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師教學方式不斷更新和學生學習方式趨向多元的今天,一方面是教師絞盡腦汁地設計情境、運用現代技術想讓學生牢記所學,另一方面是事與愿違,學生學過就忘。有時熱熱鬧鬧的一節課下來,后測一下發現,學生該記的數學名詞、需要掌握的數學概念和公式無法掌握。不少教師擔心被扣上死記硬背、機械記憶、灌輸填鴨等帽子,在教材呈現和組織教學中,往往會出現許多外在多于內在、形式多于實質的現象,只談思維,不談記憶,使得學生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模棱兩可,數學概念不清,數學語言匱乏。這亟須引起我們的重視。
一、覓尋知識的基礎,讓識記回歸兒童的數學學習
當下的數學課堂尤其是低年級的數學課堂,不少教師總喜歡通過創設精彩的教學情境,把數學學習與生活實踐緊密聯系起來,進而拉近數學與生活的距離,激發學生數學學習的熱情。數學知識在教師的“精心”組織下變成了一個個學生熟悉的生活畫面。但在熱鬧的情境氛圍里,讓人不禁疑問:是數學,還是生活?
【案例】下面是“厘米的認識”一課的導入:
師:(放動畫片)小松鼠的外婆過生日,小松鼠要送一根拐杖做禮物。到熊大伯的店鋪,說要打三掌長。一星期后,小松鼠來取拐杖,發現外婆不能用。小朋友,你們知道為什么嗎?
生:因為小松鼠的一掌和熊大伯的一掌是不一樣長的。
師:真聰明,這樣是不是很不方便啊?所以我們要來學習一個統一長度單位,有了這個單位,小松鼠就再也不會遇到這樣的麻煩了。(板書:厘米的認識)
這樣的設計無非是想告知學生學習計量單位的意義和必要性。就學生成長而言,這樣的重復可能還不止一兩次。是不是每一類計量單位的學習都要設計這樣一個環節,重復這個過程呢?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區別開什么材料值得啟發、什么材料只需要識記,這十分重要。對于厘米的認識這樣的計量單位的教學,首先必須幫助學生建立一種比較的標準,在導入部分不妨作如下嘗試:
【案例】“厘米的認識”一課的導入:
師:(找一高一矮兩個學生站到前面)誰比誰高?
生:(師引導學生說出)高一些、高半個頭、高一個拳頭等。
教師通過幫助學生有意識記,激起學生頭腦中的“比較”的圖式,學生在生活中對長短比較的描述是先從一點、一些開始的,慢慢地發展到用半個頭、一個拳頭等東西來描述。事實上,這樣的識記更有利于學生對厘米這一長度單位的建構。
要厘清意義與識記的關系。在小學數學中,長度單位、質量單位、時間單位、溫度單位、角的單位、面積單位,體積單位等,包括在諸如一些計數單位、數位順序表、三角形、約數、倍數等元概念和周長、面積、擴大、縮小、進率、通分、約分、化簡等數學名詞的學習中,識記仍然應該成為學生學習的一種重要方式。
二、探尋識記的途徑,讓學生在實踐中自覺識記
心理學家認為:“如果識記的對象成為活動的對象或活動的結果時,由于學習者積極地參加活動,記憶效果會明顯地提高。”通過擺擺、畫畫、量量等各種實踐活動,有助于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活躍的情緒狀態往往能收到良好的記憶效果,從而引發學生對識記材料的極大興趣。
教育心理學也告訴我們:我們從聽覺獲得的信息,能夠記住的約占15%,從視覺獲得的信息,能夠記住的約占25%;如果同時調動聽覺和視覺,就能接受信息的65%。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學習數學,能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去感知數學,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讓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能有效地促進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對數學知識的識記。
【案例】在教學“對稱圖形”一課時,教師給學生出示了生活中精美的對稱圖案,提供了五顏六色的用彩紙剪出的對稱圖案,學生在欣賞中感受到數學的美。
數學是美麗的,在學生欣賞對稱美的同時,很容易在忘我的活動中忽略對稱圖形的本質特征,只記得展現的“美”了。在設計動手活動時,教師先讓學生去探索怎樣剪出對稱圖案。學生在剪的過程中,識記了對稱圖形的本質特征,而不僅僅是圖案的顏色、別致等“美”的因素,突出對稱圖形教學的真正落腳點,抓住了數學的核心知識。
【案例】在一年級“比一比”教學時,教師沒有首先安排教學示范演示,而是通過問題情境再現,直接讓學生拿出實踐活動材料,開始進行操作。
