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聆聽了江蘇省海門市東洲實驗小學特級教師祝禧執(zhí)教的主題閱讀課《牧童短笛》一課,感覺如春風拂面般的舒服。特別是課堂上那些看似不經(jīng)意的細節(jié),如“磁鐵”般吸引著學生和聽課者,形成了“場效應”,令人回味無窮。
一、“想一想”的自如
一般讀詩時,腦海里一定會浮現(xiàn)一幅畫面。正所謂詩是無形畫。多讀讀,畫面的印象更深。祝禧老師讓學生放聲自由朗讀思考:映入你腦海里的是怎樣的畫面?
師:讀了這首詩,你看到畫面了嗎?畫面上有什么呢?
生1:畫上有那草、池塘、山、水。
生2:還有那落日、寒漪、牧童、老牛。
師:這就是鄉(xiāng)村田園的寧靜和悠遠。我們一起美美地讀一讀這首詩。除了這山這水,還讀出了什么?
生1:兩個“滿”字,可看出夏天的勃勃生機,大自然的勃勃生機!
生2:“銜”字好像是落日被遠山叼住了。
生3:日落了,天晚了,放了一天牛的孩子回家了。牧童回來橫牛背坐,信口吹。
師:山也有了生命的靈動!由此可見,田園是靜謐的,但不是死寂的,它充滿了盎然生機,充滿了生命活力。
人們常說古詩是詩與畫的結合,而那詩人筆下的田園僅僅是寧靜的畫面嗎?指導學生放聲朗讀,剛才腦海里浮現(xiàn)的一切畫面是不是都動起來了。水也活了,山也活了!那牧童仿佛正向我們走來。這“想一想”的畫面中,有動有靜,一下子把學生吸引到那牧童生活的無憂無慮的環(huán)境中。
二、“哼一哼”的自在
師:“橫坐牛背信口吹”中的“信口”是指什么呢?
生1:“信口”是指不經(jīng)思考、隨隨便便地說。
生2:這里是指很隨意地吹。
師:“信口”指的是隨口,誰能來信口哼一哼喜歡的歌曲。
(連著兩個學生不能放開哼,在老師鼓勵下,終于第三個學生哼了一句。)
師:(問哼曲的學生)隨口哼哼你有什么感覺?
生1:我覺得很輕松。
生2:哼歌的時候感到自己是個快樂的人。
生3:我感覺很愉快、舒服。
生活在現(xiàn)代都市的孩子,有的是“條條框框的規(guī)范”,有的是“林林總總的要求”,他們在課堂上當然不能隨心所欲地哼哼,祝禧老師在設計的時候早就考慮到這背景的不同,這一設計讓學生體會到了牧童那自由自在的生活,牧童詩歌的清新悠遠。
三、“對一對”的輕松
我們沒有親眼見過牧童的生活,但我們可以想象。清晨,牧童騎著牛兒吹著短笛,來到山坡上、草地里或者河岸邊快活嬉戲。他們可以隨心所欲地干什么呢?
祝禧老師引導學生欣賞李可染、范曾等著名畫家創(chuàng)作過的很多牧童圖,看看畫家筆下的牧童在干什么。
傍晚,夕陽西下,貪玩的牧童還沒回家,媽媽在田頭喊著:山娃,該回家吃飯了——
生1:媽媽再等等,我還沒玩夠呢!
師:山娃,快把牛兒趕回家吧!
生2:知道了,我馬上就回家啰!
師:山妹子,快回家吧!
生3:我正編著花環(huán)坐在牛背上回家呢!
……
學到這兒,從讓學生談牧童的生活是怎么樣的,再談到在現(xiàn)代的生活中,自己有沒有過孤獨、煩躁、辛苦過。這時,學生再讀牧童詩,哼牧童曲,卻是另番獨特的感受。這已經(jīng)讓學生從牧童短笛聲中走進紛紛擾擾的社會現(xiàn)實中了,這也是他們正要面對的,也是必須思考的。
課的結尾處,祝禧老師帶領學生閱讀現(xiàn)代作家葦岸筆下的散文《現(xiàn)代的城市孩子》,更是道出了孩子們的心聲,使整節(jié)課達到了情感的高潮。最后,祝老師播放了一曲現(xiàn)代校園歌曲《鄉(xiāng)間小道》,在輕松的環(huán)境中留給孩子們的是寧靜悠遠、安然自得。
清新悠閑、安樂寧靜的田園生活令孩子們向往,課堂中,我們每一個聽課者仿佛也置身于田園生活中,享受著舒心與愜意。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工業(yè)園區(qū)星海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