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課堂教學比為演奏一首優美的樂曲,那么文本解讀就是譜曲。課堂教學能否完成預定的任務,能否收到預期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文本的解讀。解讀清晰到什么程度,決定著課教到什么程度。如果說文本解讀是個儲能階段,儲備了多少能量,上課就會釋放出多少能量;如果文本解讀是個導向階段,準備朝哪個方向,課堂教學就會朝哪個方向發展。因此,譜好文本解讀這首曲是課堂教學實現有效的基礎,它指揮和制約著全部教學活動的過程和歸宿。
一、尊重文本的價值訴求
現實情況不容樂觀,部分教師不是先讀文本,而是先去看教參、找教案,拿來者不在少數。在這些現成的材料中不乏精華,但因其不同的背景因素,如教者的水平,學生的情況,教學機智的吸收、消化的能力等的不一樣,所以拿來的精華也不一定能收獲好的效果。
人民教育出版社編輯室主任、全國小語研究會秘書長陳先云同志說過:“解讀課文作者和教材編者的價值取向時,存在著不到位或不正確的問題,會關系到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準確定位,影響兒童價值觀的培養與塑造,應該引起大家的重視。”所以文本解讀必須要尊重文本的價值訴求,即把握文本的語言特色、教學目標定位、教學內容的選擇、組織和重構等一系列問題。超越文本是隨意,降低文本要求會削弱文本潛在的育人價值。如對《爭論的故事》解讀時,有的教師重點放在了對反問句和爭論言語的理解上,只是讓學生說說故事告訴人們的道理。學生只知道結論,道理是怎樣有條理地揭示出來的說不明白了。原因在于教師對文本解讀不夠、思路不清。三年級語文教學,是由句向段教學的過渡階段,教師不注意段落結構的指導,光浮在內容上讀來讀去,學生只知其然,卻不能知其所以然啊!所以教師一定要認真地讀文本,讀懂“例子”,活化“例子”,教學才會有效、高效。
二、把握文本的價值訴求
如果說尊重文本是前提,那么走進文本同樣關乎文本解讀的價值訴求問題,就語文教學而言,文本的內容、教師的傳授,一個重要的功能在于作為自然人的兒童逐漸轉變成未來的社會人,所以要以社會發展的價值觀去影響和塑造兒童。因此,走進文本必須準確把握價值訴求。有的課文,不僅允許老師有不同見解,而且還可以讓學生有不同見解。
如六年級課文《山中訪友》,對“古橋”的理解,就不必統一答案,學生對文本的主旨只要有一個基本的理解和體驗,只要這種理解不偏離社會倡導的核心價值觀,教學就沒有必要花時間去討論,也沒有必要花精力用教師對文本的感悟、體驗去改變學生原有的認識與體驗。但如果見解出現偏差,教師則要及時給予糾正。這是因為教學對兒童的發展具有一定的導向、制約和限定作用,不允許放任自流。如教學二年級《狐貍和烏鴉》時,有學生認為:“這只狐貍還是蠻聰明的,最后它獲得了成功。”教師就要及時引導學生對“聰明”加以分析,讓學生清楚地認識到這所謂的“聰明”是為了個人利益的一種欺騙行為,因而對狐貍行為更加憤慨。其間,教師面對學生道德觀、價值觀的偏離,因勢利導,巧妙點撥,是對文本主流價值訴求的尊重。只有走進了文本,才會有如此清晰的導引。再如一些革命傳統題材,文本價值訴求非常鮮明,它充分體現國家意志及主流社會意識形態的價值觀。教學中,一旦學生的理解出現偏差,違反作者編者的價值追求時,教師應及時糾偏,引導學生沿著文本價值訴求共同思維,實現對兒童心靈的塑造。
三、鏈接知識的價值訴求
小學生六年的學習生活,從認識拼音到能寫通順流暢有感情的文章,從對社會的知之甚少到對社會進展的了解,都是在不斷構建新知中豐富起來的。所以我們在文本解讀時,要善于鏈接文本知識的價值訴求。第一,注意實用性。鏈接文本的內容,必須是學生應該切實掌握的知識,切忌主次不分。內容應該濃縮,力求清晰精練,份量應該控制,力求簡約實用。第二,強調靈活性。切忌變成課文內容的機械重復或照相式的再現,應讓學生通過鏈接,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培養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逐步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境地。第三,體現分解性。鏈接文本時要突出重點,確定主次,大題化小,粗題化細。這個“化”,絕非將原題中的幾個小題分列開來,而是要研究出清晰的文本價值訴求,結合教學要求和學生實際,分解出更為具體的、細膩的、想得開、拓得展的形式,以此來完成鏈接。第四,富有趣味性。從心理學的觀點分析,興趣可以使學生的思想完全集中到要做的題目上去,可以調動他的主動性、積極性,從而能動地、創造性地去解讀文本。這就要求,文字敘述應盡量生動活潑,出題形式應盡量新穎別致,應多結合學生的一些學習和生活實際。第五,考慮時限性。課堂上的文本鏈接比之課外練習,具有明顯的時限要求,所以無論何種鏈接,應該考慮到難易適度,比例適當,分量適中,這樣的鏈接才是有效的。
四、體現與教學相符的價值訴求
文本是知識的載體。系統論認為,構成系統的要素相同,結構不同,其功能就不同。作為教師,總希望教學處于最佳狀態。怎樣達到最佳狀態呢?基礎在于文本解讀要清晰,設計既要簡約又要體現科學的、與教學相符的價值訴求。
其一,選擇清晰的教法。教法應因“的”而異,因“文”而異,因“人”而異。因為面對不同的教學目的會派生不同的教法,面對不同的文章要有“看菜吃飯,量體裁衣”的技能,面對不同的學生要有“常中有變,變中有常”的靈動。只要做到選擇教法慎重,運用教法得當,就能做到“天機云錦用在我,裁剪妙處非刀尺”(陸游),無法中求有法,有法之后求其化,從而步入“教有常法,教無定法,妙在得法”的境界。其二,設計清晰的教學過程。教學過程實質上就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個體的認識過程和發展過程,簡約清晰的教學過程體現在能感知文本內容,幫助學生建立起一定的表象或觀念;能抓住重點和難點,理解文本,把學生的感性認識推向理性認識,從而掌握事物的本質;能抓住知識鏈接,鞏固知識,發展學生的記憶力,增強學生的記憶技能和提高學生的記憶興趣;能聯系實際,運用知識促使學生將知識轉化為技能,逐漸發展為能力。其三,體現簡約清晰的學路。要讓教適合于學生的學,就必須使教學思路符合學路,其關鍵在于了解學生。一是了解學生的思想認識。二是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在對文本解讀時設計出思路清晰、層次不同的內容。如教學《黃鶴樓送別》,提供了與“看”相近的多個詞語,設計了一道填空題作為訓練內容,體現了對文本重點把握的準確,對學段要求認識的清晰,對學生已有知識了解的清楚。在因材施教中,全體學生都有所收獲,形成教學的亮點。
(作者單位:江蘇省無錫市崇寧路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