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是內蘊價值的活動,有效教學的根本追求應該是對價值的追求。有效的,肯定是有價值的,但并非價值的全部。有的教學看起來是低效的,但價值未必就低下。
【案例回放】
“梯形的認識”教學課上——
師:梯形與平行四邊形比較,有什么不同?
生:梯形只有一組對邊平行,平行四邊形兩組對邊分別平行。
師:它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嗎?
沉思片刻,有學生舉手了。
生:它們的內角和都是360度。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因為梯形和平行四邊形雖然形狀不同,但它們都是四邊形。根據求多邊形內角和的方法,用180°×(4-2)=360°。
師:能充分運用剛學過的知識來解釋,真不錯。
咦,小澤的手仍高高地舉著,他還想說些什么?在我的示意下,小澤激動地說:“我還有一種方法,證明梯形的內角和是360度。你能幫我標出它的四個角嗎?”
師:可以!(如圖)

小澤:∠1和∠2的和是180度,∠3和∠4的和是180度,它們加起來就是360度。
很多學生露出疑惑的神情。
師追問:你怎么知道∠1和∠2的和就是180度,你是怎樣想的?
小澤抓抓頭,“我暫時還沒辦法證明,反正我知道它們的和肯定是180度”。
其他學生紛紛嚷道:但是為什么呢?你怎么知道就是180度呢?
學生議論紛紛,莫衷一是。教室里隨后陷入了短暫的沉靜。看得出,不少學生在思考,尤其是小澤凝眉托腮,在本子上涂著畫著,迫切想證明自己的想法。
教者腦子里也在緊張地思索,直接告訴學生證明的方法吧,畢竟這不是本節課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更重要的是不能影響后面的教學。
可是——
學生急切想探索想體驗成功的渴望又讓我有點不忍,還是再等等吧。如果學生一遇到困難,教師就“推波助瀾”,甚至“直搗黃龍”,是會滋生學生思維的惰性的,不利于培養學生積極動腦、克服困難的探索精神。
耐心些吧,說不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呢。
片刻的等待后,教室里有了反應。
小澤激動地站起來:“老師,我知道了。我能到黑板上畫圖說明嗎?”

“我們以前學過,兩條直線互相平行時,∠1=∠3,因為∠2+∠3=180°,所以∠1加∠2也等于180°。”
學生們紛紛點頭贊同,還有人對他豎起了大拇指,小澤得意地回到了座位。
此時,我的內心是愉悅的,看來我的決策是正確的。
師:真了不起!不僅找到了不同的方法說明梯形的內角和是360度,還想出了這么好的證明方法,非常感謝你!
或許是我的這幾句激勵的話起到了作用,學生王帥也激動地舉起了手——
“我能想出和他不一樣的方法證明∠1和∠2的和是180度。”
如果說小澤的回答還在我的意料之中,那王帥的“異軍突起”倒真的是出乎我的意料!怎么辦?再進行下去,這“無關緊要”的生成真有點“喧賓奪主”了,似乎沒有必要。但又不能“厚”小澤“薄”王帥呀。畢竟他已經站起來了,不然孩子心里會怎么想。在我勉強的同意下,王帥也上黑板畫出了圖。

“梯形的一組對邊不是平行嗎,只要將梯形橫著切成兩塊,將下面一塊平移到上面去,那∠1和∠2不就可以組成一個平角嗎,它們的和就是180度了。”
好獨特的方法,好聰明的孩子!
他的這種方法不正好讓學生認識鞏固了梯形的特征嗎,而且為后面的知識“平移和旋轉”孕伏滲透平移的方法。原本教師認為無足輕重的“旁逸斜出”到這時看來又與新知緊緊相連,蘊含了很多有用的教學資源。
“孩子,你真是好樣的!”——此時的我想到的,除了贊賞還是發自內心的贊賞。
可能受兩位學生成功的影響,又有學生舉起了手。
生3:找出兩條腰的中點,將下面的三角形旋轉到上面,∠1和∠2就組成了一個平角嗎,它們的和就是180度了。

