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不是語文學科的本質屬性。以其昏昏只能使人昭昭。教學目標(為何教)、教學內容(教什么)、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怎樣教),這些語文教學的基本元素,教者理應清清楚楚、了然于胸?!边@是江蘇省教學科學研究院小學語文研究員、江蘇省小語會秘書長李亮老師在“全國第八屆青年教師閱讀教學觀摩活動”以后發出的感慨。正如李亮老師所指出的一樣,目前,閱讀教學中“模糊”的思想、“模糊”的表現正常出現在我們的閱讀教學課堂,特別是第一課時教學目標的模糊現象非常普遍,大家爭議很大,不少專家學者也在不同的場合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一、閱讀教學的第一課時教學目標的確立到底需要遵循什么規律?
葉圣陶先生說過:“國文教學并不是一件深奧難知的事情,只要不存成見,不忘實際,從學生為什么學習國文這一層仔細想想,就是不看什么課程標準,也自然會想出種種的實施辦法來?!遍喿x教學的第一課時教學目標的確立需要尊重學生實際,遵循實際的生長規律和讀書學習的規律。
1.要深刻認識到小學生的“小”字。
沈大安老師早就說過:“小學語文姓‘小’,是希望教師要尊重學生,平等地看待他們,努力去理解他們,用寬容的態度對待他們。從根本上說,教師的‘教’是為學生的‘學’服務的?!蔽覀冃W語文的教學對象是小學生,他們學習語文的規律基本是按照“字——詞——句——段——篇”的規律由易到難循序漸進進行的,而且隨著年級和年齡的增加,對段、篇的理解和運用能力逐漸增強。特別是低年級學生的閱讀教學必須從字詞開始,然后再由句過渡到段再到整篇文章。所以,在閱讀教學中要把學生當作人看待,把學生當作幼稚的孩子看待,按照他們年齡特點,遵循他們語文學習的規律,恰當定位閱讀教學第一課時教學目標。
2.要清楚認識到人深度閱讀的規律。
我一直認為,人的閱讀一般可以分為休閑式閱讀和深度閱讀。休閑式閱讀是打發時間,是搜集、了解信息,它閱讀的目的是了解,閱讀的方式是瀏覽,只要能記住時間、地點和事件即可,不必作深入細致的學習,不必追究它的遣詞造句,不必追究它的表達方式,即使有幾個不認識的字詞,即使有幾個讀不通的句子也無所謂。但是,深度閱讀就不一樣了,我們可以回想一下,我們正常的讀書學習是否可以分為如下三個步驟:一是讀通、讀順句子。讀通、讀順句子的前提是首先要讀準文中字詞,讀通句子,不認識的字、詞還要查查字典、詞典;二是初步感知文章。讀通、讀順句子以后首先要搞清楚文章主要寫了什么,講了哪幾件事情,想說明什么問題;三是細讀理解,初步感知以后就要抓住一些重點篇目、重點章節、重點段落進行細致閱讀,細細揣摩品味,深入理解文章表達的情感和表達方法。只有這樣,才能把文章學好、記牢。我們的閱讀教學就是引導學生深度閱讀,那么我們小學的閱讀教學難道不應該遵循這樣的學習規律嗎?
二、閱讀教學的第一課時教學到底應該做些什么?
做事干工作需要對工作內容了然于胸,需要對工作思路胸有成竹。小學閱讀教學的第一課時教學到底應該做些什么,應該教些什么?經過長期的研究和思考,我認為:
1.激發學生進行閱讀的興趣和內驅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提高小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內驅力,使小學生想閱讀,有強烈的閱讀愿望應該是老師的首要任務。教師要通過問題設疑,激起學生好奇心,激起學生強烈的探究欲望;通過介紹人物生平,激發學生走進文本、走進任務的強烈欲望;通過多媒體展示閱讀文本的畫面,激發學生強烈的閱讀興趣和迫切的閱讀愿望;通過初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激發學生迫切深度解讀文本的愿望。
2.為學生深入閱讀做好充分準備。
閱讀教學的目的是引導學生走進文本,進行深度閱讀,培養他們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但是,深入閱讀的前提是熟悉文本,是讀準字音,認清字形,讀懂、讀順句子,初步整體感知課文。所以,我認為,第一課時教學應該把教學重點放在讀準字音,認清字形,解決難讀的句子、長句子,把課文讀通、讀順,大體知道課文寫了什么,表達了什么樣的情感,也可以大體理一理課文的脈絡,把課文的綱提出來,為下一課時的深讀閱讀作準備。但是,不能絕對化,對于一些淺顯的、學生一讀就懂的文本則另當別論,要因生因文而異。
三、閱讀教學的第一課時到底應該如何實施?
