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04年,周玉仁教授就指出:接受學習和探究學習各有其功能,兩種形式不可偏廢,切勿提倡一種而否定另一種。在推進新課程的過程中,我們要旗幟鮮明地讓有意義的接受學習成為課堂教學中常用而有效的方式。那么如何讓學生的接受性學習有意義?筆者想結合近幾年的教學談談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定向——讓學生產(chǎn)生有意義接受學習的意向
奧蘇伯爾說過:“只要用于呈現(xiàn)的言語材料能夠與學生原有認知結構建立實質性和非任意性的聯(lián)系,并且學生具有內部學習動機和意義學習的心向,接受學習也完全可以產(chǎn)生有意義的過程和結果。”所以,學習者是否具備有意義學習的心向是產(chǎn)生有意義學習的重要條件之一。如何讓學生產(chǎn)生有意義接受的心向?這就必須在充分了解、分析學生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的基礎上,借助合適的學習材料,使其已有的經(jīng)驗被激發(fā)并調用、觸動新舊知識的關聯(lián),從而產(chǎn)生理解學習材料的意向。
例如面積單位平方分米的教學,學生學過平方厘米,知道邊長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厘米,而且已經(jīng)形成了平方厘米的空間表象了,教者可讓學生用平方厘米度量相關圖形的面積,如郵票的面積,然后不露聲色地讓學生度量學桌面的面積。有的學生猶豫了,有的學生真的去一下一下地量,等到他們都覺得這樣量很麻煩時,教師問學生有什么想法,學生說最好有一個大一點的面積單位來度量。教師提問:是的,確實有一個大一些的面積單位叫平方分米,你能猜想1平方分米有多大呢?學生根據(jù)1平方厘米的知識類推到邊長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分米。這樣,通過度量發(fā)現(xiàn)單位不合適,“創(chuàng)造”出1平方分米,其實就已經(jīng)建立了有意義學習平方分米的學習意向,自然地進入了新知識的學習。
二、同化——促進新舊知識的融合、改進學生原有知識體系
其實接受性學習所依據(jù)的心理機制是“同化”。教師要讓學生把學習中已有的有關概念作為固著點,來接受新知識,同化進入并且改進學生腦中原有的知識體系。這個需要教師將呈現(xiàn)給學生的知識加以組織或內化,納入到已形成的認知結構中,以便將來再現(xiàn)或運用,這里的內化也即將新的學習內容通過整合儲存到已有的認知結構中,從而實現(xiàn)同化的作用。
例如教學“分數(shù)的意義”一課,學生已經(jīng)學過“分數(shù)的初步認識”,新舊知識之間屬一種總分關系。教學時首先復習舊知:把一個物體或一個計量單位平均分成若干份,一份或幾份可以用分數(shù)表示。接著教師指出,我們也可以把許多物體看做一個整體,使學生明白新舊知識之間的不同點。然后出示蘋果圖和熊貓圖,讓學生利用新舊知識之間的相同因素,來操作和推理,使學生在實際探索中把這一相同因素推到“一群物體”的情況中去,最后對一個物體和一群物體的情況作抽象化的處理,只要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的一份或幾份的數(shù),都叫分數(shù)。在這個過程中,新知識和舊知識的共同因素固定到學生的認知結構之中,同時認知結構又由于新舊知識之間的異同而得到擴展。
三、遷移——豐富感知積累、拉長有意義接受的進程
遷移是數(shù)學學習中的一種普遍現(xiàn)象。這里是說學生在接受學習時,我們要做到讓他們由例到類觸動遷移,積累感知表象,促使他們從對個別具體量的感知躍升為對一類現(xiàn)象的感知,從而實現(xiàn)自主思考、遷移內化。
例如在學習“比的基本性質”這一知識點時,只要引導學生對商不變性質、分數(shù)的基本性質作一梳理,把握其內在本質,再加上所學比的意義,就能引導學生進行橫向聯(lián)動作類比遷移,這樣會很自然地將與之并列的兩個知識點結合起來,再類推到新的情境中,就能使新知識獲得意義,納入原有的認知結構,從而使接受性學習變得更為有意義。
四、反思——使學生理性反省接受學習的方法
學生在數(shù)學學習活動的過程中,獲得了一定的經(jīng)驗,即使是在接受學習過程中,學生也會獲得一定的感性認識,我們要引導學生對經(jīng)驗進行分析,并對獲得過程以及活動方式進行反思。反思主要是學生對自身學習行為的回顧、反省、剖析和總結,既可以反思學習的過程,又可以反思學習的結果;既可以反思學習的內容,又可以反思學習的形式。通過反思可以促使學生的學習更具理性,這也是讓學生接受科學方法論的啟蒙過程。
例如教學圓柱體的體積公式V=Sh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結合板書對公式推導的過程、方法進行回顧:(1)猜想——通過對長方體、正方體體積公式的回顧和轉化,感知到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都與它們的底和高有關,并且長方體、正方體和圓柱體都是柱體。這容易引發(fā)學生進行類比推理,得出圓柱體的體積公式:V圓柱=Sh。(2)驗證——猜想的結果并不一定可靠,還需要驗證。(3)類比——通過回憶圓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產(chǎn)生聯(lián)想,把圓柱體轉化成近似長方體,從而驗證公式的正確性。這樣的反思過程,也是學生進行接受學習時的一個重要的過程。
有意義的接受學習是一種以思維為核心的理解性學習。要做到“有意義”關鍵是我們教師要善于根據(jù)不同的學習內容,依據(jù)學生的心理特征,靈活變通地運用接受學習的方式,讓學生主動而又愉快地進行學習。當然,要做到有意義的接受,除了以上幾方面外,還要注意對學生情感、興趣、態(tài)度等非認知心理因素的激發(fā)和培養(yǎng)。
(作者單位:江蘇省鹽城市第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