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年前的一個暑假,外婆帶著剛上小學的我回老家。
貧窮、落后的小村莊里來了個城里娃,屋前屋后和我一般大的孩子們特新奇,他們帶著我去湖邊捉魚釣蝦,帶著我騎著黃牛走在細細的田埂上……每當我拿出作業來寫的時候,他們都饒有興趣地坐在一邊看。原來他們沒有作業,原來他們中的很多人都不曾上學。于是我就現學現賣,會什么就教什么。家門口的谷場是我們的教室,土塊是粉筆,村里唯一的一塊水泥地,就是黑板……
我想,那里,就是我的夢開始的地方吧……
照亮我心靈的一米陽光
1995年,懷著敬意、懷著希望,我走進南京師范大學附屬小學這所百年名校。第一天上班,就在那棵蒼翠的大松樹下,我竟然遇到了一直讓我敬仰的斯霞老師,我連忙停下問好。“你是新來的老師嗎?”斯老師也停住了腳步,一邊慈祥地望著我,一邊伸出手撫摸著我的頭,“嗯,這姑娘就是一副當老師的樣子!”剛剛走上工作崗位的我,能得到這樣一位蜚聲全國的著名教育家的肯定與鼓勵,內心的激動可想而知。從此,我就在校園里一間小閣樓上開始了我的教育教學生活。大家告訴我,這間斗室,當年就是斯老師的家。多少次,我在這間斯老師曾經住過的小閣樓里備課、批改作業;多少次,不經意間發現教室窗外,斯老師就站在那里靜靜地聽;多少次,與年輕老師們一起簇擁在斯老師周圍,聆聽她質樸的話語……
2002年,斯老師九十歲誕辰暨斯霞教育教學思想研討會在附小隆重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參與研討。我被選為唯一的學校代表發言,我心中忐忑不安。“是斯老師點名要你發言的……”當領導告訴我的那一刻,我內心漲涌起無窮的幸福與力量。在準備發言稿的過程中,我一遍又一遍地閱讀斯老師的教育文集,深切地感受到她博大的教育情懷和精湛的教學技藝。我發言過程中,斯老師就坐在我的對面一直微笑著看我,那神態一直印在心中,至今不忘。
有幸能和斯老師相伴近十年,陪她外出活動、接送她到學校、在她彌留之際去病房里給她過生日……斯老師的人格魅力就如陽光一般照亮我的心靈,給了我很多溫暖與感動。
我有一雙隱形的翅膀
歷練中出風格
南師附小是一所有著百年歷史的名校,1902年張之洞創辦的三江師范學堂附屬小學堂就是學校的前身。學校底蘊深厚,氛圍寬松,特有的文化氣質滋養著一代又一代附小人。1995年初入校園的我就以良好的素質在全區嶄露頭角,承擔了各級各類的公開教學數十次,獲得了玄武區語文課堂教學競賽一等獎,南京市青年教師教學競賽一等獎,全國電子白板賽課一等獎,兩次代表南京市參加江蘇省青年教師匯課活動,先后被評為南京市學科帶頭人、南京市優秀青年教師、江蘇省語文優秀青年教師。
2003年4月,江蘇省第七屆青年教師匯課活動舉辦在即。南京市教研室經過了層層選拔,最后確定由我代表南京市參加全省匯課活動。那節課上孩子們因為班主任老師一句好心的提醒“該說的就說,不該說的就別說”而不敢開口說話。本來就很緊張的我也無計可施,四十分鐘就這樣在煎熬中度過。我很沮喪,準備了那么久的課還沒有試教時效果好!后來靜下心來再回想這節課,卻讓我對課堂教學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2007年5月江蘇省第九屆青年教師賽課活動將在昆山舉行,全省各大市將選一位教師參加。這對于我來說又是一次機遇和挑戰,可是也有人勸我不要再去參加角逐,反正已經拿過南京市青年教師賽課一等獎,沒必要再去冒險。這次我又一次報名參加了,因為我希望自己能再次接受大賽的考驗,再多一次大賽的磨礪。我在全區參加了說課、上課、再上課三輪PK后以第一的成績出線,后又在全市經過初賽、復賽和決賽三輪比賽,最終獲得去昆山上課的資格。《白鷺》一課成為我的代表作,并多次被邀請去各地展示。
【課堂回放】
(一)
師:還從哪些語句感受到白鷺的美?