第一課時教學的有效實施應該有其合理的路徑,具體來說第一課時教學內容的確立應該走好以下幾步:定位。清晰第一課時的目標定位,了解第一課時在一個完整的文本閱讀教學序列中的地位;定值。確定不同選文的第一課時教學價值,發掘第一課時在不同年段的異同之處;定法。明確“這一篇”第一課時的可為之處,選擇教師自己在這次教學活動中側重的教學策略。以上三步走通,才可能據此設計該文第一課時的抓手和路徑,即具體的教學實施過程。
1.定位。
定位就是明確教學目標,不缺位,不越位。
清晰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了解第一課時在一個完整的文本閱讀教學序列中的地位是第一課時教學的必經階段。在現階段,用兩至三課時完成一篇精讀課文的全部教學流程是大家的普遍做法。
從閱讀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第一課時的教學,只有引導學生扎扎實實地整體感知課文,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才能為第二課時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作好鋪墊。一般用兩課時可以完成教學任務的課文第一課時的具體教學定位可分解為三個方面:學習積累生字新詞,正確讀寫一些詞語;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理清課文的行文思路,初步整體感知課文。
2.定值。
定值就是依據年段目標和文本特性開發出適切的教學價值。
以詞語教學的價值確定為例。如果說,低年級重在詞語的認讀、識記,中年級重在詞語理解,那高年級則要更加關注詞語的運用。
低年級常見通過開火車、指名讀等形式,將生字新詞雜亂地集中在一起,讓學生認讀。其目的指向其實就只有一個,強化學生的認讀次數,通過強刺激完成生字詞的認讀任務。中高年級的詞語教學不能止步于此。在第一課時的詞語教學中,采用整體出現和隨文學習相結合的方式,通過詞語組塊的出示,同義詞的比較將人像、物像、事像融合在一起,在理解詞語的過程中積極引導學生想象,這樣為理解課文、積累語言、內化語言埋下了伏筆,凸顯了其應有的學段價值。
同時我們還應注意到,課文中還有許多詞語在教學中值得多關注,比如對處于文章的樞紐位置,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作用的關鍵性詞語,應該留在第二課時品悟,因為把握好這些詞語,不僅利于理解詞義,理解句段內容,還能使我們的課堂教學集中、深入、高效。這是我們第一課時不必一攬子都拿下的原因所在。
3.定法。
定法就是教學策略的選擇。
梳理出的不同教學價值,并非都得在第一課時全部完成,放在課程線性的結構體系中,呈現出有所側重的特點,其教學策略也因此有異。
如閱讀教學中“復述”目標的落實。中年級確定“復述”這樣的目標是適切的,放在復述練習的起始階段,它還承擔著教學生學習復述的細致指導的重擔。大部分敘事性課文基本上是按照事情發展順序依次展開的,我們選取其中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典型課文引導學生按照事情發展順序復述課文,作為學生復述訓練的范本。
第一課時我們為落實這一目標的可為活動是“概括主要內容”,理清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但是,由于每篇課文結構不同,相同的訓練方法肯定不行。一篇的“概括主要內容”與其他篇的概括肯定有所不同,它擁有怎樣特別的訓練可能?我們在對文本的解讀中,就應該注意課文在構思方面的顯著的特點,注意課文在結構方面的關鍵點。針對不同的文本特點有的放矢:寫人文章,重在梳理故事中不同人物的出場順序;寫景文章,重在理清作者的游覽順序;寫物文章,重在把握物品的不同習性特點……通過小標題等形式引導學生理解故事大概,這些都是第一課時練習復述的可用策略。
教學策略的選擇一方面依賴于教學內容的確定,另一方面也制約著教學內容的實施。教學中,不同年段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和文本特性也是教學策略選擇的重要依據。
(作者單位:江蘇省宿遷市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