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回放:
《暖》是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新語文補充閱讀》小學卷中的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美國作家朱易絲·安瑞森用第一人稱向我們講述了一個叫安娜的9歲小女孩的故事。學習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引導學生從“暖”字入手,感受安娜的愛心和細心,感受安娜帶給翠絲的那種細致得讓人心生感動的溫暖。學生在細讀文章后,互相交流閱讀感受,然后進行班級內的交流,發生了這樣一個小故事:
師:同學們,安娜是個有愛心的孩子,她那樣關心著自己的同桌翠絲,為了讓翠絲的手不生凍瘡,她買了一副與媽媽買的一模一樣的手套。從這件事,你還感受到了安娜是個什么樣的孩子?
生:安娜還是個非常細心的孩子,她的心思很細膩。
師:你是從哪兒看出來的呢?
(一切都在按照我的預設進行著,學生很容易就說出了安娜是個心思非常細膩的孩子。接下來如果學生能夠學會從文章當中尋找答案,找出具體的語言文字來體會,那么這節課將會上得非常順暢。這時我指名喊了一個男生來回答,他平時上課發言比較積極。)
生:我覺得安娜的媽媽很細心。
(當時,我的腦袋“轟”的一下,后面還有很多聽課的老師呢。很明顯,這個孩子在開小差,他根本就沒有聽清楚我剛才說的話和提的問題。如果我立即說,請你聽清楚老師的問題,我說的是你從哪兒可以看出安娜是一個非常細心的孩子,她的心思很細膩?我想此刻如果打斷他的發言,無可厚非,后面的老師也會覺得沒什么,這很正常。但我還沒來得及打斷他,他就緊接著說起來。)
生:你看——“這時,我無意中在安娜羊絨大衣兩側的口袋里各發現一副手套,兩副手套一模一樣。”這是一個多么細心的媽媽啊,她發現了安娜有兩雙一模一樣的手套。
(此時的我,對他微笑地點了點頭。)
師:是的,安娜的媽媽很細心,她發現了安娜有兩副一模一樣的手套。也正是因為有這樣一位細心的媽媽,她才能教育出安娜這樣一個非常細心的孩子,安娜的心思是那么細膩。
生:“平時她就敏感極了,從來不接受同學們無緣無故贈送的禮物。”從這兒我看出安娜平時心就很細,對于同桌翠絲很了解。
生:“如果裝作糊涂而多帶了一副手套,翠絲就能夠欣然戴我的手套了。”從這兒我感受到了安娜的心思多么細膩啊,她為了照顧到翠絲的自尊心,照顧到她的敏感,寧愿自己這樣來裝糊涂。
……
反思:
在講授這篇文章的時候,每個教學環節之間的串語我都進行了精心的設計。而這一個“安娜的媽媽是個細心的媽媽”完全不在我的預設之內,這應該是屬于一次“突發事件”。教師要有敏捷的思維,機智地處理課堂教學中的偶發事件,善于因勢利導,或移花接木,巧妙地把話題轉移,擺脫眼前的窘境。對于這一次的“突發事件”,我及時巧妙地用上了這樣一段串語:“是的,安娜的媽媽很細心,她發現了安娜有兩副一模一樣的手套。也正是因為有這樣一位細心的媽媽,她才能教育出安娜這樣一個非常細心的孩子,安娜的心思是那么細膩。”這是一種教學機智的表現。
教學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動態的課堂教學,哪能夠沒有教學機智呢?
教育家馬克斯·范梅南在《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蘊》一書中說,機智是“智慧的化身”。教學機智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隨機應變、靈活創造的能力,是教師教學的基本素質之一,它也是教師管理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影響學生,以獨特的能力駕馭課堂,用教學心理對待偶發事件,把握教育契機,都是教學機智發揮的作用。
機智考驗了教師諸多方面的能力。我們應該運用智慧將不利因素轉變成有利因素,我們需要動用真誠發揮教學機智的優勢,在最少的時間內恰當處理課堂上的突發事件。只有用真誠的態度,開啟智慧,靈活運用教學機智,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引導學生進入自主學習的意境,掀起課堂教學一個個高潮,才能達到教師所希望的境界。
(作者單位:江蘇省高淳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