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愛因斯坦也曾說過,發現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然而,在當前的課堂上,學生提不出問題或提不出高質量問題的現象卻普遍存在。究其原因,或許很多,但指導不得法,卻是重要的一方面。根據一段時間的課堂調研與實踐,筆者以為,質疑能力的培養宜做到三個“多”。
一、多階段
所謂多階段是指質疑能力的培養應貫穿教學的全過程,從初讀到品讀再到總結,各個階段無一例外。
初讀階段可引導學生提一些了解所學內容內涵的問題。比如,對課文中字詞句段本身含義以及在具體語境中含義的質疑。問題的表達形式多為“是什么”,目的指向整體感知文章大意,理清脈絡。
正如人的認知能力需要經歷由感性到理性、由具體到抽象的過程一樣,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認識也是從對一些最外部的表現特征的感知逐步轉化為對深層次特征的提煉與概括。因此,初讀階段的質疑停留于課文的淺表層次是不足為怪的,教師不必因此就斷言“質疑能力太差”,而是要引領學生向著高一層次邁進。
品讀階段可啟發學生提一些指向所學內容相互關聯的問題。比如,對不同的字詞句段相互關系的質疑以及對某個知識內容與課文中其他內容間的關系的質疑。問題的表達形式多為“為什么”,目的在于理解文章的重難點,揭示內在聯系。
總結階段則可指導學生提一些關于寫作主旨、句式、文法的問題,比如對句式、句子結構、段落結構以及寫作方式的質疑。問題的表達形式多為“說明了什么”“為什么這么安排”或“受到什么啟發”等,目的重在領悟創作意圖、寫作技巧,使學生對文章的把握由部分回歸整體,由膚淺趨于深刻。
三個階段的質疑,就其問題思考水平的層次而言是由低級向高級不斷發展的。因此,在第一學段,教師可側重于初讀質疑的指導,而到第二三學段,則要在品讀和總結階段的質疑訓練上下功夫。
二、多角度
教材中的文章都是一篇篇作品,它們都含有內容和形式兩個方面。至于兩者之間的關系,浙江師范大學的王尚文教授認為,形式實現內容,形式生成內容。語文教學的奧秘就藏在言語形式里。發現言語形式,關注言語形式,深入言語形式,從而把握它的奧妙,熟悉它的門徑,學習它的藝術,這就是語文教學最主要的任務,是別的課程難以替代的“獨當之任”。《語文課程標準》在第三學段的閱讀教學目標中也指出:要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故而,在培養質疑能力時,不僅要教會學生提出一些“寫了什么”的問題,更要提示學生充分關注作者“怎么寫”和“為什么這么寫”。
三、多方面
許多老師在培養學生質疑能力時,習慣于指導學生抓住課題、關鍵詞、重點句段中的疑惑難解處展開,其實,于有疑處質疑固然值得提倡,于無疑處生疑更應重視。課文中一些看似平淡無奇處常常暗藏機鋒,恰恰體現著作者獨運之匠心,值得我們作一番細細的揣摩。
1.前后矛盾處。
閱讀一篇文章時,只要我們前后聯系就可能發現一些看似彼此抵觸、相互矛盾處,引導學生就此質疑,而后進行探究、體味常會有意外之收獲。
如《厄運打不垮的信念》一文,作者開篇即交代談遷自幼立志要編寫一部翔實可信的明史。“編寫”一詞何意?學生大多不明白,一查詞典就會發現原來是“就著現成的資料加以整理”,換言之,談遷只需要做一些案頭的文字整理工作即可。可是,下文寫道:新書的初稿完成之后,談遷特地到北京四處尋訪,親自考察。勾連上下文,學生的疑問產生了:明明是編寫,談遷何故多此一舉呢?再回到文章中細細品味,學生終有所悟:談遷所做直指“翔實可信”這四個字,為此,他不惜一切,傾其所有,終于成就一部流傳后世的鴻篇巨制。
2.有悖常理處。
有些文章的字里行間常有一些似乎不合常理、不符邏輯的地方,抓住它作一深究,往往能切中要害。
如《滴水穿石的啟示》一課,介紹太極洞內的景觀時寫道:“水滴鍥而不舍,日雕月琢,終于滴穿了石塊,成為今天太極洞內的一大奇觀。”其中的“雕”與“琢”本意是指用刀斧等在竹木、玉石、金屬等上面刻、畫。文章中完成雕琢工作的竟是水滴!水性至柔,何以具備了刀斧等利器的功能將石塊滴穿了呢?這不合邏輯!學生若能提出這樣的疑問實際上就抓住了問題的本質,牽住了“牛鼻子”。一番推敲之后,學生就會明白。
3.說法相近處。
我們閱讀文章時總會有這樣的體驗,作者在表達相近的意思時大多不會選用同樣的詞句。這樣做不僅僅是為了避免重復,借助于這些說法相似的字字句句質疑,把握其中細微的差別往往能體悟出作者遣詞造句的精確與妥帖。
4.瑕疵疏漏處。
入選教材的文章大多文質兼美,堪為閱讀的范本。但客觀地講,編寫者由于文化素養、生活閱歷等的不同,呈現出作品質量的參差不齊也在所難免。教學中,我們要善于抓住文章中一些不盡完善之處啟發學生大膽質疑,并充分發表個人見解,以此培養他們不唯書、不唯上的批判精神。
最后,需要強調的是,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教師也要起好示范作用。相信教師平時設計提問時能講究時機的安排,從言語內容和言語形式的角度出發,就不同方面展開,長此以往,對學生質疑能力的提高也能起到熏染浸潤之功效。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廣陵區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