實踐表明,學生的思維得到了充分的發展:有的學生通過數數的方式,比較出數的大小;有的學生通過左手扒一個,右手扒一個,一個對一個地去掉,得出有剩余的比較多這一結論;還有的學生干脆通過觀察,看哪一堆比較多一點……在這個活動中,比較的結果固然重要,但終極目標是要找到有效的比較方法。試想,如果一開始,教師就進行示范操作,再讓學生自己動手,學生看似在動手操作活動中很快掌握了這種方法,可能會節省很多時間,教學效果看似比較好,但對學生來說,剝奪了他們思考的權利,他們對為什么用這種方法根本沒有概念,不能體驗到數學的思考性和優化的方法,而且這個方法是老師教的,不是自己通過動手得到的經驗,沒有在實踐活動中自覺識記,遺忘的可能性就會大很多。
三、思尋識記的策略,讓識記成為學生后繼學習的工具
說到學習上的一些識記策略,很多人認為語文和英語是很需要的,其實,在我們的數學學習中,培養學生的識記能力,使用一些識記策略也是十分必要的,因為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必要的識記可使數學知識信息在大腦中形成表象,并使之內化而構建自己的圖式。同時,識記又是積累經驗、豐富知識的基本手段,沒有識記,數學學習只會成為一句空話。
1.善用有意識記,使其成為數學學習的“必需”。
識記是學生數學學習的一種重要方式。一個善于學習的學生,首先是一個善于識記的學生。當然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他們對識記材料是否感興趣,識記時有無強烈的動機,對識記效果有很大的影響。因此,教給學生識記的方法,讓其能對識記有興趣、有動機、有能力,主動學習,才是教學的最終目的、最終意義。《數學課程標準》中也指出:數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要讓學生學會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而數學活動經驗的獲得,離不開平時對基本技能的理解和識記。加強基礎知識技能的識記,是進行邏輯推理、解決實際問題的依據,是提高學生數學能力的重要保證。
2.巧用無意識記,使其成為數學學習的“種子”。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我們不僅要通過不同的途徑培養學生有意識記的學習品質,更要通過創設情境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等手段,實現學生數學學習的無意識記。小學生在許多情況下都是靠無意識記獲得知識的,他們常常憑借興趣記住一些事物,對不感興趣而要求記住的東西,記憶的效率較低。因為小學生知識、經驗少,尋求新知識與原有的認知結構的結合點較困難。他們在學習中對很多材料最初只能建立非實質性的人為聯系,只有在以后不斷增長知識經驗的過程中,才能逐步深化對學過的材料的理解。
【案例】“統計”一課的教學,課前兩分鐘,教師就讓學生一邊拍手一邊說十以內的加法:2可以分成1和1,3可以分成2和1……
教師把10以內的加法以兒歌的形式讓學生進行無意識記,每天課前兩分鐘一起和學生說一說,背一背,說得多了,背得多了,學生很容易就熟記了,這些識記的信息還能在大腦中形成表象,使之內化。一些難記的而又需要的內容以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的形式教授給學生,應該也是一種很好的策略。
【案例】在“10以內數的加減法”教學中,教師在上課的時候出示了一個小游戲:“小朋友,天上有好幾顆星星藏起來了,只要你算對娃娃給你提出的問題,這些星星就能被你找出來,快來試試吧!”
由于低年級學生還不完全具有意義識記的能力,還缺乏知識經驗,難以找出材料的內部聯系,他們的語言雖有發展,但還不能用自己的話復述所記憶的材料內容,所以對意義識記的方法還很生疏,不善于進行分類和對比。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找一些學生感興趣的游戲(找星星)來幫助學生記憶,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就能熟悉10以內數的加減法。
此外,將數學的一些方法、技巧編寫成學生喜愛的兒歌、順口溜等形式傳遞給學生,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之,識記能力是學生學習能力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優秀的數學教師,在探尋適合兒童的數學學習方式的同時,不該也不能遺忘或淡化學生學習的基本方法——識記。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既要通過創設情境、操作交流和激發興趣等手段,喚醒學生的無意識記,更要有目的、有計劃地培養學生有意識記的能力,為學生的后繼數學學習提供能力保障。
(作者單位:江蘇省淮安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