中既感受到數學好玩,也再次調用“有序撥珠”的經驗,在腦中進行了一次有效的撥珠活動,他們通過對腦中撥出的數進行逐個辨析篩選,最終猜到了老師小侄女與她媽媽的年齡。
3.8(或9)顆算珠。
你們能不撥珠,一口氣就報出8顆(或9顆)珠子所組成的數嗎?
(生基本都能有序地說出組成的數字)
這么快的速度就能把它們說完整,用的是什么好方法?你們一定是發現什么規律了吧?
生1:因為豎著看,這些數有很多規律,下面一個比上面一個多1。
生2:斜著也有規律,第一斜行每一個數都是整十數,第二斜行個位上的數都是1。
……
師:是啊,這些撥出的數橫著、豎著、斜著看都有規律,每一個數都在變化,再請小朋友仔細觀察,有沒有不變的東西?
(學生陷入沉思,有的皺眉想,有的在小聲議論)
生3:我發現這些數每個數位上的數加起來都剛好等于算珠的顆數。(學生們此時都表示出了強烈的認同感,在頻頻點頭)
……
師:是啊,變化當中又有不變,這就是數學的奧秘。
【評析】這一過程是開放的,學生思維再次受到挑戰,他們在交流中發現,在發現中體悟著這些數字背后隱藏著的無窮奧秘,感受著數學學習所帶來的快樂。
(作者單位:江蘇省金壇市金城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