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重于“言”,讓學生動起來
“行”即行動、行為。教學活動是為實踐服務的,因此不能光說不做。在每個學習環節結束時,教師不能只停留在讓學生回答問題上,在讓他們分辨是非的同時,可先讓學生想象情景,親自去實踐,然后再說說體會,讓學生意識到“做”比“說”重要。
低年級的學生,由于剛入學不久,多數坐不住40分鐘。每到下課,就像出了籠的鳥兒,滿操場上傻追,多次發生碰撞的小事故。老師也多次進行常規教育,學生也都明白其中的道理,但都屢教不改。針對這一現象,在教學第一冊《下課啦放學啦》這課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活動環節。
場景:操場上一個小女生被一個男生撞倒在地,揉著眼睛在哭。
請兩位同學表演。
然后問女生:你為什么哭?你感覺怎樣?
再問男生:你看到她坐在地上哭,你心里怎樣?
讓學生通過親身體會讓他們說一說下課追跑的利害關系。
接著,我進一步引導,如果他們只是在教室里追跑會怎樣?如果他是從樓梯上沖下呢?那后果會怎樣?……
我們下課時應該怎樣?
課堂上,我沒用說教的形式,而是用孩子喜愛的“扮家家”活動來演示這個片段,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讓學生知道任何事情都不能光說不做,我們要用實際行動來證明自己,“行”重于“言”。
二、以“行”促“知”,讓課堂活起來
“行”即活動、游戲。品德與生活課程的呈現形式主要是兒童直接參與的主題活動、游戲和其他的實踐活動。課程目標主要是通過教師指導下的各種教學活動來實現的。
這就要求教師組織學生積極參與活動,動手動腦,構建知識能力,形成內化的道德品質。
在教學《我來試試看》這一課“動手試一試”環節時,我是這樣設計的。
我設計了四個活動環節。
首先,請組長站起來選出任務,再讀一讀。
圖書館的圖書壞了,請你給它美美容;用靈巧的小手,剪出美麗的窗花;衣服上的紐扣掉了,請你幫忙釘上;新本子發下來了,你給它穿件衣裳。
接著,學生動手試一試。
最后,分別請四個小組的成員談感受。
掌聲歡迎“美容師”上臺。看,這些圖書經過他們巧手修補變得怎么樣?“小裁縫”們把你們的作品舉起來。怎么樣?釘紐扣時要注意什么?小科學家你們成功了嗎?做的時候遇到什么困難?小藝術家們,把你們剪好的窗花拿過來展示一下,看著這么美的窗花想說什么?
教師總結:生活中可以讓我們主動去試一試的事情太多了。如果嘗試成功了,我們又多了一樣本領;如果嘗試失敗了,至少我們積累了經驗,為以后的成功打下了基礎。
“實踐出真知”。在課堂上學生親自動手,以“行”促“知”,雖然有成功也有失敗,但在實踐中學生悟出了很多的道理,潛移默化中形成了對待困難的正確認識和積極心態。
三、以“知”導“行”,讓品德課堂成為學生向往的地方
“知”:知識停靠點。我們把學習者的頭腦比做一片港灣,新知識比做一條船,那么所謂的適當觀念就是固定和拴住輪船的“錨樁”,我們稱之為認知停靠點。從學生的認知發展角度來說,任何新知識都是在原有的舊知識的基礎上生長起來的,舊知是新知的停靠點。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吃透教材的編寫意圖、吃透學生的認知水平,創造性地使用好教材,停靠在學生已有的認知上。如教學《春天的種植》一課時,正值3月12日植樹節。課前我對二年級學生進行了簡單的調查,發現他們雖然知道植樹節,但對于為什么要植樹,為何要愛護花草樹木并不太理解。
這跟他們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有關,為此,我把本課的認知點停靠在學生已有的經驗上,讓他們先查資料、問家長,先掌握一些知識。然后我再把教學的認知點停靠在更深的層次上,讓孩子們在課堂上進行“花草樹木作用大”知識競賽。之后,成立“護綠”小隊,讓學生做學校、社區的“護綠小衛士”。
通過小小的競賽活動把學生原有的知識進行系統的整合,讓學生在一張一弛中學習與實踐,較好地幫助他們樹立了自覺愛護花草樹木的意識。
(作者單位:南京市丁家橋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