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是有嚴格的時空限制的,而小學科學教學內容涉及面十分廣泛,又以探究為核心,課堂教學的“時空”突破是小學科學教師給力的方向。
一、課的開始“力”要給“準”。即設置情境吸引學生,啟發他們從中提出科學問題??茖W問題宜小不宜大,宜少不宜多,要盡可能是一個封閉問題。例如,蘇州市吳中區木瀆實驗小學的姚繼洪老師執教《磁鐵的兩極》,課的開始: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要一起玩磁鐵。磁鐵,也被人們俗稱為“吸鐵石”。你們桌上也有一塊條形磁鐵和一盒回形針,我們可以把一盒回形針倒在桌面上分開,再用磁鐵去接近它,開始!
學生:(用磁鐵去接近桌上的回形針……)
師:誰愿意把看到的現象說一說?(磁鐵把回形針吸起來了)
師:你還有什么發現?
生:磁鐵兩端吸的回形針多,中間少,甚至沒有。
師:真是這樣的嗎?
生:是的!
師:下面我們就通過實驗,來回答這個問題。
老師言簡意賅的導入,讓學生針對教學內容和所準備的學具,提出一個可以研究的科學問題??茖W問題是為了尋找一種解釋,而不是為了給出最終解決問題的方案,它以發現科學問題,回答科學問題,形成科學概念為目的并注重在整個活動中讓學生始終圍繞著所關心的科學問題進行。深刻一點的科學問題還可以進一步啟發學生作一個推測性的回答,即假設(假說)。然后開展驗證活動,擁有一定的觀察依據。一個完整的探究,假說是必不可少的。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既要鼓勵學生大膽假設(假說),又要引導學生小心求證。教師盡量少說話,讓學生自己思考和動手。如果你覺得少講話沒法上課,就說明你的學具沒有足夠的結構。一般來講,在活動時如果學生盯著你而不是學具,那一定說明你的學具有問題或者你的科學問題不明確。
二、課中之“力”要給“足”。即要有足夠的“有結構的材料”。姚老師緊接著的探究就是依靠“有結構的材料”。
師:現在,老師提供給每組一個架子,把條形磁鐵上的回形針都拿下來,將條形磁鐵掛在線上,分別在磁鐵的不同位置上掛回形針。設定幾個位置比較好?(三個,在黑板上演示ABC)。小組同學先要分工好,然后再一起動手。)
這里,老師提供的架子是精心準備的有結構的材料,架子要穩定性強,線要細,整個架子和線對磁鐵的磁性強弱和指南北方向的干擾要盡量減少。
實驗材料能簡易就不必復雜,能熟悉就不選冷僻,能現成就不求新品,在充分挖掘應用身邊資源的前提下,引導學生經歷真實的科學探究活動。姚老師因地制宜,利用實驗儀器室里的鐵架臺做架子,為了減少鐵架臺本身的“鐵”對磁鐵的影響,選擇比較長的腰鼓敲棒(木棒)做架子上的橫梁,再用棉紗線做掛線。在材料準備中他發現,垂線粗了,會導致磁鐵靜止后偏向;垂線彈性強,會導致磁鐵上下振幅大,靜止時間太久。于是他選擇了釣魚線,細而牢固,且彈性弱,效果顯著。
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空里,學生學習的東西只能是經過精選的、經典的、能舉一反三的東西。他們所探究和經歷的科學過程只能是“像科學家那樣搞科學”,是“過家家似的搞科學活動”。科學教師的指導和幫助是基于研讀教材,把握教材要義后,重點是為學生準備可探究、可提升科學概念的學具,要研究學具的組合及提供給學生的次序,讓學具與教材內容之間具有緊密的聯系。課堂教學時科學教師要盡量少說話,讓學生注意力集中在學具上,讓學生自己思考和動手,借助學具去解決問題。
三、動手后的研討之“力”要給“睛”。即畫龍點睛,將學生零碎的經驗提升為科學概念。姚老師是通過各小組匯報數據資料來實現的:
師:把磁鐵上的回形針取下,不要振動課桌和架子、懸掛的磁鐵。數一數磁鐵各個位置吸引的回形針數量,并做好記錄。
各小組匯報統計數據,師黑板板演。
師:從我們匯總的數據中,可以發現什么?
生:兩端磁性最強!
師:我們把兩端磁性最強的地方,叫做磁極。(板書)
討論是獲得正確觀察結果的重要步驟。一個人的觀察往往有限,通過交流,可以分享彼此的觀察,互相彌補經驗上的不足,達到重復觀察的效果。在科學教師引領下,學生借助有結構的學具展開一番思考和動手探究之后,必須及時組織討論。自主探究不是讓學生任意走到他們想去的地方或者連他們自己都不知道的地方。學生在嘗試性地對觀察實驗所獲得的數據資料進行核實、解釋后,而且往往在具有許多矛盾的情況下,需要有人對其進行概括和整理,這就是小結,也是完成一項科學探究活動的最后一步。我們要用孩子的話進行總結,而不是教師的話,要適當將對科學概念的認識融進小結之中。
四、課的結尾給“力”要給“實”。即實實在在的肯定和鼓勵。讓學生品嘗到成功的喜悅的同時又拋出一個新的問題,又開始新的探究……
師:請大家細心觀察你們桌上懸掛的磁鐵,再看看其他組上的磁鐵,你能發現什么?
師:請伸出手臂,兩手分別指示磁鐵兩端,也就是兩個磁極指的方向,能發現什么?
生:懸掛著的磁鐵兩端的朝向都一樣。
師:知道是什么方向嗎?
生:磁鐵一端指向是南方,另一端指向是北方。
師:好,現在我們把磁鐵從架子上取下來。注意,磁鐵指的方向要保持不變,再慢慢地把表面包的紙拆掉,仔細觀察里面的磁鐵。再次友情提示:整個過程中,磁鐵的方向不能改變。
生:藍色“S”指南方;紅色“N”指北方。
師:磁鐵有指南北方向的性質,用“S”表示南,用“N”表示北。
課的最后:
師:如果給你更多的磁鐵,更長時間玩,你有信心發現更多的秘密嗎?老師這兒還有一塊磁鐵,用這塊磁鐵的磁極去吸另一個磁鐵的磁極,會有什么現象呢?
演示(故意用相同兩極接近——推開)這是怎么一回事呢?咱們課后繼續玩,繼續研究。
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教室,又帶著問題走出教室。學生通過這個活動,急需找出答案在哪里,教師沒有讓學生空著大腦離開教室,而是要他們繼續去思考,保持科學探索的熱情和動力。課雖完,而意未盡。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中小學生綜合實踐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