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縣小學語文專家班結業匯報課活動中,特級教師周信東老師執教了《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一詩,帶給我許多思考。
這堂課的探究性朗讀教學特色鮮明。筆者試對周老師漸次提升、引領學生探究性朗讀古詩的過程進行賞析和解讀。
一、在探究性朗讀中發現學情
探究性朗讀以正確流利為起點。《語文課程標準》的實施,加上經典誦讀活動的推進,學生古典詩詞積累日益增多。課始,老師隨機抽查了幾個學生,都能正確流利且有節奏地讀好全詩。當老師詢問有多少學生能夠背誦這首詩時,只有一個學生沒有舉手。此時,老師說:“一首詩,28個字,大家都已經會背了,那這一節課我還能教什么、同學們學什么呢?”這一看似輕描淡寫的話,既基于學情確定了正確流利的探究起點,避免了無休止地在已經過關的初讀上浪費時間,還喚起了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對即將學習的內容產生了強烈的閱讀期待。
二、在探究性朗讀中還原畫面
理解是朗讀好的前提,古詩朗讀更是如此。古詩的文言語言與學生當下的語言習慣距離較遠,所以這種理解必須是學生對古詩意思的自我體認,而非照搬參考書的講述。因此教師就必須帶領學生在文本對話中一邊揣摩詩意,一邊體驗生活,將古詩還原成生活畫面,在學生的生活經驗中將詩歌喚醒,進而探究一種理解性的朗讀方式。周老師這樣引導學生理解詩句:
師:蘇軾曾經說過,“味摩詰(王維)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我們先來讀一首詩。(大屏幕上出示一幅圖:荷花苞上停著一只蜻蜓)
生(片刻的茫然后一學生恍然大悟插嘴):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師:這就是“畫中有詩”。我們再來讀一首詩。(又出示一幅圖)
生(立即齊誦):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師:這就叫“畫中有詩”。我們再來欣賞一幅畫。(大屏幕上出現古詩《望洞庭》)誰來讀一讀?
師:對,這樣就“詩中有畫”了。想象著畫面,一起讀讀這首詩。
師:我們再來看一幅畫。(出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這是一幅怎樣的畫呢?要想弄明白我們得先理解詩的意思。同桌合作,一人一句說說你對詩的理解。
(生合作交流,討論熱烈)
師:“黑云翻墨未遮山”什么意思?
生:黑云像打翻的墨汁一樣壓下來,還沒有完全遮住山頭。
師:黑云還沒來得及遮住山頭就怎么樣了?
生(齊答):“白雨跳珠亂入船”。
師:什么意思?
生1:白亮亮的雨點像珍珠一樣,亂跳亂濺著下下來,跳進了船里。
師:看來地球沒有引力了。(邊做手勢邊說)誰見過雨滴可以在空間亂跳亂濺著下下來?(眾生笑)
生2:白亮亮的雨點像珍珠一樣打在船上,胡亂地跳起來。
師:你的意思是只有打在船上的雨點像珍珠,或者其他地方根本沒下雨嗎?
生3:白亮亮的雨點打在水面上,濺起的水花像珍珠一樣,胡亂地跳到了船上。
師:這樣理解才符合生活實際。剛才兩位同學照搬了資料上的解釋,明顯不正確,“盡信書不如無書”,一定要學會獨立思考。
師:這樣的畫畫得出來嗎?剛畫出黑云遮住山頭的樣子,雨就嘩啦啦地下下來了。剛畫好“白雨跳珠亂入船”,又怎么樣了?
生:“卷地風來忽吹散”,一陣風吹來,霎時吹散了天上的烏云。
師:此時——
生:“望湖樓下水如天”。
師: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
生1:站在望湖樓上向下看,湖水像天一樣清澈干凈,像鏡子一樣明亮。
師:是說水像天嗎?
生2:是說雨過天晴,湖水清澈見底的樣子。
師:你平時沒有注意觀察,雨后的水面一般是渾濁的。
生3:這句話是說站在望湖樓上放眼望去,水天相連,茫茫一片,無比遼闊。
師:這樣反復地讀著讀著,你似乎看到了一幅怎樣的畫?
生1:一幅乍雨初晴的畫。
生2:一幅水天相連,茫茫一片,非常開闊的畫。
生3:開始是黑乎乎的一片,突然下起雨來,接著烏云又被卷地而來的風吹散了,最后雨停了,天又像原來的樣子了。
生4:我覺得這不是一幅畫,而是好幾幅畫面。
師:這首詩實際上是一組遼闊、敞亮、快速變化的畫面。讀出了畫面,誰再來讀讀這首詩?
(生朗讀,但仍然是開頭的那種腔調。)
師:為什么我們理解了這首詩,也讀出了畫面,還是讀得缺乏味道呢?
以上教學板塊,教師始終引導學生貼近自己的生活經驗理解古詩意思,探究朗讀形式,遵循的是興發感動的解讀路徑,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易于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養成良好的探究性學習習慣。這一板塊結束時學生的朗讀并沒有因為理解了詩意而得到提升,教師以“為什么我們理解了這首詩,也讀出了畫面,還是讀得缺乏味道”一問,一石激起千層浪,將學生置于一種兩難的矛盾的境地,使他們產生了更加強烈的探究欲望。
回顧整堂課,周老師始終以探究朗讀這首詩的教學策略為明線,以正確流利讀為起點,經歷理解讀、技巧讀、感情讀,用發自內心的聲音情動于衷地表述讀,這一探究性朗讀過程其實是一個品味、揣摩、求索的過程,從形式上看是聲音形態的探究,但從實質上看是探究聲音與意蘊、情感、生活的融合,是對文本、生命、聲音三者關系的探尋,是一個以發聲作為中介所進行的探究性文本解讀,所以整個過程又以正確深入理解詩歌為暗線,似乎猛然間與千百年前的詩人對話,喚醒了詩歌,實現了生命的共鳴。
(作者單位:江蘇省寶應縣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