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一些教育之外的人針對教育說的一些話,常常讓我們有醍醐灌頂的感覺。比如,諾貝爾獎獲得者、日本理論化學家福井謙一在他的《直言教育》的書中說:“總體上說,‘教育’這個詞不容易講清楚。施教也好,受教也好,這都不是‘教育’的根本涵義。我想,人們要發展自己的個性并且找到適應外界的生存方式,因此需要‘自我學習’,而老師會幫助你提高這種‘自我學習’的效率,這大概就是教育的根本了。”
這段話頗值得玩味。
首先,學習終究還是學生自己的事。與福井謙一的話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是,哲學家海德格爾也說過:“教所要做的是:讓學。”學習,需要自我體悟、自我探究、自我判斷、自我建構、自我修正、自我完善,在這個自主、自為、自覺的過程中,學習者的思想方法、價值觀念、知識體系、能力素養逐步形成。就像一棵樹,停止了它內在的生長的力量,任何的施肥澆水、修枝剪葉都于事無補。
其次,教師如何幫助學生“提高自我學習的效率”。這種“自我學習的效率”,我們姑且可以理解為時下的“學習力”,也就是學習的強烈的興趣和愿望、不竭的動力、突破瓶頸不斷躍升的潛力、日漸形成的能力。
那么,如何高效地實現這種幫助?實施課堂教學組織形式的變革,由他組織走向自組織,可能是學習質量內生增長的一條綠色通道。
這樣的課堂將是學生思維演繹的課堂。學習任務前置、研究任務自主申報、學生主講和質疑補充相結合,充分激活學生的“問題意識”;這樣的課堂將是開放的網狀結構的課堂,教師采取多元的、開放的和個性化的教學方式,保障學生在問題選擇、方法選擇、結論形成等方面的多樣性;這樣的課堂將是遵循兒童的天性的課堂,教師對學生積極探究的學習持高度的寬容心,能夠充分地尊重每個孩子對自己的知識和理解事物的方式進行個人塑造,照顧不同學生的學習風格……
在這樣的課堂中,學生會有良好的“自我效能感”。效能感能帶來愉悅感和成就感。教師能幫助學生制訂適合自己的學習目標;注重同伴的鼓勵和稱贊,建立起合理的激勵機制,比如進行最佳匯報、最佳質疑、最佳點評、最佳合作等課堂評價;引導學生認識到人與人之間各有所長,學會橫向比較和縱向比較,學會全面的歸因。
在這樣的課堂中,能構建起卓越的“學習共同體”。學生可以更多、更好地交往、參與、傾聽并學會尊重他人,從而實現相互間信息與資源的整合,不斷地擴展和完善自我認知,充分發揮組織成員的積極性、創造性和集體榮譽感。組織成員對“學習共同體”越產生較深厚的使命感和責任感,“自組織”的程度就會越高,學習的效率也就越高。當然,“學習共同體”的構建,要確立好組織的宗旨與結構、規則與程序、權利與責任;要注重組員的搭配,以豐富分析問題的視角;要考慮成長背景的不同,以積累更多的生活經驗;要照顧多元智能的互補,以取長補短,實現“每一個”的發展。
自組織課堂并不忽視教師的角色,不否認教師作為一種教育活動的存在價值。實際上,最完善和最有效的教學形式一定是自組織和他組織互為補充的統合。自組織課堂要求教師充滿智慧地承擔更多重要的角色:真正的合作學習者、角色示范人、學習資源提供者等。教師可根據知識的邏輯體系、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客觀學情,打破單元課時結構,合理地進行教材重組;敏銳地覺察學生在學習中的各種需要并予以積極的回應……
這樣的“自我學習”,這樣的“幫助提高”,也許就逼近福井謙一所說的“教育的根本”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