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只有在參與了知識與智慧的生產的時候,他們才會對學習產生刻骨銘心的愛。因此,教育應當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像研究者一樣地去工作、思考和發展。如果學生在積極的學習過程中不斷建構自己的理解和概念,那么他們的學習將取得最佳的效果;如果學生致力于生產性學習,并能通過自己的發現建構意義,那么,他們就能將語言學習與實際生活相聯系,達到學習的最佳效果。
一、愿景明晰:學生參與學習的有效保證
霍頓指出:教師需要與學生分享他們對教學的設想,只有學生對于他們要做什么以及為什么這么做有明確的了解時,學生才能決定如何對課堂目標做出回應。因為學生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比被迫做事更能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學習過程的目的性和方法性越透明,他們就越愿意學習。
因此,老師首先要對教學思路非常明確,并把這些思路與學生分享,而不要讓他們糊里糊涂地度過一節課。如特級教師沈峰在教學《牛津小學英語6B》(譯林版,下同)Planning for the weekend Part A時,就采用了“直示目標”的教學方式。熱身過后,沈老師就出示話題——“Plan for our lesson”,要求學生來猜猜本課的計劃,即本課的教學目標。學生運用Are you/we going to...?結構猜測。沈老師用中文出示本課教學目標,請學生用英語來說說,引導學生共同討論本課目標,讓學生明白他們這節課要學什么以及要解決什么樣的問題,避免了學生被牽著鼻子走的被動局面。沈老師很尊重學生的預測,把學生提的問題一一板書后讓他們自己嘗試解決。她設置課后作業時更是巧妙,先利用課件又一次給學生展示了中文版的教學目標,讓大家思考自己是否到達了“目的地”,然后將中文版教學目標一一跳轉為提前設置的相關作業。
“愿景明晰”還包括對文本的有效解讀,如在教學5B The English club時,可以抓住文本的3個關鍵因素the English club,the visitor,the Children,要求學生完成3件事情:①下定義。問學生在English club里面人們都做些什么?——學英語、講英語,然后以此為背景,進行一些了解陌生人的談話;②作概括。要求學生聽了Tony White的自我介紹后,把他的信息轉述出來;③列圖表。請學生自讀課文,找出孩子們的姓名、國籍和語言,將信息補充完整。如圖:

二、語言體驗:個性化知識結構的傾力探尋
語言體驗教學法(Language Experience Approach)可以幫助學生發展語言技能,它是一種有意義的令人愉快的群體性教學方式。它使學生能夠運用書中語言,談論自己的生活經歷,從而將知識結構個性化。
1.聯系意義,讓學生對單詞進行深加工。
所謂深加工(deep processing),是學生在高認知水平處理信息或從個人層面處理信息。深加工使信息更有可能被記住。記得在一次江蘇教育報刊社組織的領航活動中,我和特級教師沈峰執教了同一單元的不同板塊的兩節公開課。課后,有教師問:“單詞是否需要反復領讀?我看兩位老師都沒有叫學生重復跟讀,學生能掌握新單詞嗎?”沈峰老師和我的回答都是:單詞要讀,但不是機械地讀,要使新單詞成為學生個人知識結構的一部分,僅僅記憶語音和詞形是不夠的,而是要創造機會讓學生對單詞進行深加工。深加工包括在上下文,尤其是那些對學生有意義的語境中使用詞匯,依據單詞的性質和特征給單詞分類,還包括把新單詞和學生的生活聯系起來。如在講解float這個單詞時,我舉出“Wood floats on water.”的例子,然后問他們What else floats?What doesn’t float?等。學生懂得的英語可能不太多,但是在生活中,由于仔細觀察,他們知道的常識卻不少,他們能夠通過回答這些問題,理解這個單詞的意思,同時學生也知道了他們的經驗對學習有很多幫助。
2.開放選擇,由學生提供話題材料。
富有經驗的教師總是知道學生在不同發展階段有不同的愛好取向,他們能夠根據學生想做什么和能做什么去設計語言空間。如若不能做到這點,我們就會埋怨學生不會說、不敢說。事實上是我們沒有給他們感興趣的話題。而現在,我把話題的選擇權交給了學生:讓學生制作“說話盒”。學生收集30~40張對他們有意義的圖畫或照片,包括食物、物品、玩具、動物、植物和人,在說話盒的表面粘貼他們感興趣的圖畫或照片,用盒子來裝剩余的圖片。學生在寒暑假制作好說話盒,在接下去的一學期里,他們用盒子作為口語活動的基礎。每節課我都會留5分鐘,選擇一個主題,讓學生自由選擇會話伙伴談談說話盒上的圖片,談論時學生變得十分活躍,因為那是他們感興趣的事情。通過使用說話盒,學生能把與他人交流的信息變得富有個性化。