學生火熱的思考如蜜一樣浸透了我的心。
教室里充滿了探索的激情,學生和我臉上都洋溢著滿足。
……
【思考感悟】
課堂上,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基礎,提出了新穎獨特的證明方法。由于我的“縱容”,在這個看似“無足輕重”的環節上,“放任”學生的思維向前滑行了一段距離,使得原本“行云流水”的教學遭遇了節外生枝。
但我認為,這個插曲是美麗的。
有時候,學生的真實思維有點“不識時宜、不合節拍”,會延緩教學預設的實施,與教學預設的步調不一致。但關注學生的思維進程,傾聽學生思維的聲音,是新課程對我們提出的應然要求。學生的思維成果可能于這節課的現時價值不是太大,但長遠價值呢?
我們重視知識的探究、方法的啟迪,還要不要關注學習過程所負載的其他東西?
什么是教育?愛因斯坦的理解是“把所學的東西都忘了,剩下的東西”。剩下的沒有了成績,那會有什么呢?應該有思維的方式,有思考的習慣,有創新的意識……既然這樣,我們為什么還只關注知識傳授、教學任務,窄化對課堂的追求呢?
教育即生長。我們教育者的使命就應該為學生的生長提供最好的環境。何為最好的環境?華應龍老師解讀為,要有好的老師。的確,需要老師用耐心去期待、守望,用欣賞去鼓勵、肯定,蹲下來和孩子對話,尊重寬容孩子,讓孩子毫無顧忌、酣暢淋漓地袒露自己的思維。何為最好的環境?我還覺得,就是要舍得花時間。我們的教學安排不光為了教學進展得順暢,更要關注學生發展得是否順暢。學生的數學學習不光是獲得知識,形成方法,還應成為感悟價值、提升精神的生命歷程。在這個歷程中,學生的情意得以宣泄,身心得以點化,人格得以潤澤。
也許用課堂教學目標來考量課堂效率,這節課可能是低效的,但是,“失去一棵樹,卻擁有了整片森林”。它換取的是學生旺盛的求知欲望和創新意識,換取的是學生數學思維、數學思考、數學精神的快樂享受和幸福。
學生課后興奮的表情告訴我,他們體驗到了一種從未有過的驚喜:一種從數學教學中發現意義和價值,從而喜歡數學、熱愛數學的驚喜;一種源于數學而又超越數學,從學習過程中獲得的驚喜。這種驚喜,它超越了教學的技術層面,是教育價值的外化和彰顯。
寫到這里,我的思維忍不住也要向前滑行了——
數學教學是授受知識、開啟智慧、培養精神、感悟價值的過程。我們在課堂教學目標中也經常提到: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我們崇尚的理想境界是這三者和諧共生、美美與共。但實際上,平常教學中我們會遭遇到很多的這些目標相沖突的情況:學生對某一問題的回答不順當,拖時了;學生對某一知識心生疑惑,但討論辨析的時間超時了;學生課堂上提出很多匪夷所思但又與課堂有關的問題,等等。尊重學生,耐心聽學生講完,保護他們對數學的情感;面對疑問,留給學生充分思辨的時間,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探索不止的精神、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耐心回答學生提出的一系列問題,呵護、鼓勵學生善提問題的好習慣,等等。但如果這樣,課堂教學任務往往難以完成。如果二者相沖突,非要選其一,我們最應關注的到底是什么?是外顯的知識、方法,還是內隱的數學情懷(數學能力、習慣、情感、品性、價值……)?筆者認為,關注外顯的知識、方法,可能會更多地符合當下的課堂教學評價標準,但對內隱的數學情懷的關懷,則是著眼于學生復雜而又長久的生長,需要我們鼓足勇氣去堅持。
(作者單位:江蘇泰興市黃橋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