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李健老師,是在1998年她執教《小珊迪》的課堂上。她清新的教學語言,清晰的教學思路,輕松的教學風格給我留下挺好的印象。
自此,凡有李健老師參加的各級各類的教學觀摩比賽研究活動,我總設法去聽聽。就這樣,我從她的熱心聽眾發展到忠實聽眾,也因此常常在課堂現場看到閃現她教學思想的火花。
李健老師的課,我以為有這樣幾個贏得大家交口贊賞的特點。
一、能抓住語言教學的根本
在無錫市中小學語文教師年會上,李健執教的六年級的《伯牙絕弦》是這樣導入教學的:
師:同學們,我們來做一個文字游戲,老師說一個“楊柳依依”,你們也試著說說幾個這樣結構的詞。
生:白雪茫茫、秋雨瀟瀟……
師:老師再說幾個這樣的詞。(課件出示)清風徐徐楊柳依依明月皎皎炊煙裊裊流水淙淙芳草萋萋霞光灼灼春雨綿綿
(生讀得很認真,三遍)
師:閉上你們的眼睛,老師說一個名詞,你們就接著說一個疊詞。老師說“楊柳”,你們齊聲說“依依”,而且要一邊聽、一邊說、一邊想,這些詞語是描寫什么的?
(生閉上眼睛聽、讀、想,非常投入)
生:這些詞語是描寫景物的。
師:對!同學們平時如果有意識地積累這些詞語,對寫作一定會有幫助。
進入課文學習,具體描述子期如何成為伯牙的“知音”時,李健有這樣一段教學:
師:課外資料里介紹,伯牙的琴聲里有泰山、江河,還有鳥語、花香、白雪、炊煙、流水……吧?假如現在你是子期,聽著伯牙的琴聲,會如何贊嘆?
師:當伯牙鼓琴,志在清風——
生:善哉,善哉,徐徐兮若清風。
師:當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生:善哉,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師:當伯牙再鼓琴,志在鳥語——
生:善哉,善哉,啾啾兮若鳥語。
師:當伯牙又鼓琴,志在白雪——
生:善哉,善哉,皚皚兮若白雪。
前后兩段語言教學的原材料是從文章中僅有的“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兩句話中提取出來的。李老師善于發現課文語言材料,拓展課堂語言教學內容;運用這些語言材料,是她的語文課能夠“脫穎而出”的重要亮點之一。
二、能在細節處疊出情意
在一次市級學科帶頭人展示課上,李健執教人教版的《慈母情深》。如何讓學生感受“慈母”形象?她是這樣教學的:
師:請同學們讀準這段話,語速放慢點,“我的母親”聲音要輕些,從心里發出來啊。讀過后說說你的感受。
生:“背直起來了,我的母親;轉過身來了,我的母親;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對眼神疲憊的眼睛吃驚地望著我,我的母親……”“那一天我第一次發現,母親原來是那么瘦小!”
生1:我心里有點難受……
師:是嗎?再請同學們讀好這段話,把動詞讀音拖長一點,形容詞的讀音加強一些。讀過后說說你看到了什么?
生:(齊讀)母親太艱難太疲勞了。她彎下的背、褐色的口罩、疲憊的眼睛讓我忘不了。
師:好!讀出母親的形象來了。我們再來用兩種方法比較著讀,第一種讀法,把這六句話變成三句話。例如讀第一句:就是“我母親的背直起來了”;第二種讀法,仍然是注意把動詞形容詞讀長讀響,……感覺有什么不一樣?
生:第二種讀法,我們先看到了母親彎著的背,后聽到作者在心里輕聲呼喚“我的母親”。
這段話,僅74個字,文字簡單又深沉,內容具體又真切。李健老師引導學生“讀準”“讀好”“比較著讀”,絕非信手拈來。如何把文字所負載的“感情”通過“讀”的手段接受下來、感悟下去,是語文教學的高難度動作。像李老師這樣,通過指導“讀響、讀長、黏合和分開讀”的操作手段來完成,是“實用”“活用”“巧用”教材的典范。
在語文課堂教學的細節處疊出深深的情意,是李老師語文教學的特點。
三、能看到她追求“名特風范”的身影
曾經和李健老師作過一次長談,問及:“你喜歡讀哪些教育家的書籍?”“喜歡哪位名家的語文課?”
令我嘆服的是,李健老師一口氣報出了一串新課程研究專家和領軍人物的名字:袁振國、陳桂生、倪文錦、黃向陽,如數家珍般地敘述了他們當前研究的理論內容。意料之外的是:她對“生命成長”“整體的人”這些相對來說人們較為陌生的名詞概念卻了解得那么清楚。完全可以想象,要讀下這些名家的理論書籍,需要多少燈前月下的苦功!
令我感動的是,李健老師極其崇拜王崧舟先生的“詩意語文”的教學風格。她能把王老師的《長城》《一夜的工作》《威尼斯的小艇》《村居》的課堂實錄全部復述出來。她說,這是王先生上的景、物、人、古詩的四類代表課,研究好了,也許就能理解王老師教學思想的精髓。
從這兩點來看,我認為,李健老師的自我造就自主發展的意識很強烈,而且體現出自覺運用“雙導師”培養自己的特點。這個雙導師,就是在理論和學養上,向專家學者要思想要方向,在專業和技能上,向名特教師要經驗要方法。
于是,李健老師的語文課上,就有了《司馬遷發憤寫史記》的精彩!她注重文本內在思想和語言的發掘,也廣聯文本外的遷移資料,讓學生從內容中、從語言中、從史實中、從感情中感受司馬遷的“發憤”之“憤”,看到司馬遷的“發奮”之寫。
于是,李健老師的語文課上,就有了《窮人》的善良。她注重從人物的細節描寫去感受人物的內心,注重通過閱讀方法的指導去感受窮人內心的善良。學生能在“嘶啞的鐘聲”“冰涼的尸體”中感受到社會的黑暗,也能從“不熄的爐火”和“雪白的帳子”中感受到窮人的勤勞……
李健老師的前進途中有明晰的目標,也有踏實的精神。我縱觀她走過的路,我對她給自己命名的四個路程標目深有感觸:
第一,以問題設計為抓手的課型研究。這中間,她研究了如何設計主問題、開拓題、貫穿題和升華題。
第二,以學生活動為載體的課堂效率研究。這中間,她研究師生、生生如何互動、教師如何評價、何為課堂精彩、何為有效教學。
第三,整合理性模式和詩意手法的課堂思路研究。這中間,她開始反思如何讓學生在課堂上能夠實實在在地獲得語文素養。
第四,淡化模式,表達和理解相融合。這中間她開始探索用什么來教語文,探索有效的教學內容,并一路追尋下去,探索語文課的美麗轉身——教課文不等于語文。
這四個階段,從低層到高層,從局部到整體,從感性到理性,規正著李健老師正在向語文研究的更深處邁進!
(作者單位:江蘇省無錫市清揚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