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教育的根本功能是促進人的成長與發展,教育的本質是學生的發展,教學的價值訴求是為促進學生發展而教。為促進學生發展而教,以促進“學生發展”作為教學設計的核心要求,以“理解與尊重”為教學過程的基本要求。“三維”定發展的目標——把握好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三素”定發展的策略——把握好學科體系、學生發展、社會需要三大要素,“三位”定發展的成效——把握好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
【關鍵詞】學生發展 理性思考 教學訴求
我們知道,教育的根本功能是促進人的成長與發展,學校的一切工作最終都是為了促進人的發展,為人的發展服務。可以這樣說,教育的本質是學生的發展,教學的價值訴求是為促進學生發展而教。
如今,終身學習成為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也將成為未來每個社會成員的基本生存方式。那么,教學必須適應未來社會對各類人才的基本要求,為促進學生發展而教,著眼于學生現在和未來的發展,確定“學”在何處,明白“學”往何方,弄清如何“促進”,構建基于學生發展、為了學生發展、利于學生發展的新課堂、新教育。
厘清“發展”的發展歷程,有助于我們叩問自己的教學行為。何為“發展”?何為“學生的發展”?我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教學是否“為促進學生發展而教”?
“發展”一詞的科學定義最早出現于胚胎學理論,指的是生物胚胎“自然而然”的演變過程。從哲學上看,“發展”是指事物由小到大、由簡到繁、由低級到高級、由舊質到新質的運動變化過程,也就是事物內部矛盾不斷產生、發展和解決的過程。而教育心理學中的“發展”則指的是人類個體從誕生到死亡的整個生命過程中所發生的身心變化,包括生理與心理的發展。
“發展”的不同層面的含義在歷史上曾產生過對教育影響迥異的兒童(學生)發展觀。一是遺傳決定論,簡單地說就是“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來會打洞”。二是環境決定論,認為“人類之所以千差萬別,就是由于教育之故”。[1]三是輻合論,認為先天遺傳因素和后天環境兩種因素對兒童發展都有重要的影響作用。事實證明,這些都未能很好地說明作為發展主體的兒童自身在其發展過程中的作用和意義。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系統探討了兒童發展過程中遺傳、環境和兒童自身作用的關系問題,得出了具有廣泛影響力的結論。其在《智力心理學》等著作中主張兒童的發展是一個不斷演變的建構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兒童主體的活動是第一性的,是發展的根本原因,遺傳與環境因素只是兒童發展的必要條件。他的研究成果為現代兒童發展觀奠定了心理學的理論基礎。
與皮亞杰不完全相同的是美國教育家杜威,他提倡以兒童為中心的教育。“兒童變成了太陽,而教育的一切措施則圍繞著他們轉動;兒童是中心,教育措施便圍繞著他們而組織起來。”[2]杜威肯定了教育的根本點在于兒童的成長與發展,同時他指出了環境條件的特點對于兒童主體發展的意義,更強調了對環境尤其是對教育這一特殊的兒童生活環境的改造與控制,使其能適應兒童發展的傾向,滿足兒童發展的需求。
從“發展”的產生到“兒童發展觀”的研究,人類從未停下思考的腳步。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第一次闡述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這是人類思想史上的一次重要飛躍,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共識。1994年3月,中國政府發布的《中國21世紀議程》白皮書則指出“可持續發展以人為本位”,把人作為可持續發展的根據、出發點和歸宿。白皮書對中國教育發展觀產生了全面而深遠的影響。
綜觀人類對“發展”的認識糾結與實踐探索,今天對“為促進學生發展而教”的理性思考與價值訴求,將為我們今后的教學行為確定坐標、指引方向。那么教師如何來促進學生的發展呢?
為促進學生發展而教就要把握好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三維”定發展的目標。“知識與能力”目標是學生發展的基本內涵,是一切目標的基本載體;“過程與方法”目標是學生發展的基本途徑,是一切目標的中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是學生發展的基本素養,是一切目標的動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是一個由知識與能力的學習過程承載的啟發、滲透和感染的過程。所以,“課堂教學最應關注的是學生的知識經驗和學習狀態,最應落實到位的教學目標是兒童精神的全面和諧成長”。[3]教師要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裝在頭腦中,有意識地、自覺地貫穿于教學過程之中,把握“四基”: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發展“四能”:發現問題的能力、提出問題的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逐步成為我們所期盼的全面健康發展的人。
為促進學生發展而教就要把握好學科體系、學生發展、社會需要三大要素,“三素”定發展的策略。數學是研究數與形的學科,作為人類思維的表達形式,反映了人們對積極進取的意志、縝密周詳的推理及生活美好的追求,也是人們進行生產生活的工具,還是人們進行信息傳播的語言。基礎數學的知識與應用是個人與團體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數學被使用在世界不同的領域中。因此,“注意克服學科的本位論的傾向,重視本學科與其他學科的聯系,發揮活動課程對學科課程、活動教學對學科教學的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4]“未來的文盲不再是那些不識字的人,而是指那些不會學習的人。”[5]學習心理學“元學習”研究也表明,學生獲得學習機制的學習較之一般的獲得知識的學習更具有本源性。教學中,教師要“以‘促進學生的發展’為教學設計的核心要求”,“不僅考慮到這節課學生學什么、怎樣學,還注意考慮這樣的學習對學生的發展有什么用,是不是有利于學生的可持續發展”。[6]正如漆新貴教授所說:“教育者的全部智慧與藝術,最終要落實和體現在對教育活動的設計和創造性地開展上,落實和體現在使每個學生積極投入,使活動充滿生命力并充分發揮促進學生發展的綜合功能上。”[7]
為促進學生發展而教就要把握好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三位”定發展的成效。“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不僅要關注課程、課堂,還要關注社會、家庭,要深刻認識到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這一個”,即使是同一個學生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其認知能力、知識背景、生活習慣、興趣與關注點也各不相同。作為教師,必須從不同的成長環境承認差異、尊重差異、善待差異,關注學生學習、成長、發展全方位、全過程,根據多樣性的教育內容、形式和要求,擬定多元化的評價主體和評價指標,進行有效性評價,以期有效地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有效地促進學生發展,同時也有效地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堅守“為促進學生發展而教”的內涵本質,實現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終極目標。
(作者單位:江蘇省鹽城市第一小學教育集團)
【參考文獻】
[1]約翰·洛克.《教育漫話》[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約翰·杜威.《學校與社會》[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1
[3]倉定志.《新課程需要新備課》[J].中國教師報.2004.8
[4]呂達.《我的教育觀·基礎教育卷》[M].廣東教育出版社.2000
[5]埃德加·富樂.《學會生存》[M].1972
[6]倉定志.《名師訪談錄——為促進學生的發展而教》[J].小學數學教學.2007.6
[7]漆新貴.《可持續發展與教育價值觀的更新》[J].中國教育學刊.19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