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語文第一課時的教學,大家總這樣認為:無非是讀一讀課文,學一學生字詞,理一理文章脈絡。第一課時的教學因而缺乏語文味,缺乏語文學科所特有的情感、語感、美感和幸福感。
以下,筆者以蘇教版第七冊第5課《天安門廣場》為例,談一談如何讓第一課時也上出“語文味”。
一、緊扣課題,鋪墊情感基調
一節語文課,如果沒有一條情感的河流在課堂上悄悄流淌,就絕不是一節好的語文課。第一課時,也必須要讓情感的河流在課堂上悄悄流淌。而第一課時的導入揭題,往往可以作為激發學生情感的切入口。
如《天安門廣場》一課的導入,教師可以在學生談談自己對天安門廣場的了解后進行小結:天安門廣場是中華民族的象征,是北京的心臟地帶,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中心廣場。它占地面積660畝,東西寬500米,南北長880米。天安門廣場是無數重大政治、歷史事件的發生地,是中國從衰落到崛起的歷史見證。然后,教師問:“聽了介紹,你心情怎樣?想說些什么?”學生說:天安門廣場真大,真廣闊;我的心情很激動;我內心感到驕傲;我心中有一股自豪之情升起來了。教師緊接著說:“那么讓我們帶著這樣的心情,再來讀課題。”這樣從揭題開始,學生心中就已經鋪墊了自豪、驕傲的愛國情感。
另外,在課文整體感知結束后,教師可以這樣安排:初步學習了課文,你感受最深的一點是什么?你是從哪里讀出來的?你能不能把這些語句再讀給大家聽一聽?學生必然結合自己感知和初步的感悟,談出自己的心聲,通過朗讀語句的方式表現自己的情感。
二、品味字詞,領略語言魅力
語文味,應該是語文學科個性的展現,它是區別于其他學科的鮮明標志。而語文味,關鍵在于揣摩和品味語言,即我們常說的咬文嚼字、品詞析句。在課堂上經歷這樣的過程,語文味就自然而然出來了。學生的語感自然得到了培養,就會逐漸領略到祖國語言的魅力。
如學習《天安門廣場》第5小節,教師安排學生質疑:“有什么不懂的嗎?”學生提出“晨曦”不懂。教師并不直接解答:“同學們,這一小節,有三個詞語講的意思有些相近,是哪三個呢?”學生馬上找到是“晨曦、曙光、旭日東升”三個詞語。教師追問:“這三個詞語相似和區別的地方在哪里?”
于是學生開始讀的讀、想的想、議的議。經過思考、琢磨和交流分享,學生品味到這三個詞語都是寫早晨的太陽,區別在于:晨曦是光線很微弱,曙光是剛剛破曉,旭日東升是太陽在東方慢慢升起。三個詞語描寫早晨的太陽的姿態不一樣。
學生通過朗讀、比較、揣摩、品味,感受到祖國的語言是那么豐富多彩,具有無窮魅力。這樣的訓練提高了學生品賞字詞的能力,培養了他們主動感悟語言文字的興趣、習慣和能力。
三、用好習題,感受文理美妙
第一課時,同樣能夠培養學生的美感。當然,這個美感可以是指個性美、文體美、語言美等。關鍵是看教師如何結合教材特點、學生學情和第一課時教學目標進行合理的設計和安排。
另外,課后的練習設計,也可以作為教師重要的教學資源,在課堂上進行巧妙的運用。《天安門廣場》課后練習3是讀一讀下面的詞語:
雕梁畫棟 雄偉壯麗 格外挺拔 遙遙相對
花團錦簇 姹紫嫣紅 翩翩起舞 五彩繽紛
教學時,教師可以結合這一練習開展這樣的教學:首先讓學生讀準、讀通;接著教師問學生對其中哪些詞語有自己的理解,還有哪些詞語需要老師和同學提供幫助;然后,教師讓學生再讀一讀這兩排詞語,看看是不是有新的發現?(學生發現第一排詞語是描寫建筑物的,第二排詞語是描寫美好景象的)教師因勢利導:課文哪些小節描寫了建筑物?課文哪些小節描寫了熱鬧又美好的場景?學生到課文中去找,去讀準確、流利,感知天安門建筑物的特點和節日廣場的美好和熱鬧。
教師利用課后習題,很好地讓學生感受到文章的條理清晰、結構緊湊、重點突出,既符合中年段學生學習語文的要求,又讓學生饒有情趣地參與了學習活動。
(作者單位:江蘇省溧陽市外國語學校)