(學生一時不知除了課文第2、5自然段,還有哪兒也寫了白鷺的美。)
師:(出示課文第3自然段)請同學們讀一讀這段課文。
(學生自讀課文,讀后仍然沒能準確地理解這段話的意思。)
師:請一位同學來讀一讀。
生:“白鶴太大而嫌生硬,且不用說……”
師:這句話你們讀懂了嗎?
生:這句話是把白鷺和白鶴比較,說白鶴太大了。
師:說得對。要把這個意思讀清楚,你再讀。
(生再讀這句話,注意突出了“太大而嫌生硬”。)
師:“且不用說”,這是第一層意思。接下去讀——
生:即使像粉紅色的朱鷺或者是灰色的蒼鷺,也覺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尋常了。
師:這后半句話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是把白鷺和很不常見的朱鷺、蒼鷺比,它們還是比白鷺大了一些。
師:你讀懂了,得把這個意思表達清楚,請你再讀一遍。
(生再讀,注意突出了“即使、大了一些、太不尋常了”這幾個詞句。)
師:同學們,現在你讀懂這段話了嗎?
生:這段話是說白鷺的身段美,大小很適宜。
師:就讓我們一起再來欣賞一下白鷺那優美的身段,一起讀課文。
(生齊讀)
師:(出示第2自然段)再讀這句話,相信你們對這句話的體會更深了。
(二)
師:白鷺站在小樹的絕頂,這棵樹就成了一幅畫。(出示)誰來讀讀課文。
(一生讀,但是顯然對這種韻味美的感受還很膚淺。)
師:大家都來讀一讀,特別是從這幾個詞語中(孤獨、悠然、瞭望)你仿佛看到這幅畫中的白鷺是什么樣的?
(生自由讀課文。)
生1:我覺得白鷺有些孤獨,但是仍然很悠然。
師:就請你把自己的這份體會用讀的方式表達出來。
(生讀,注意突出了“孤獨地站立、絕頂、卻很悠然”這些詞語。)
師:還有誰也看到了?
生2:我仿佛看到白鷺站在小樹的絕頂,悠然地向遠方瞭望。
師:你能讀出這份悠然嗎?
(生讀)
生3:白鷺也不一定是在瞭望,也許它有心事,也許它在等待未歸的同伴……
師:是的,正是白鷺的悠然給我們帶來很多遐想,為這畫面增添了一份韻味。你也來讀一讀,讀出自己獨特的感受。
回顧這節課的教學設計,也是經歷了一個不斷修正的過程:從開始圍繞中心句“白鷺是一首精巧的詩”、“白鷺是一首韻味無窮的詩”展開討論,到后來的逐段逐句分析白鷺究竟美在哪里,都破壞了這篇散文的優美意境,課堂教學效果也就無從談起。兩次失敗讓我警醒:我要摒棄的是牽著學生通過一個個問題肢解課文的教法,而是應該從學生角度出發,引領學生真正走進文本,與文本對話,言意兼收。這節課的磨煉讓我的專業成長有了一次質的飛躍,無論是教學設計能力還是課堂駕馭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教研員老師說我的《白鷺》一課質樸中蘊含真情,簡約中彰顯豐厚。
“質樸中蘊含真情,簡約中彰顯豐厚。”我反復在心中咀嚼這句話,這不正是我要追求的語文教學風格嗎?一直以來,語文課都因為紛繁復雜而被指效率低下,常有人說語文老師是耕了別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在我們的實際教學中,也往往會忽視引導學生對語言文字的關注、忽視對學習語言基本方法的滲透、忽視對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語文課又何來真情與豐厚呢?在后來的教學實踐中我更加注重對語文教學本質的探尋,少了花哨和繁復,多了質樸和簡約。
思辨中成智慧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帕斯卡爾說:“人是一根思想的蘆葦。”人的思考不外乎對外部自然的審視和對內部理性的剖析。在教學過程中我不斷剖析自己的教學行為,審視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改革。
2006年當我們的新一輪課程改革進行得如火如荼時,我針對語文課堂教學的現狀撰寫了《新課改背景下反思語文課堂教學現狀及對策》:
新一輪課改使語文教學呈現出生機勃勃的景象,改變了以往缺乏生氣的課堂教學氛圍和單一的學習方式,活躍了師生的思維,激發了師生的創新意識,促進了師生關系的融洽,但同時我們也看到,在新課標下的語文課堂教學中,也存在著重主體、輕主導和重形式、輕實效的問題。那么我們在教學中應該怎樣做才能達到主體與主導并重,形式為教學服務呢?筆者認為在語文教學中應該注意加強以下三個方面的意識。
1.目標意識。
