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句容境內的茅山因“三茅真人”修煉于此,濟世度人,而聞名遐邇。而句容華陽鎮中心小學的孟紀軍也因為“問道茅山”的執著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對他的了解開始于我們的初識。2010年初,我受鳳凰母語教育科學研究所的委托,隔三差五地來學校幫忙。記得第一次與他見面,還沒談上幾句,便說到了小學語文教學。從“課標”到教材,從“洋思”到“杜郎口”,從教學理念到語文教學的流派,從課堂教學的提效到課外閱讀的落實……海闊天空,好一通神聊。在我的記憶中,那一天的他神采飛舞侃侃而談。尤其是對當今幾位著名特級教師教學風格的品評,直截了當。讓我大開眼界。當時的他很有點“曹孟德煮酒論英雄”的架勢。因為在我的印象中,江南的老師,特別是學校領導待人接物多給人甜美、細致、委婉、含蓄的感覺,哪里想得到在句容竟然有敢說敢為的“程咬金”。記得陶行知先生曾經提出過這樣的口號“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我想“求真”也好,“真人”也罷,首先就是要敢講真話,敢于在尋求教育教學真諦的路上敞開心扉,表明自己的態度。因為沒有真誠的袒露,便不可能有真誠的交流碰撞,沒有真誠的交流碰撞,便沒有集思廣益、取長補短濃縮了眾人智慧的共識。從這個意義上去理解孟紀軍的坦率直言,倒讓人覺得這是執著問道者應有的態度與方式。
關于孟紀軍執著問道的認識,隨著我與他交往的增多而與時俱進。進入新學期,學校按慣例安排了一定規模的教研活動。這位主持工作的孟副校長首先委托我約請了于永正老師。對此,我十分理解,因為于永正老師是我的同事和朋友;再就是約請了2011年全國小學語文教師素養大賽特等獎的獲得者許嫣娜老師,我也照辦了。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在安排最后一個上課人選的時候,他竟然給了我一個意外——“我來上一節課”。聽了這話,我先是一震,隨后,腦子里便浮出了一個成語——“班門弄斧”。“頭兒”親自上課,這本身就是一種挑戰,就是一種不多見的舉動,更何況在高手叢中展示身手,我不知道他作何打算。但眼望著他一臉的執著,一臉的堅定,我也不再說什么。接下來是選定教材——六年級的《夾竹桃》,研究備課。我一直覺得,他這是自己給自己找不痛快。同臺上課的一位是老一輩的著名特級教師,一位是特別聰明機敏的教壇新秀,三人之中上課的弱者明顯是他自己,這又何苦呢?孟紀軍自找“難堪”,又一次選擇了“班門弄斧”。可隨著上課日期的臨近,對教材研究的逐步深入,試教的日漸成熟,我突然覺得,他的選擇和做法倒有幾分聰明、實惠:許多的運動員不是到了奧運會奪冠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冠軍嗎?所以,若要學得“弄斧術”必須到“班門”,巨大的壓力會變成巨大的動力,高水平的賽事才能推出真正的高手。敢上“擂臺過招”,這大概是執著“問道”人必須擁有的勇氣和膽識吧。正如孟紀軍的“祖上”孟軻老夫子(是不是真的?無考)所言“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
尤其是這一段,我越來越覺得,和孟紀軍一起研討如何上課是一件并不輕松的事,因為他總愛時不時發出“這是為什么”的疑問。當你的說法還不能使他信服或者完全理解的時候,他常常會一臉疑云,甚至是面紅耳赤。可一旦明白過來,那些狐疑會煙消云散,而原有的燦爛笑容會宛若云霞般地涌上雙頰。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道家是非常推崇追尋萬物之本原的。創始人老聃曾說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所以,我一直懷疑成長在茅山腳下的人常會有“刨根問底”的秉性,至少孟紀軍是這樣。
我記得一位很有成就的科學家大概說過這樣的話:我的成功來源于好奇和堅持。好奇不就是不斷地產生新的疑問嗎?而堅持不就是執著前行嗎?
明天,孟紀軍真的要去上課了,就像是又一次去攀登茅山問道。山道上一定有坑坑洼洼、溝溝坎坎,也一定有曲曲彎彎,可慣有的執著告訴我:他早有充分的準備,他一定會用自己的雙腳去一步步丈量問道的路。
(作者單位:鳳凰母語教育科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