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過去,一炷清香,一方案幾,學子席地而坐,手握書卷,沉浸吟詠。師者,亦是如此。良久,先生緩緩道來,學子恭然而談……學堂,寧靜、靈性、愉悅。
再觀今日的教室,炫目的媒體,小組的模式,熱鬧的討論,煽情的朗讀,繽紛的表演,急促的書寫……課堂,喧囂、浮躁、疲憊。
我們該身處怎樣的語文課堂?什么才是語文課堂精簡的行走方式?什么才是語文課堂的主韻律?
——浸悟,語文課堂精簡的行走方式;靈悅,語文課醉人的生命韻律。
一、返璞歸真:“浸悟”“靈悅”的緣起
“浸悟”指在語文課堂中,使學生達到“沉浸讀悟”的學習狀態。“沉浸”二字出自美國心理學家Mihaly·Csikszentmihalyi提出的“沉浸理論”,其含義是指“人們投入到一種活動中去而完全不受其他干擾的影響,這種體驗是如此的讓人高興,使人可以不計較任何代價與付出,人們完全出于對事情本身的興趣而做它。”“讀悟”指學生通過自主地讀,入情地讀,入境地讀,在反復吟詠、揣摩體味中,用心去感知,用心去體味,用心去收獲。“靈悅”指學生通過沉浸閱讀,獲得真實的情感體驗,達到智慧靈動、心情愉悅的一種認知和精神境界。
“沉浸理論”強調了人的興趣和專注程度直接影響了人的學習狀態和工作效率。《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人們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依據沉浸理論和《課程標準》的精神,結合語文教學的實踐體驗,我們認為:只有“沉浸讀悟”,學生才能真正品嘗到獲得語文體悟滋養的快樂。
在新課改的推動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理念、方式、方法已經發生了很大改變,但是在當下的語文課堂上,真正給予每一個學生自主、充分、有效“沉浸讀悟”的時間與空間太有限,真正讓每一個學生感受、體味、享受語文滋養快樂的時間與空間太單薄……語文課堂缺少語文的氣息,語文課堂缺乏語文的標志,語文課堂缺憾語文的魅力。我們急需返璞歸真,用最語文的方式——浸悟,引領我們的孩子奏起語文課堂的“靈悅”之韻。
二、回歸本源:“浸悟”“靈悅”的踐行與思考
對于課堂,葉瀾教授說:“課堂教學應被看做師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歷程,是他們生命的有意義的構成部分;從生命的高度來認識,課堂教學不再是刻板的僵硬的模式,而是師生共同步入的一種審美境界,一種生動形象的、充滿情感的、充滿智慧的、充滿變化的教育藝術,是生命的對話,是情感的互動。”
“浸悟”的語文課堂指向的正是這樣的本源追求。“靈悅”的語文課堂傳遞的正是這樣的生命聲音。
1.讓生本目標激發“浸悟”,成就“靈悅”。
制定明確、恰當、切實可行的目標,是提高語文課堂效率的重要因素。但是,當這樣的目標只是“教學”目標,而沒能轉化為“生本”目標時,學生是無法在語文課堂中真正“浸悟”、享受“靈悅”的。語文課堂中,教師需要的是喚起學生的真實需求,讓學生自身確立清晰的目標,在強烈的自我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驅動下,沉浸讀悟,專注投入。
讓學生真實質疑,產生閱讀期待;讓學生真實釋疑,實現閱讀期待,是“教學目標”轉化成“生本目標”的有效途徑。語文課堂常常有學生質疑的環節,但是,這樣的環節往往是擺設。一番提問過后,教師又把自己的預設問題拋給學生,學生又淪為“被學習”的對象,學生對教材、對閱讀、對自我的期待被無情忽視。試想,這樣的角色定位怎么可能達成“投入活動、不受干擾、體驗高興、不計付出”的“浸悟”狀態呢?這樣的角色定位怎么可能讓人“智慧靈動、心情愉悅”呢?