根據教學論的觀點,教學目標對教學活動具有指向作用、激勵作用和標準作用。因此它不僅是教學活動的預期結果,而且還是教學活動的調節者。合理的教學目標一經確定,就會對教學活動以積極的促進作用。要充分認識到,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靈魂,教學環節中設計的各項活動,都是為落實教學目標服務的。教學活動形式上的花哨雖然能帶給我們視覺上的愉悅和學生樂于參與的積極性,但它最終會因沒有深度甚至沒有意義而只給學生帶來浮光掠影的印象。
2.首席意識。
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教學過程不只是忠實地執行課程計劃(方案)的過程,而是師生共同開發課程、豐富課程的過程。教師作為教育共同體中與學生平等的一員,當然是“平等中的首席”。他不是知識的灌輸者,不是行為的約束者,不是思想的主宰者,但他在教學活動中發揮著其他參與者(學生)所無與倫比的“精神指引”和“人格引領”的作用。
“平等中的首席”這個位置,是教育本身賦予教師的。教師不可能在教學過程中成為一名毫無價值的旁觀者或中立者,而理應成為教學過程中的價值引導者。具體體現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一方面,他創設和諧情景,增進學生合作學習,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并主動創新;另一方面,面對爭議和一些需要引導的話題,他不是一錘定音下指令,而是為學生提供一些更寬闊的思路、更廣闊的視野、更豐富的選擇,以自己的智慧火花、思想光芒去打動學生的心靈,在他們追求真知真理的道路上產生積極的影響。
3.效率意識。(略)
2008年,當大家都在遵循新課標精神,熱熱鬧鬧地開展對話教學的時候,我觀察并研究了課堂對話的現狀,撰寫了《反思閱讀教學中對話教學的誤區及策略》: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新課改過程中,老師們積極實踐,我們可以看到課堂教學確實越來越注重對話。師生對話、生生對話、師生與文本對話……一時間,課堂上各種形式的對話異彩紛呈。但是,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在熱鬧的對話背后,我們不妨冷靜反思一下,我們的對話確實是有效的嗎?確實在帶領學生學習實踐語文嗎?基于以上的思考,我在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對話誤區——一問一答的“淺”對話、事先排練的“假”對話、無視教材的“空”對話進行深入研究后,嘗試在課堂實踐中尋找積極有效的對話策略。
1.在對話中培養質疑問難的能力。
愛因斯坦指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也許僅僅是一個教學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卻需要創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因此,我們的教學中要重視學生疑問意識的培養。我們的教學應該是從激發學生有疑到引導學生解疑,再到產生新疑,這才是真正激活了學生的思維。
2.在對話中培養感悟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感悟是一種個體的自覺自得行為,不是告訴,也不能灌輸,而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的對話來加深理解、體驗,從而使學生因領會、理解、感同身受而有所悟。教師要帶領學生在對話中不斷深入,對文本經歷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形象到抽象的過程,學生在與文本對話、師生對話中不斷產生新的認識和理解,感悟能力得到提高。
3.在對話中培養深入探究的能力。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兒童心靈的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對話式閱讀教學為學生的“發現”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為學生的探究奠定了基礎。學生在對話中發現問題,并在對話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4.在對話中培養品詞析句的能力。
