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憑借表演,培養學生準確、簡練的語言表達能力。
語文閱讀教學中有很多東西是難以言傳的,特別是一些精煉的古詩、內容簡潔的說明文、文質兼美的景物描寫文章等,學生很有可能覺著自己理解了,但其實并不然。借助于表演,促使他們深入閱讀文本,并通過準確的語言把他們理解的展現出來,也會收到好的教學效果。
比如在教學古詩《小兒垂釣》時,請學生分別扮演垂釣的孩子和問路人,垂釣孩子的“蓬頭稚子、側坐莓苔、遙招手、不應人”等的表演,路人的動作和語言的表演,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肢體語言及語言的表達能力。
對一些說明文體裁的課文,我們還可以將其說明對象變成自述、介紹新朋友、參觀介紹、導購等表演方式。如《新型玻璃》一文的教學,在引導學生深讀課文的基礎上,要學生以擬人化的方法作“XX玻璃自述”、“新型玻璃導購員”、“新型玻璃的解說”等的表演。說明表演把說明的物件改變為生動有趣的擬人化的“表演”,對于說明文教學來說,這種以學生的讀、思、寫、說為主要成分構成的教學方式,將使課堂氣氛因此變得生動活潑。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盡可能地減少無效、無謂、無用的提問和講解,節省出一定量的課堂時間,留給學生去發揮、去想象、去展示;通過個性化的表演,能一線串珠地整體帶動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品讀;培養學生準確、簡練的語言表達能力,并逐漸形成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
2.利用、創造環境進行適當的表演,引導學生發散思維。
如果閱讀教學脫離實際,遠離現實生活,把學生固定在教室里,框在語文閱讀教材里,這樣的閱讀教學勢必是失敗的。利用、創造環境進行適當的表演,引導學生發散思維,既拓寬思維的空間,又能培養發散思維能力。
在教學《船長》一文時,故事發生的時間、地方、當時人物的思想離學生比較遙遠,課堂上利用多媒體影像手段模擬當時的情景,由學生對船長的內心活動進行補白。特別是黑暗中的那段簡短有力的對話,本來有學生認為在郵輪即將下沉的時刻沒有必要多說,當表演船長的學生說道:“爐子滅了,機器停了。輪船就沒有了爆炸的可能!作為船長我怎會不知道20分鐘后船就會下沉?我是想告訴所有的人當然也包括船員,他們每個人都有逃生的可能!”就幾句話,把哈爾威船長的臨危不懼、沉著冷靜、機智果敢全部道出。如果沒有對船長的內心活動進行補白,沒有利用、創造環境進行適當的表演,那么依靠單純的讀書是遠遠不能達到引導學生發散思維的教學效果的。
孔子早在兩千多年以前就說過:“不觀高崖,何以知顛墜之患;不臨深泉,何以知沒溺之患;不觀巨海,何以知風波之患。”如果讓學生融入教材的情境中學習,進行適當的表演,那么他們不僅體驗到了生活的經驗,而且獲得了美感體驗,更提高了閱讀學習的質量。
(作者單位:江蘇省徐州市云興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