學生的真實質疑和釋疑,是他們基于自身的認知水平、思維能力、語言素養把對文本最本真的體驗與感受描述出來。學生依靠語文課堂精簡的行走方式——讀悟,在教師的扶持與關注中完成“疑”的釋然,“期待”的實現,“心靈”的愉悅。
也許,有些“疑”在教師看來不屑一顧,但卻是學生最強烈的自我需求與目標期待。作為教師必須尊重與直面。但是,教師對于學生眾多的真實質疑與期待并不是“弱勢”的接受。一位智慧的語文教師必須善于引領我們的學生用各種有效的方式去高效地解決“疑惑”,實現“期待”;善于引領我們的學生梳理與提煉出來源于自我、切合于需要、充滿語言與思維質量的“核心之疑”與“價值期待”,不斷提高“質疑”與“期待”的能力與品位。伙伴點撥、同學互助、簡潔指點、話題探討、深入閱讀……無論哪種方式,都是讓學生集中目標、減少干擾、在難度與技能相適應和適宜的支持環境中投入讀悟,同時,教師自然地提供及時、持續、有效的反饋。
在這樣“生本目標“驅動的語文課堂,學生的自我意識、自我需要、自我期待、自我實現不斷被激發和喚醒,學生自主地讀,入情地讀,入境地讀,在反復吟詠、揣摩體味中,用心去感知,用心去體味,用心去收獲,智慧靈動,心情愉悅。
2.讓課堂狀態承載“浸悟”,成就“靈悅”。
環顧我們的語文課堂,太多強調的是教學內容的肢解、教學流程的經歷、教學目標的達成,而忽略了對整個課堂呈現狀態的關注、思考與改善。這種關注、思考與改善一定源于教師對語文學科本身的敬意,源于對語文課堂本真的追尋,源于對學生生命成長真誠的敬意。
“浸悟”與“靈悅”,就是這樣一種回歸生命本源的課堂狀態。
(1)讓語文課堂的“靜”映襯“靈悅”。
諸葛亮在《誡子書》中寫道:“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靜”能“修身”,“靜”能“致遠”,“靜”能“成學”。“靜”,應該成為語文課堂的獨特狀態與標志。讓學生靜靜地沉入文字,讓學生靜靜地對話作者,讓學生靜靜地體味表達,讓學生靜靜地從懵懂到清晰,讓學生靜靜地擁有自我的經歷與體驗……這樣的“靜”淬煉出的一切才能帶給創造者——孩子,智慧的靈動,心情的愉悅,生命的拔節。
(2)讓語文課堂的“浸”擁抱“靈悅”。
在讀中“浸”。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讀”是感知、浸悟、熏染的根本,“讀”是學生觸摸語言的根本途徑、最佳途徑。學生是語文課堂的主人,讀書是孩子自己的事,教師一定要把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把讀的權利真正還給孩子。讓孩子自己讀,舍得讀,充分讀,主動讀。課堂上讀起來了,鮮活的語言形式就活起來了,豐富的語言現象就活起來了,語言的魅力在我們的課堂、在學生的心靈里盡情彌散。
在悟中“浸”。首先,“悟其意”。顧名思義,感悟它的意思、含義。需要“悟其意”的往往是一篇文本的精華,是最能顯現語言文字魅力的地方,是文中最能表情達意的字、詞、句、段,甚至標點,需要孩子在靜默與朗讀中“悟其妙”、“悟其神”。第二,“悟其意”。顧名思義,感悟它的形式、方法。《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式。”我們的語文課堂不能僅僅停留在對于文本內容和人文思想的挖掘上,還要特別關注語言的表達方式。語言的表達方法有很多,如文章的敘述、描寫、議論、抒情、說明以及關鍵的字詞標點、精巧的句式表達、典型的段式結構、特別的布局謀篇等等,我們都要在語文課堂中和孩子一起敏銳地捕捉,智慧地感悟,會心地微笑。
(3)讓語文課堂的“引”共生“靈悅”。
我們的語文課堂如同豐美的牧場,孩子如同自由的牛羊。智慧的教師則像常伴身旁的牧者。學生是成長中的人,需要教師的呵護與寬容,更需要教師智慧的引領與啟迪。在語文課堂上,教師雖然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權威”,但依然是語文學習的組織者、點撥者,是平等對話中的“首席”:對于精彩句段,教師應引導學生細細品味,體悟作者遣詞造句、布局謀篇的精妙;當學生學有疑惑時,教師要適時點撥,讓其茅塞頓開;對學生沒有或無法深入研讀的地方,教師要及時引導,讓學生的思維活動向縱深延展;當學生發表精彩見解時,教師要高屋建瓴地作精辟的評述,讓學生的認識得以升華……以教師理性而富有智慧的引導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與素養發展,這樣才能真正讓語文課堂奏起師生共生、共享的“靈悅”韻律。
浸悟,語文課堂精簡的行走方式;靈悅,語文課堂醉人的生命韻律。讓我們不斷前行與追尋,讓語文課堂成為我們人生中重要的生命歷程。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東中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