我們的小學語文教材中,很多課文文質兼美,有豐富多彩的藝術形象,引人入勝的深邃意境,凝練生動的優美詞句。作為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應善于捕捉關鍵詞句,在對話中點撥、引導,讓學生在品讀中辨析,在辨析中欣賞,從而提升品詞析句的能力。
2010年在我們進入對課改的深沉反思后,我關注到語文課堂一個一直沒有被充分重視的環節——課堂練習,經過近兩年的課堂實踐撰寫了《診斷課堂練習,為高效課堂開出處方》: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其實我們很多老師已經開始反思:語文課的低效該如何改變?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的老師也開始注重課堂實效:從文本解讀到教學目標的設定再到教學環節的精心設計,但是卻恰恰忽視了一個重要的環節——課堂練習。練習是課堂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鞏固知識、發展思維、反饋信息、顯示教學效果的重要環節。但是實際教學中學練分離的現象十分嚴重,缺少有機結合,所學的知識不能得到及時的鞏固,學習效率自然大打折扣。
對策一:精選練的內容
課堂上40分鐘的學習時間是有限的,既要有老師教的時間,又要有學生學的時間。那么在這極其寶貴的時間里我們究竟該讓學生練什么呢?1.練在重點處。為教學重點設練是掌握重點最有效的辦法。無論你在教學中怎么突出重點,如果沒有練習的配合,學生的學習猶如空中樓閣,沒有根基。因而在課文重點處設計練習,就是鞏固強化所學的知識點。2.練在難點處。我們常說教學中要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這重點如何突出、難點如何突破,很多時候練習的巧妙設計正好可以達到此目的。3.練在提高處。課堂上我們不僅要有基礎性的練習,還應該有提高性的練習。讓學生跳起來夠蘋果,讓課堂永遠充滿挑戰性,讓學生始終有新的興奮點。
對策二:巧設練的形式
我們不僅要重視練習內容的設計,其實練習的呈現方式也不容忽視。在設計作業內容的同時還要注意形式的變化與豐富。即使是精心選擇了練習的內容,但所設計的練習形式也會千差萬別。這里所說的形式包括練習的題型和練習的形式。
對策三:選準練的時機
課堂練習是課堂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不僅是鞏固知識、反饋信息、顯示教學效果的重要環節,更是一個學生再次經歷的學習過程。所以教師應根據教材內容,圍繞教學目標,精心設計練習,既要考慮練習設計的具體內容,又要考慮練習設計的形式,更要把握好練習出現的時機,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提高學習效率之目的。好的練習設計只有在恰當的時機使用,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
我的未來不是夢
三十年前充任“小先生”的事,至今還歷歷在目。驀然回首,而今,我覺得自己對“教師”這一職業又有了全新的認識。蘇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話常讓我自勉——“真正的教育始于一個人為理想所鼓舞,能認清自己,思考自己生活的意義和目的,審視自己是一個什么人和應當成為一個什么人。”張雨生一段熟悉的旋律常讓我懷想——“我的未來不是夢,我認真地過每一分鐘;我的未來不是夢,我的心跟著希望在動……”是的,在語文教學的路上,我的追求一直在遠方,我的眼前永遠有陽光。我會一路放歌,唱響屬于自己的飛揚的樂章!
(作者單位:南京師范大學附屬小學)
個人檔案
吳地金陵,孕育了她玲瓏剔透的雅韻;
百年名校,給予了她豐厚的積淀熏染。
她,率真明慧,見之如沐春風;
她,溫潤親和,處之如品香茗。
她愛學生——“燥濕寒溫榮與悴,都在心頭眼底”;
她愛生活——“得好友來如對月,有奇書讀勝觀花”;
她愛自然——“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