3.豐富活動,讓學生說想說的話。
和語文的作文教學課一樣,我先組織學生參與集體活動,然后讓他們用自己的話描述發生的事情,我則是記錄員,在一張大紙上寫下學生說的所有事情,可以完全按照學生怎么說就怎么寫,也可以做一點編輯和修改工作,使句子的語法正確。然后和孩子們一起反復閱讀這些內容,我還經常把這些文本作為拼讀詞匯教學的材料。一次,我和學生、外教一起到附近的肯德基用餐,在用餐后,根據當時還是三年級的小孩子的口述,我記錄下了這些文字:We go(went)to the KFC. We see(saw)many顧客(customers).We have(had) some chips,chicken,pies,hamburgers and cola. They are美味的(delicious).因為當時的學生,不懂過去時態的表達方式,我就在朗讀過程中把正確的形式告訴他們,學生親身經歷過這樣的活動,明白這件事情已經發生,也就很容易地理解了過去時態的表達。這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活動,所有的語言輸入全部來自于學生。這種類型的語言活動反映了學生的真實思維,能夠激發他們的學習動力。
三、獨立思考:課堂活動的最終表現形式
任何思維都是從發現問題開始,以解決問題告終。提倡以問題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活動是當前世界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提出的問題不僅用來檢查學生的理解能力,還要幫助他們思考所學的內容。
首先,發起有價值的問題。以5B At the weekends為例,可以問:Who are talking about the weekends?What do they do at the weekends?How do they talk about their weekends?(該問題主要指向句型結構)Do you like your weekends,why or why not?等總攬全局的問題,當然,在課堂行進的過程中,還會接觸到一些細節性的問題,有的時候是看圖提問,有的時候是就文字提問,我們要確保問題有利于引起孩子對所讀內容的興趣和思考。其次,幫助學生學會提問。學生慢慢地熟悉了一些常用的疑問詞Who,What,When,Where,Which,How后,教師就要把提問的權利交給他們,從學生中產生問題,使思維更加深入。此外,提問時誘發答案的技巧也很重要。當老師發現學生不回答時,千萬不要氣惱也不要放棄,要學會啟發學生,不斷降低問題的難度。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
T:Can you tell me the names of some animals?(Ss沉默)
T:Do you know the names of any animals in English?
(Ss沉默,教師在黑板上畫圖,模仿動物或動物叫來誘發學生。)
T:No?OK—here’s a list.(教師在黑板上寫下學生應該知道的6個動物名稱。)
T:Please ask if there are any words you don’t know.Work in pairs.Put the animal in order,from big to small.Which is number 1?
S1:Elephant.
T:Is that correct,class?
Ss:Yes!
T:OK!Good!Go on,in pairs,please.
在這個例子中,當學生沒有反應時,教師仍然表現得很活躍,運用圖畫、肢體動作等,盡量從學生處取得信息。她指名讓一位學生來回答Elephant,但沒有立刻就說Good,而是讓全班來判斷。這就表明教師對大家的觀點很感興趣,這樣學生就能獨立思考某件事情是否正確,從而防止學生對教師過于依賴。
總之,教學要回歸學生的現實生活世界,引導學生在熟悉的情境體驗中發現自我,在感受現實生活意義的同時建構新的意義世界。只有教學內容與學生不斷發展的經驗結合時,才能給學生適合的教育。只要我們愿意把教學重心放在學生和他們所做的事情上,按學生的興趣、需要、經驗背景來設計和實施教學活動,把自己看作是學生的對話者,能夠在與學生的互動中創設情境,滿足他們的學習需要,那么我們就能成為他們學習路上的志同道合者。
注:本文獲2010年江蘇省“教海探航”征文一等獎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熟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