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很多城市在推行“一卡通”,市民只需持一張卡,就可完成目前需要多張卡才能完成的事情。我何不嘗試進行數學作業“一本通”呢?
我給每個孩子準備了一本數學本,告訴他們今后所有的數學作業都匯集于這一本本子上:課堂作業,課外作業,預習,復習,學習小結(反思),家校聯系,作業記載,甚至草稿都可以呈現在上面。具體做法如下:
1.給作業本編號——“求全”。
因為學生的課內、課外作業都在一本本子上,避免了學生做作業時,要轉換不同的作業本,教師也只要認真批改一本就行了。但這樣就迫使老師限時限刻要及時批改好作業。而要保證作業能及時批閱,就要盡快收齊本子,為了減輕課代表和組長的負擔,我讓每個孩子在自己的本子的左上角按所在位置編上編號,如第一組的第一個孩子編號是:A1,第一組的第二個孩子編號是:A2,第二組的第一個孩子編號是:B1,……以此類推,每組的組長的編號是這一組的尾號,這樣收作業時只要從1號收到自己的編號就好了。而課代表只要看收的組數就行了,避免了老師要逐個去查找作業是否齊全,切實減輕了小干部和老師的負擔。
2.細致研磨作業——“求精”。
數學作業不應只是單一枯燥的讀、算、寫,而應是充滿情趣的多元復合體。作業是數學學習過程中的一種重要的經歷,是學生愉快而幸福地學習的見證。作為教師,要借助作業活動,激發學生主動探究,靈活思考,積極體驗。因此,每節課的備課我都很注重作業布置這一環節。首先,從不做重復的作業。教科書和教育局指定使用的教輔用書上有不少重復的題型,在備課時,我都進行認真地比較,重復的、沒有變化的堅決刪減,一頁習題哪怕只選做一題也行。其次,課內練習和課外作業盡量選用不同的形式。課內精講精練,課外作業形式豐富,題量降低,趣味性作業,開放性作業,生活化作業,操作性作業交替出現,增強數學作業的趣味性,使學生對數學產生親切感,為學生提供多元、綜合學習的機會,讓學生在自主開放的學習過程中,學得主動、學得積極。一學期試行下來,不少家長向我反映:孩子回到家首先就做數學作業,而且在言語中不時流露出對數學學科的喜愛之情。我聽了,心里美滋滋的。
3.分層分時布置作業——“減負”。
高年級的孩子每天一般都會有語文、數學、英語三門作業,下午放學后通常要做一個半小時。現在有不少學生都有興趣特長,練琴、習字、繪畫……一天中都要占去不少的時間。基于這種現實情況,在征求了孩子們的意見后,我把數學課外作業分成兩部分,一部分中午布置,另一部分留著下午放學后做。并在作業分解時,注意先布置普及性的作業,后布置拓展性的練習。后一部分作業還要結合學生先完成普及性作業的情況及時做針對性的調整。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我制訂了兩條獎勵辦法:當天的課堂作業和普及性作業全對者,可免做拓展性練習;拓展性練習連續三次全對者可免做一次普及性作業。前者是針對基礎較薄弱的孩子提的,后一項則是解放了優秀生。還有的時候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做全班性的作業獎勵:少布置或者不布置數學作業。肩上的擔子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數學學習效率明顯提高。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安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