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材”可以大“用”
在跨越式跳高教學中,為了消除學生的害怕心理同時也為了安全起見,我選用橡皮筋作為“橫桿”。但是在教學中存在誤區:學生過“橫桿”時會扭腰轉體、雙腳后勾下壓橡皮筋,臀部不能先過桿。主要原因是學生只關注能否過“橫桿”而不考慮是否碰到橡皮筋。此外,當進入全程助跑用實物做橫桿時,學生就不敢越過橫桿或常常下意識地碰倒架子,最后跳過去的高度不高,顯然不能提高教學的有效性。這就不如用竹竿作為器材,而教學中又出現這樣的現象:我費盡力氣地講解并示范“過桿”動作,但依然看到竹竿紛紛落地,聽到竹竿被踩壞的聲音,我深深感受到課堂的消沉與無奈,學練的時間也在撿竹竿中逐漸減少。實踐證明:如此選用器材還是不能提高體育教學的有效性。我的教學糾結于選用“橡皮筋”還是“竹竿”的“兩極”之中,一時對于如何有效運用器材以提高體育教學的實效不知所措。
【生活插曲】那天我到一位朋友家去,進門后突然傳來了陣陣風鈴聲。朋友說:是女兒放假在家做的,還說放在門旁,小偷進來就知道了。我贊許著,不由地將風鈴、小偷與橫桿聯系在一起了,我似乎在“兩極”之間找到了“新大陸”……
在教學中,我選用幾個“小鈴鐺”分別固定在當作橫桿的橡皮筋的中間和兩側。當學生過“桿”碰到橡皮筋時,鈴鐺會迅速地響起來,提醒學生要下意識地做好過桿動作。巧用小鈴鐺起到了一物兩用的效果,它既成為促進學生有效練習的器材,又成為判定學生是否跳過桿的“裁判”。接著,我又將小鈴鐺運用于障礙跑教學中,在橡皮筋上扣幾個小鈴鐺來代替欄架的“橫桿”,改善了學生不敢跨過欄架、欄架時常倒地的現象,最終提高了教學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小鈴鐺的成功運用證明:小“材”可以大“用”。
二、小“材”如何大“用”
小“材”是指在體育教學中,在傳統體育器材和開發器材之外,以輔助器材出現、能夠提高體育教學有效性的一類器材,它具有小而精、實而新的特點。除了小鈴鐺之外,還有其他器材,具體的開發與運用如下。
1.球托
(1)器材開發:用剪刀將廢舊的羽毛球筒從橫切面剪開,高度適中,形成一個球托。用剪刀將廢舊報紙、廢紙盒剪成長度、寬度適中的長方形紙片,接著從長度處卷起來用膠帶繞起來,形成球托。
(2)器材運用:在教學中,將籃球、足球、排球等球類放在地上會滾動、不容易固定,學生一不小心踩到球上會出現傷害事故。此時,可以將球放在球托上“固定”在地面上。此外,球托還可以作為體育教學中的標志物。
2.紙棒與紙筒
(1)器材開發:用剪刀將廢舊的羽毛球筒從縱切面剪開,并將其卷起來(根據學生年齡和手的大小),形成一個紙棒或者紙筒。用剪刀將廢舊報紙、廢紙盒剪成長度、寬度適中的長方形紙片,接著將其從寬度處卷起來并用膠帶繞起來,形成一個紙棒。將1個紙棒的一端用小刀劃個小洞,兩個紙棒用細繩連接起來就成了雙節棍。
(2)器材運用:可以把高度適中的紙棒當成接力跑教學中的接力棒,也可以將較長的紙棒變成擊劍教學中的“劍”等等。
3.手套
(1)器材開發:將手套套在手上,彎成球狀,在手掌指根以上部位涂上顏料。
(2)器材運用:在籃球運球教學中,教師先套上手套示范并講解,學生則會一目了然,明確五指張開、掌心空出、指根以上部位觸球、手掌彎成球狀的動作要領。
4.小布塊
(1)器材開發:將廢舊橫幅和布條裁剪、縫接成大小一樣的長方形小布塊。
(2)器材運用:在快速跑教學中,學生將小布塊放在胸前快速奔跑,體驗小布塊不會落地的事實。在合作跑教學中,引導學生嘗試將小布塊進行拼接,完成多人持小布塊前后銜接式跑的練習。在遠撐前滾翻和魚躍前滾翻的教學中,教師將小方布放在體操墊子上,然后做完整的動作示范。學生在仔細觀察教師手臂撐小方布不同部位時,會初步體會并分析到前滾翻、遠撐前滾翻、魚躍前滾翻動作的異同點,容易在頭腦中建立正確的動作表象。在學練中,充分利用小布塊作為教學器材,根據其大小、擺放不同位置及形狀等作變化,設置由易到難的練習方法,可以使學生循序漸進地學習動作技能。
(作者單位:江蘇省建湖縣實驗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